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和唐都不單指西安,西京可以是洛陽鳳翔通化大同,唐都是金陵
西京和唐都狹義上都指長安,即現在的西安。但廣義上的「西京」和「唐都」是兩個比較寬泛的概念,並不單指長安,其中「西京」源於古代多京制中三京、四京、五京中的西京,如曹魏時期長安為西京,武周時期渤海國鴨綠府(今吉林通化)為西京,唐肅宗鳳翔府為西京,五代中的後唐、後晉洛陽為西京,北宋時期洛陽為西京,遼金時期大同府為西京。而「唐都」則是唐代都城之意,長安、洛陽,甚至鄴城、太原、并州、鎮州、金陵都可以稱為唐都。西京和唐都的來歷究竟是什麼呢?
1.西京的來歷就是古代多京制的產物
由於我國幅員遼闊,民族多樣,歷史悠久,隨著國家版圖的擴大,為了治理方便在一定時期實行「1+X」多都城形式,就是一個首都加多個陪都。多京制裡面為了東西平衡,便有以方位命名的都城,即西京、東京、南京、北京等。所以在廣闊的歷史意義上,西京和其它幾個稱謂一樣,並不單純指固定的地理區位,而是根據國家版圖大小及統治重點制定。
東漢首次出現三京制,除了洛陽為中都之外,西京為長安,南京為南陽。曹魏時期實行五京制,仍舊以洛陽為中都,又設有長安、譙、許昌、鄴四京,其中長安就是西京,其它地方如譙(今安徽亳州)是曹操故裡,許昌為曹操發家之本,鄴城(今河北臨漳)為曹操王業之基,曹魏的五京制基本上圍繞曹操生平設置。
唐代是多京制最為繁榮的時期,基本上是圍繞長安、洛陽的三京制和五京制,這種多都城並行的形式是因為唐朝政權的不穩定和戰亂所致,設立五京是方便皇帝避難。比如武則天以太原為北京,長安為西京,洛陽為東京;唐玄宗則在東西二京不變的基礎上,分別將蒲州定為中都,將太原定為北京;到了肅宗時期,五京制開始定型,除了長安為中都外,東京洛陽、西京鳳翔、南京蜀郡、北京太原。
值得關注的是,唐代的五京制引起了當時邊疆少數民族的效仿,因此「西京」之說出現在史書中也有其他的義項,比如渤海國(今東北地區、朝鮮、俄羅斯遠東地區)便仿宗主國大唐設立五京,上京龍泉府,中京顯德府,東京龍原府,南京南海府,西京鴨淥府,這裡的西京,便是今天的吉林通化。還有南詔國(雲南洱海),也是五京制,但地盤太小,東西南北也沒有分那麼明白。
五代時的西京變化也比較大,後唐實行四京制,以鄴城為中都,東京興唐府、西京太原、北京鎮州(河北正定),後來改為三京,以洛陽為都城,西京為京兆府,北京太原府。後晉實行四京制,以開封作為東京,以西京洛陽、北京太原、鄴城興唐府為陪都。後漢承襲後晉,仍舊以開封為東京,以西京洛陽、北京太原、鄴都興唐府為陪都。
兩宋由於始終沒有完成中國的統一,地盤比較小,但又需要考慮地域外敵的因素,所以也實行多京制,北宋為四京制,除都城汴京外,設有三個陪都:西京河南府、南京應天府、北京大名府。南宋更慘,就一個陪都。而同時期的遼金,遼代也實行五京制,金代則更為突出,除上京會寧府外,另有北京臨潢府、中京大定府、東京遼陽府、西京大同府、南京析津府,共有六京。元明清實現了中國疆域的空前統一,但由於政治、軍事、經濟力量的強大,多京制更多是形式大於內容。
2.唐都簡單來說就是唐代的都城
廣義上的唐都就是唐代的都城,換句話說就是被設為首都、陪都的城市都是唐都,所以唐代的三京制下的城市都可以稱為唐都,並不是西安的固定稱謂。
唐代的都城整體上圍繞著長安和洛陽兩座城市,因此長安、洛陽市毋庸置疑的唐都,除此外,武則天以并州,也就是今天的太原作為北京,唐玄宗將河中,即現在的蒲州作為北京。所以無論是太原還是蒲州,在唐朝統治者心目當中,都是大唐的發家之地,龍興之所,故而被設置為都城。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五代時的後唐,其都城在某種意義上也被稱為唐都,因此後唐四京中的鄴城、東京興唐府、西京太原、北京鎮州,在今天的旅遊開發中,也被附會為唐都。當然,在這種意義上,南唐的都城金陵(今南京)也可算唐都,只不過金陵名氣夠大,被設為首都的朝代和年代超過南唐的比較多,因此,金陵不會去蹭「唐都」的熱度。
3.西京和唐都稱謂的熟知度跟其定都時間長短密切相關
概而言之,西京和唐都狹義上就是指西安,但是有些朝代的西京,乃至唐代的某些都城,都因為定都時間太短不被熟知。所以說,如果要分析西京的來歷,就要釐清古代的多京制,其中的西京並不局限於長安,而是當時版圖中地理方位中比較具有戰略意義的城市。而唐都,便可以簡單理解為唐代的都城,就此發掘出在長安、洛陽之外的其他城市,亦可正本清源,對當地旅遊業有大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