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原子大小的量子傳感器研製成功

2020-12-05 中國江蘇網

量子技術為計算機小型化開闢了新途徑。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人員近日開發出了一種微磁場下應用的量子傳感器,可應用於未來計算機硬碟識別。

集成電路變得越來越複雜。最新的奔騰處理器現在可容納約3000萬個電晶體。硬碟驅動器中的磁性結構,可識別的範圍僅為10至20納米,比直徑80至120納米的流感病毒還小。弗勞恩霍夫應用固體物理研究所(IAF)研究人員與馬普固體研究所同事一起開發的這種量子傳感器,可應用於微小磁場下計算機硬碟的精確識別。這種量子傳感器僅有氮原子大小,載體物質是人造鑽石。

弗勞恩霍夫IAF幾十年前就已開發出製造人造鑽石的優化裝置。但新型量子傳感器需要特別純的晶體,為此,研究人員進一步改進了製造工藝,藉助鋯過濾器淨化甲烷氣來獲得超淨人造鑽石塗層。

製成僅有氮原子大小的結構有兩種辦法:直接植入單個氮原子,或在金剛石生長的最後一步加入氮。此次,研究團隊在超淨實驗室裡通過氧等離子體蝕刻辦法製作出非常精細的鑽石尖,其訣竅是在晶格的相鄰空位間導入氮原子。這個氮空位中心就是實際的傳感器,用雷射束和微波照射時會發光,在靠近磁場時會有光的變化。

專家通過光學檢測電子自旋共振譜測量後表示,這種氮原子傳感器檢測納米級磁場的準確性很高,具有驚人的應用潛力。例如,它可以作為量子傳感器來控制硬碟驅動器的質量,檢測海量數據中有缺陷的數據段。弗勞恩霍夫IAF專家克裡斯託夫稱,這種量子傳感器還可以測量腦電波。

總編輯圈點

這種量子傳感器,能非常精準地測量我們在下一代硬碟中看到的微小磁場。同樣,它對磁場的感知,也可以避免使用電極測量腦電波時產生的不精確後果。這項神奇的工具還能賦予我們前所未見的新物質狀態和物質相,甚至在軍事上,成熟的量子傳感技術也將帶來諸多益處。

相關焦點

  • 瑞士研發成功可精確測定電磁波頻率的量子傳感器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發布消息稱,該校固體物理實驗室研發成功一種可精確測定電磁波頻率的量子傳感器。    這種量子傳感器的基礎材料是寶石,具有完好的由碳原子形成的晶格,通過將氮原子滲入其中,氮原子取代其中的部分碳原子並在氮原子附近的晶格中形成「空穴」,形成所謂「氮-空穴-中心」,這種空穴是具有兩個能級態的量子系統(量子比特),藉助微波或雷射作用可對其狀態進行調控,將其置於一種處於兩個能態複合的狀態,可測量微弱的電場或磁場。
  • 傳感器熱點:我國成功研製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
    傳感新品  【俄極大提高量子點自發發射率,可為新型生物傳感器打下良好基礎】  俄羅斯國立核研究大學研究人員首次提高了量子點的自發發射率,並使其光致發光強度增加近一個數量級。這一成果可用於解決創建量子計算機的關鍵問題,也可將生物醫學監測技術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首先,該成果可以作為開發緊湊型螢光生物傳感器的良好基礎,通過使用光子晶體增強螢光量子點,可顯著提高化驗分析的靈敏度,進行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另外,該成果可作為光學計算機或密碼系統的新元件,以代替大規模的單光子或光學邏輯元件。
  • 我國學者成功研製用於搜尋新粒子的單自旋量子傳感器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團隊近期成功研製出用於搜尋 「類軸子粒子」的單電子自旋量子傳感器,將搜尋的力程拓展到亞微米尺度。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新粒子的發現,可用於填補當前粒子物理學、天體物理和宇宙學等方面的理論缺陷,例如粒子質量等級問題、強CP疑難、正反物質不對稱性以及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物理本質。
  • 華中科大研製成功首臺高精度量子重力儀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團隊在量子重力儀研發上再次取得突破,研製出實用化的高精度銣原子絕對重力儀裝備,並成功交付給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這是中國首臺為行業部門研製的量子重力儀,意味著將打破高精度重力儀國外技術壟斷的局面,為我國高端量子裝備的發展提供新途徑,也為行業部門的儀器使用提供了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選項,更能夠保障核心數據的安全。華中科技大學研製的量子重力儀正在進行測量。
  • 一文讀懂量子傳感器技術與應用
    量子傳感器具有許多經典傳感器所不具有的性質, 設計量子傳感器時, 在重點考慮將量子領域不可直接測量量變換成可測量量外, 還應從非破壞性、實時性、靈敏性、穩定性、多功能性等方面對量子傳感器的性能加以評估。
  • 國際首個集成化量子頻率轉換晶片在濟南研製成功
    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近日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成功研製出國際首個集成化的多通道量子頻率轉換晶片。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供圖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近日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成功研製出國際首個集成化的多通道量子頻率轉換晶片。
  • 中科大:完全可控的相位消相干量子模擬器研製成功
    原標題:完全可控的相位消相干量子模擬器研製成功在量子計算機的研製過程中,相位消相干能否克服是至關重要的一環。記者8月31日從中科大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研究組與合作者最近成功研製出光子頻率和相位均可調控的量子模擬器,通過編程控制即可實現任意的相位消相干過程。該成果8月27日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上。經典計算機的基本單元是比特,其值可以是0或1。環境幹擾導致比特的值由0變為1,1變為0時,就會出錯。量子計算機的基本單元是量子比特,可以處於0和1的疊加狀態。
  • 量子計算機首次成功模擬化學反應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8月31日電 (記者劉霞)據英國《新科學家》網站近日報導,谷歌公司研究人員首次藉助量子計算機,成功模擬了一個化學反應!他們表示,儘管這一反應很簡單,但卻是量子計算機走向實用化的重要一步。
  • 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成功研製國際首個集成化多通道量子頻率...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15日訊 近日,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成功研製出國際首個集成化的多通道量子頻率轉換晶片。該晶片基於逆向質子交換的周期性極化鈮酸鋰波導(PPLN),實現了多通道光子非線性頻率轉換,且頻率轉換過程中保持光子的量子特性不變。該成果由量子探測與波導器件實驗室張強教授、謝秀平高工、鄭名揚副研究員等人合作完成,論文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Physical Review Applied》上。
  • 中國科學家成功研製出量子計算原型機,命名為「九章」
    中國科學家成功研製出量子計算原型機
  • 懸浮納米金剛石的電子旋轉控制可以帶來傳感器的進步
    研究人員已經演示了如何控制納米金剛石的「電子自旋」,同時它在真空中被雷射懸浮,這一進步可以在量子信息處理,傳感器和量子力學基礎物理學研究中找到應用。顯示電子自旋共振在氦氣和氧氣存在下不同,這意味著該技術可用於新型傳感器以檢測和測量氣體。氧氣傳感器廣泛用於監測汽車尾氣和醫療器械(如麻醉監護儀和呼吸器)中的氧氣濃度。基於納米金剛石的傳感器代表了對傳統傳感器的潛在改進。「雖然需要更詳細的研究來充分了解這一現象,但我們的觀察結果顯示了氧氣傳感的潛在應用,」李說。
  • 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成功研製國際首個集成化量子頻率轉換晶片
    近日,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成功研製出國際首個集成化的多通道量子頻率轉換晶片。該晶片基於逆向質子交換的周期性極化鈮酸鋰波導(PPLN),實現了多通道光子非線性頻率轉換,且頻率轉換過程中保持光子的量子特性不變。該成果由量子探測與波導器件實驗室張強教授、謝秀平高工、鄭名揚副研究員等人合作完成,論文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Physical Review Applied》上。
  • 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成功研製國際首個集成化量子頻率轉換晶片
    大眾日報記者 王健近日,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成功研製出國際首個集成化的多通道量子頻率轉換晶片。該晶片基於逆向質子交換的周期性極化鈮酸鋰波導(PPLN),實現了多通道光子非線性頻率轉換,且頻率轉換過程中保持光子的量子特性不變。
  • 通快攜手SICK開發出首個工業量子傳感器
    通快(TRUMPF) 全資子公司 Q.ANT 和傳感器專家 SICK 今後將共同致力於量子光學傳感器的開發。這兩家高科技公司分別派代表於本月 5 日籤署了一項合作協議,意味著兩家高科技公司將聯手為工業用傳感器提供量子技術,使得量子傳感器可實現前所未有的精度測量。
  • 中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研製成功 問鼎全球最快計算機
    央廣網北京12月5日消息(記者王利)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研究團隊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成功研製出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求解數學算法高斯玻色取樣只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要用6億年。
  • 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研製成功 我國實現了量子計算研究的第一個裡程碑
    央視網消息: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研究團隊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成功研製出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使我國實現了量子計算研究的第一個裡程碑——量子計算優越性,這一成果4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發表。
  • 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成功研製集成化量子頻率轉換晶片
    近日,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成功研製出國際首個集成化的多通道量子頻率轉換晶片。該晶片基於逆向質子交換的周期性極化鈮酸鋰波導(PPLN),實現了多通道光子非線性頻率轉換,且頻率轉換過程中保持光子的量子特性不變。該成果由量子探測與波導器件實驗室張強教授、謝秀平高工、鄭名揚副研究員等人合作完成,論文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Physical Review Applied》上。
  • 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成功研製國際首個集成化多通道量子頻率轉換晶片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15日訊 近日,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成功研製出國際首個集成化的多通道量子頻率轉換晶片。該晶片基於逆向質子交換的周期性極化鈮酸鋰波導(PPLN),實現了多通道光子非線性頻率轉換,且頻率轉換過程中保持光子的量子特性不變。
  • 濟南成功研製國際首個集成化量子頻率轉換晶片
    近日,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成功研製出國際首個集成化的多通道量子頻率轉換晶片。該晶片基於逆向質子交換的周期性極化鈮酸鋰波導(PPLN),實現了多通道光子非線性頻率轉換,且頻率轉換過程中保持光子的量子特性不變。
  • 谷歌量子計算裡程碑式突破:首次成功模擬化學過程
    在我們對量子技術的眾多預期中,最令人興奮的一項就是以前所未有的水平上模擬化學過程。現在,我們完成了對化學反應的第一次成功模擬。就化學而言,這是我們所知道的最簡單的反應之一。二氮烯是一對雙鍵連接的氮原子,每個氮原子上再接一個氫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