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同事孤立的滋味不好受,被孤立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門。但每個感到孤立的人都可以想一想,為什麼被孤立的是自己而不是別人呢?除了遇上一些天生善妒的小人之外,大部分時候,自身的一些缺點是導致被孤立的主要因素。在單位裡,飛揚跋扈、搬弄是非、打小報告、愛出風頭的人往往都是被孤立的對象。假如你被孤立了,趕快檢查一下,自己是不是這類人?
古人云:大丈夫能屈能伸,一個人要懂得退讓的道理。就像打拳時,退回一步,不是膽怯,而是為了下次出拳時更有力。攀登人生的高峰就像跳高,如果沒有一剎那間的下蹲積聚力量,怎麼能縱身上躍呢?做事不能由著自己性子來,不能僅憑自己主觀意志行事。此路走不通時要換一個方向,不能一條道走到黑,更不能不撞南牆不回頭,也不能不見棺材不落淚,一旦鬧到事情不可收拾的地步就沒有後悔藥可吃了。
人生如棋,有時不妨先理智地後退一步,結果卻能化險為夷,出奇制勝。人生如航船,聰明機智的舵手往往遇彎就彎,遇直快行,遇彎不轉舵就會觸礁。做人應當有彈性,選擇了彈性,就意味著選擇了快樂。蘆葦能屈能伸,所以能在狂風暴雨中生存下來;榆樹想始終挺直腰杆,結果被狂風吹折。當然,遇彎停滯不前也達不到航行的目的地。
被稱為美國人之父的富蘭克林,年輕時曾去拜訪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那時他年輕氣盛,挺胸抬頭邁著大步,一進門,他的頭就狠狠地撞在門框上,疼得他一邊不住地用手揉搓,一邊看著比他的身子矮一大截的門。出來迎接他的前輩看到他這副樣子,笑笑說:「很痛吧!可是,這是你今天訪問我的最大收穫。一個人要想平安無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須時刻記住,該低頭時就低頭。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
富蘭克林把這次拜訪得到的教導看成是一生最大的收穫,並把它列為一生的生活準則之一。富蘭克林從這一準則中受益終生,後來,他功勳卓越,成為一代偉人,他在他的一次談話中說:「這一啟發幫了我的大忙。」
做人不可無骨氣,但做事不可總是仰著高貴的頭。彎一下腰的目的是為了能更好地伸直腰。大自然中一個真實的景觀也說明了這一道理。加拿大的魁北克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唯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長滿松柏、女貞等樹,而東坡只有雪松。
這一奇異景觀是個謎,許多人不知所以,一直沒有令人滿意的結論。後來揭開這個謎底的竟是一對普通夫婦。
那是1983年的冬天,這對夫婦的婚姻正瀕於破裂的邊沿。為了重新找回昔日的愛情,他們打算做一次浪漫之旅,如果能找回昔日的愛情就繼續生活,如果不能就友好分手。他們來到這個山谷的時候,正好下起了大雪。於是他們支起帳篷,望著漫天飛舞的大雪,發現由於特殊的風向,東坡的雪總比西坡的雪來得大,來得密。不一會兒,雪松上就落上了厚厚的一層雪。不過當雪積到一定程度時,雪松那富有彈性的枝丫就會向下彎曲,直到雪從枝上滑落掉。這樣反覆地積,反覆地彎,反覆地落,雪松完好無損。可其他的樹,如那些枯樹因沒有這個本領,樹枝被壓斷了。西坡由於雪小,總有些樹挺了過來,所以西坡除了雪松,還有松、柏和女貞等樹。
帳篷中的妻子發現這一景觀,對丈夫說:「東坡肯定也長過其他的樹,只是不會彎曲才被大雪摧毀了。」
丈夫點頭稱是。少頃,兩人像突然明白了什麼似的,相互擁抱在一起。丈夫興奮地說:「我們揭開了一個謎——對於外界的壓力要儘可能地去承受,在承受不了的時候,學會彎曲一下,像雪松一樣讓一步,這樣就不會被壓垮。」
確實,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它是人生的一門藝術。生活需要彎曲的藝術,做人做事需要一點彈性空間。一味地硬挺,你自己累,身邊的人也累。
有一位留學美國的計算機博士畢業後在美國找工作,結果接連碰壁,許多家公司都將這位博士拒之門外。這樣高的學歷,這樣吃香的專業,為什麼找不到一份工作呢?
萬般無奈之下,這位博士決定換一種方法試試。他收起了所有的學位證明,以一種最低身份再去求職。不久他就被一家電腦公司錄用,做了一名基層的程序錄入員。這是一份稍有學歷的人就都不願去幹的工作,而這位博士卻幹得兢兢業業、一絲不苟。沒過多久,上司就發現了他的出眾才華:他居然能看出程序中的錯誤,這絕非一般錄入人員所及。這時他亮出了自己的學士證書,老闆於是給他調換了一個與本科畢業生對口的工作。過了一段時間,老闆發現他在新的崗位上遊刃有餘,還能提出不少有價值的建議,這比一般大學生高明,這時他才亮出自己的碩士身份,老闆又提升了他。
有了前兩次的經驗,老闆也比較注意觀察他,發現他還是比碩士有水平,其專業知識的廣度與深度都非常人可比,就再次找他談話。這時他才拿出博士學位證明,並敘述了自己這樣做的原因。此時老闆才恍然大悟,於是就毫不猶豫地重用了他,因為對他的學識、能力及敬業精神早已全面了解了。
這個博士是聰明的,碰了幾次釘子後,他放下身份與架子,甚至讓別人看低自己,然後在實際工作中一次次地展現自己的才華,讓別人一次一次地對自己刮目相看,他的形象就逐漸高大起來。許多年輕人初入社會時,往往把自己的一堆頭銜、底牌先全都亮出來,誇耀自己,結果或者讓別人反感,難以與人合作,或者招來很高的期望值而讓人失望,稍有失誤便不好翻身。
這位博士的思維方式也是與眾不同的,他在直線行不通時,選擇了曲線,迂迴達到了自己的目標。直立行走的人類,往往喜歡用直立、直線式的思考方法,譬如要立大功、成大業、頭腦聰明、處事靈活、樣樣精通、事事明白等。這些目標好像是懸在高高竹竿頂端的旗幟,惹得人拼命往上爬,卻永遠無法觸及最高點。
其實,人類忘記了直立並不是人的唯一姿勢。人還可以坐著、躺著、歪著、橫著、靠著、倚著、撐著、向前彎、向後彎。偶爾,當然也可以倒立一下。
姿勢有多少種,思考的方法也有多少種。直線式思維只是其中的一種,除此之外,還有曲線、S形、L形、圓形、方形、螺旋狀、破碎狀、點狀、星狀等等。
兩點之間,直線最短。數學上的真理,適用於數學,卻不一定適用於人生。生活中的直線並不多,曲線倒不少。曲曲折折,彎彎轉轉,只會把直線式思維的腦袋撞得鼻青臉腫。
曲線本來不易看分明,要想一一列出,更是天方夜譚。唯一的辦法就是向猿猴學習,裝一條柔軟彎曲的尾巴,打兩個圈,掛在樹梢上,把腦袋朝下,好好端詳這所謂的人類。倒著看,也許更清楚些。站著看不見的秘密,倒著或許會看得很清楚。正著、倒著、反著、繞著,能夠從各種角度看世界的,才算是悟道並得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