帶你認識一個真實的香港
採訪、撰文:Trista Luo
拍攝、剪輯:Jacky Tam
對不少年輕遊客來說,精心打扮後,和街邊的香港特色文化產物合影發個九宮格照片,就是變身「港風女孩」的證明。
漸漸,港人也開始發現,那些陪伴自己成長的城市風景,小到一塊路牌,大到一家店鋪、一條街道,早已在不知不覺間發生改變,於是更多人開始探究這「港風」感背後的學問,深入挖掘當中的歷史故事,試圖留下些獨一無二的香港特色。
香港九十後青年邱益彰(Gary)便是其中之一,而他的「港風」領域,則集中在道路上。從小便對路牌感興趣的他,2016年成立「道路研究社」,致力研究香港道路設計及改善計劃。去年他推出新書《香港道路探索——路牌標誌x交通設計》,從世界路牌歷史講到監獄體、交通事物和道路設計。
監獄體到底是什麼?日常見到的交通路牌究竟有何特別?路牌又是如何製造?我們請來Gary本人,為大家一一講解。
邱益彰 圖:Jacky Tam
在囚人士製作的監獄體路牌
你可能也曾留意到,不少路牌上的字細看起來有些「奇怪」:它們每一筆頭和尾的部分有些翹起,筆鋒尖銳,而中間比較窄,甚至常常筆畫粗細不一,有種人手打造的懷舊風味,當中大家比較常見的,應該就是東湧的「湧」字。
圖:道路研究社facebook
事實上,它們的確是由人手打造,而這些人竟然是監獄中的在囚人士!事源70年代時,懲教署接手生產交通標誌和路牌,交託在囚人士以印模方式製作路牌。因為當時沒有電腦,而人手製作難免會有誤差,這種獨特的字體反倒自成一格,變身時下流行的「監獄體」。而剛才所說尖銳鋒利的筆鋒,則被稱為「喇叭口」,也是監獄體最明顯的識別標誌。
圖:Jacky Tam
90年代後期,路牌製作開始電腦化,字形也變得統一,不少新路牌上使用的字體,已經是工整的全真粗黑體,而舊時的監獄體路牌,也越來越少見了。
有見及此,Gary與道路研究社於2016年起發起「監獄體再現計劃」,結合Google街景圖、親身拍攝與網絡徵集方式,搜集監獄體文字,將其數碼化存入電腦,並重組製造新字,希望能保留這一文化風景。
目前,道路研究社已經完成約2800個監獄體文字,而他們的目標,則是能造7000個常用字。
圖:道路研究社facebook
除了對字體樣式的堅持,Gary也希望可以保留監獄體路牌流行時期使用的異體字。比如舊時的「停車場」使用的是傳統的「場」字,但今時今日很多人習慣了電腦字體,理所當然認為它是錯字,還會留言辯駁,Gary每次都會據理力爭。而令人感到遺憾的是,不少路牌上的異體字也被當成錯字而貼上「狗皮膏藥」。
舊式寫法的「撃」被換成常用字「擊」 圖:道路研究社facebook
「我們其實不是要求大家用回舊寫法,而是希望大家不要當舊寫法的異體字是錯字」,Gary說。
令人疑惑的標誌大賞
作為因沒考駕照而對路牌一竅不通的交通盲人士,橙子君連路牌上不同顏色的含義都毫無認知,好在Gary耐心一一解答:「藍色代表主要道路或者普通道路,綠色代表快速公路,白色是區內地方,黃色代表臨時,紅色則表示警告 近來香港還出現了罕見的咖啡色路牌,用來指示觀光景點。」
圖:道路研究社facebook
那不同的路牌形狀又有何講究?
Gary在書中介紹,長方形表示資訊,圓形代表指令,三角形顯示警告,藍色圓形是命令,而源自美國、造型獨特的八角形停車標誌也被香港、歐洲引用
圖:《香港道路探索——路牌標誌x交通設計》
紅色圓圈中間加紅色斜槓毫無疑問是代表禁止含義,去掉斜槓,則是「限制」的含義。看起來簡明易懂,但結合不同情境,體現在標誌上有時非常令人頭大,甚至有人曾因為看不懂標誌、違反規定而被檢控。
圖:Jacky Tam
拿以下四個單車標誌為例,究竟哪個是可以踩單車,哪個是必須棄車而逃,哪個是人和單車皆不得入內?
圖:《香港道路探索——路牌標誌x交通設計》
答案揭曉:圖一是「騎單車者必須下車推車前行,直至限制騎單車區終止」;圖二是「限制騎單車區終止」;圖三是「禁止單車標誌」;圖四是「單車徑標誌」 看到這裡想必大家已經瘋狂掀桌:「這怎麼可能看懂!」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呢?
Gary介紹稱,香港路牌最大的特色其實是跟英國標準,而在此基礎上,香港政府也會自創一些交通標誌,剛才令人懷疑人生的1號標誌便是自創標誌之一。
對不少沒有看過道路守則的騎單車人士而言,圖標有時的確令人迷惑,Gary建議,既然在單車徑上大家行進速度較慢,不妨多改用文字形式表達,事實上,文字形式的標誌在香港也有不少地方已經使用。
圖:《香港道路探索——路牌標誌x交通設計》
最能代表香港的交通事物:莫禮遜燈號
「如果你問有什麼交通事物最能代表到香港,我會覺得是安全島上面的燈箱,它的正式名稱,叫莫禮遜燈號。」Gary介紹道。
莫禮遜燈號就是大家在安全島上看到黃色發光物體,比起英國的燈號,它的「頭部」更大,「身體」更小,因此也誕生了這樣的粵語打油詩:「頭大身細伴街坊,白頭黃身識發光。借問盞燈有乜用,指引司機咪撞中。」一看到莫禮遜燈號,就知道身處香港。
不過,因為這些安全島燈箱需要用電,而如果不慎被車撞爛,要修理也很麻煩(撞壞一個安全島燈箱,要賠至少一千元!),近年它的職責有時已漸漸被反光板取代。
比起莫禮遜燈號,反光板不需要自己發光,只需車頭大燈照到就可看見,被撞到後還可彈回,既可減少維修成本,又可省電,其實是更划算的道路設施。但不知大家是否會覺得,如果香港的道路上少了莫禮遜燈號,就感覺有什麼地方不對勁呢?
圖:Jacky Tam
把路牌文化融入生活
說迴路牌,這些大家隨處可見的老朋友,究竟是怎麼製作的呢?
Gary介紹稱,路牌由反光物料製作,具體操作則是逐層貼不同顏色的貼紙,最後再滾壓而成。為什麼他會這麼了解?因為路牌早已成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年紀輕輕(14歲)就離開香港到澳洲讀中三的他,飛往大洋彼岸時,除了帶上行李,還順手裝上他對路牌的狂熱。他把宿舍內的指示牌做成路牌模樣,分別指向飯廳、雜物房、洗衣房、廁所 還在廚房洗手臺貼上了搞怪的時間限制標示,營造依然在香港道路上走走停停的氣氛。做點懷鄉小玩意對身為設計達人的Gary是小菜一碟,室友也樂得陪他瘋。
圖:受訪者提供
為何對路牌這麼執著?Gary看來,路牌設計的美學意義與安全意義是相輔相成的。「如果你高速駕車,路牌要給你一個安全足夠的時間來判斷,而它除了很科學地提供導航作用之外,也見證了城市的演變。」
「每個地方都有一些很微小的事物,可以透過發掘它更加認識自己的城市,它的歷史、演變、文化。」Gary說。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關於香港道路中的奇妙細節,不妨認真閱讀這本《香港道路探索——路牌標誌x交通設計》吧。
END
《香港道路探索——路牌標誌x交通設計》
作者:邱益彰@道路研究社
出版社:非凡出版
出版日期:201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