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者雷德福(Radford)有篇文章《戰俘營裡的經濟學》,記錄他在德國戰俘營裡觀察到的經濟現象。他說:「一個戰俘物質享受水平的顯著提高,不是依靠自身獲取生活必需品的能力,而是通過商品和服務交換得以實現的」。
《薛兆豐經濟學講義》裡還談到,固定的營裡的戰俘,不僅交易頻繁,還發展起了交易平臺。戰俘們在固定的地方交易,把成交價格寫在公告板上。這樣,成交價的差距就會縮小。除此之外,還有人開始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比如洗衣服、熨衣服、甚至畫肖像等等。儼然成了一個「成熟的」社會。
這讓我想起了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肖申克雖然是一座監獄,裡面關的都是重刑罪犯,但它的運行規則跟雷德福描述的戰俘營裡的情況一模一樣。儘管監獄跟外界完全隔離,但這並不妨礙裡面產生大量經濟交易和勞動服務。
瑞德是肖申克監獄裡的「百曉生」,他常常通過監獄外的朋友給裡面的獄友弄來許多物品,牙刷、書籍、海報、香菸,甚至一些違禁品。這讓他在監獄裡很吃得開,大家都尊重他,他成了肖申克監獄裡不可或缺的一員。主角安迪就是通過瑞德買到了一個錘子——他逃生計劃的關鍵工具,才得以擺脫幾十年的囚禁。
布魯斯在獄裡待了大半輩子,他在監獄圖書館裡勞改,整理書籍,為大家送書,同時也為大家傳遞他們從外界「淘」來的各種物品。監獄裡的犯人就是通過布魯斯,以推車送書的形式,相互傳遞著商品和服務,有條不紊地運作。
不僅監獄的犯人之間能進行各種明暗交易,獄警和囚犯之間也常有經濟往來。在一次勞改的過程中,獄警們發現安迪在財務上巨大的利用價值,紛紛請安迪幫忙報稅,請教安迪財務上的問題。還幫安迪解決了經常欺負他的「姐妹花」小團體。慢慢地,安迪變得在獄中越來越不可或缺,同時也贏得了大家的尊重,再也沒有人敢欺負他了。
就連監獄長也被安迪驚人的數學能力和財務知識折服,對安迪愈加重視。通過了安迪提出的各種建議,包括改造監獄圖書館,允許犯人讀書學習,改善監獄的環境等等。為了讓安迪幫他幕後「洗錢」,獄長給了安迪在監獄裡徹底的「自由」。取得獄長信任的安迪,距離他的逃生計劃又進了一步。
誰說只有開放完善的市場才能有市場經濟呢?哪怕在監獄這種沒有人身自由的地方,也存在許多我們看不到的經濟現象。商品和服務在囚犯和囚犯間、在囚犯和獄警間自由流動,囚犯的命運和他們所創造的價值緊密相連。甚至有的犯人刑滿釋放,回到原來的世界中,卻無所適從。
影片中坐了大半輩子牢的布魯斯,即將刑滿離開時,多次以死相逼,不願出獄。而出獄後不久,因為無法適應外面的世界,找不到在獄中的價值感,最後上吊自殺了。令人百感交集。
雷德福戰俘營的文章和《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都告訴我們經濟規律在哪裡都起作用,只要人與人之間能夠進行交易,哪怕物質的總量不發生改變,幸福也能夠無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