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輕度運動10分鐘即可快速刺激齒狀回,助記憶鞏固

2021-01-08 中國生物技術網

一項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研究表明,每天十分鐘的輕微運動就足以促進大腦的連通性,並幫助大腦區分相似的記憶。

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UCI)和日本筑波大學的科學家們在研究大腦活動時發現,大腦中負責記憶形成和存儲區域之間的連通性,在進行一次僅僅十分鐘的輕度運動(如慢走、瑜伽或太極)後就會增強。

這些發現為上了年紀的人或體能水平低下的人提供了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來減緩甚至阻止記憶喪失和認知能力下降。

體育鍛鍊對神經認知功能有益,包括依賴齒狀回(海馬體結構的一部分)的情景記憶。海馬體是創造新記憶的關鍵,也是大腦中隨年齡增長最先退化的部分,而且在阿爾茨海默症中會更為嚴重。因此,維護好海馬體功能對改善日常記憶大有幫助。

該研究負責人之一,UCI學習和記憶神經生物學中心主任Michael Yassa教授表示,雖然我們之前的研究集中在運動促進記憶相關區域的新腦細胞生成,但這項研究表明了更為直接的影響:加強大腦記憶形成和存儲區域之間的溝通。

Michael Yassa

該研究招募了36名20多歲的健康志願者進行10分鐘的輕度鍛鍊(耗氧量峰值的30%),以評估他們的記憶力。然後在他們不鍛鍊的情況下再進行相同的記憶測試。

之後,研究人員又對其中16名志願者進行了同樣的實驗。研究人員使用高解析度功能磁共振成像掃描他們的大腦以監測活動。他們觀察到海馬體和皮層區域(參與記憶的生動回憶)之間的交流增強了。

Michael Yassa教授說:「記憶任務非常具有挑戰性。參與者們首先會看到一系列從西蘭花到野餐籃等日常生活物品的圖片,然後再測試他們對這些圖片的記憶程度。我們使用了非常複雜且相似的物體圖片,以驗證他們自己記憶的野餐籃與之前看到的野餐籃是否相同。」

結果發現,運動組的志願者在區分不同記憶方面表現得更好。

Yassa說:「晚餐後的散步就足以使人們受益。運動頻率和運動量取決於個體的年齡、運動能力、潛在失能以及其他生活方式等因素。」

研究人員還記錄了參與者的情緒變化。Yassa說:「運動能改善情緒,但問題在於,情緒改善的作用是運動行為本身帶來的還是運動對大腦的影響帶來的?」

愛荷華大學的神經科學家Michelle Voss認為這些發現非常吸引人。她說:「該研究關注的大腦區域在衰老導致的記憶衰退中也起到重要作用。我們非常期待對老年人進行這種實驗。」

這篇論文的研究人員們正在使用相同方法來觀察長時間的輕度鍛鍊對老年人的影響。

Yassa說:「我們的主要目的是開發出一種適合失能或運動能力受限老人的運動『處方』,他們仍然可以採用一些非常簡單的運動方式,以此來防止認知衰退。」

受到這些研究結果的鼓舞,Yassa和他的團隊改變了他們在實驗室的工作習慣。

他說:「我現在經常站著開會,每工作幾個小時就站起來走10分鐘。基於我的經驗,不僅團隊的效率提高了,而且我們也更開心了。」

參考文獻:

Rapid stimulation of human dentate gyrus function with acute mild exercise

DOI: 10.1073/pnas.1805668115

相關焦點

  • PNAS:每天十分鐘的輕度運動,可以增強大腦記憶相關區域的連通性
    或許有個方法能夠拯救你的記憶。一項研究表明,每天十分鐘的輕度運動就足以促進大腦的連通性,並幫助大腦區分相似的記憶。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UCI)和日本筑波大學的科學家們在研究大腦活動時發現,大腦中負責記憶形成和存儲區域之間的連通性,在進行一次僅僅十分鐘的輕度運動(如慢走、瑜伽或太極)之後就會增強。該研究已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體育鍛鍊對神經認知功能有益,包括依賴海馬體的情景記憶。
  • 記憶鞏固需要快速的神經元翻譯
    記憶鞏固需要快速的神經元翻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3 16:29:20 美國紐約大學Eric Klann、洛克菲勒大學Nathaniel Heintz等研究人員合作利用細胞類型特異性藥物誘導的蛋白合成抑制作用
  • 電刺激杏仁核可增強人類陳述性記憶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8 Jan 2;115(1):98-103. doi: 10.1073/pnas.1714058114. Epub 2017 Dec 18.】情感事件往往很容易被人記住。既往研究認為,這是由杏仁核與記憶系統間的相互作用所致,杏仁核能夠調節海馬及其周圍皮質的記憶鞏固過程。
  • 科學網—睡眠鞏固新記憶
    本報訊 科學家早就知道,睡眠對新記憶的形成和保留起著重要作用,而記憶鞏固的過程與波動性大腦活動的突然爆發即所謂的睡眠紡錘波有關
  • Science:大腦齒狀回中新生的神經細胞以兩種方式影響年老的神經細胞
    2019年5月16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紐約城市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報導在大腦齒狀回中新產生的神經細胞以兩種方式影響年老的神經細胞。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5月10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dult-born hippocampal neurons bidirectionally modulate entorhinal inputs into the dentate gyrus」。在這篇論文中,這些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在小鼠模型中對神經發生的研究以及他們從中學到了什麼。
  • 老年人寰齒狀突和寰樞退變為 II 型齒狀突骨折的易發因素
    本研究作者之前曾報導過年齡相關的上頸椎損傷的特點,Anderson分型的II型齒狀突骨折為老年人上頸椎損傷中最常見的類型。有學者提出,該類骨折的發生與上頸椎骨性關節炎明顯相關。寰椎齒狀突關節的退變將齒狀突固定於寰椎前弓,而寰樞椎外側關節受骨性關節炎影響小,低能損傷致寰樞椎旋轉,寰椎齒狀突關節活動的限制在骨質疏鬆的齒狀突基底部產生扭力。但這方面研究較少。
  • 為什麼人會丟失6歲以前的記憶?「記憶清零」究竟刪除了什麼?
    但總是聽大人說,我們小時候都很聰明,古詩、故事、兒歌,聽一兩遍就能學會,那時候的記憶,好像照相機,說過目不忘也不為過。但這種超強的記憶力只會持續到5歲左右。這就很令人稱奇了,科學研究發現,早在嬰幼兒時期,甚至是胎兒時期,我們就已經有了記憶功能,10個月大的嬰兒,看到和聽到的事物,在6歲前給他相同的刺激,他是會有強烈反應的。
  • 「吞噬記憶」的小膠質細胞 或讓記憶調控有跡可循
    記憶隨時在發生,而遺忘如影隨形。海馬體是負責記憶編碼和存儲的重要腦區。記憶信息被編碼於一些神經元中,我們將之稱為記憶印跡細胞。然而,記憶究竟如何隨時間消退,一直讓人捉摸不透。    免疫細胞參與記憶減退  「我們在特定場景中給小鼠施加電擊刺激,使其建立對這個環境的記憶,並在35天後讓小鼠重返該場景觀察其表現。」谷巖介紹,正常小鼠會因為對環境充滿好奇而四處活動,但如果留有恐懼記憶,小鼠則會僵住不動。  研究人員通過計算單位時間內小鼠處於靜止不動的時間,衡量小鼠記憶保留情況。
  • 研究發現緩慢、重複的運動可以改善睡眠質量,並暗中鞏固記憶
    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緩慢、重複的運動可以通過調節腦波活動改善睡眠質量,並暗中鞏固記憶。新的研究有助於解釋為什麼睡在吊床上感覺很好。接下來,研究人員想知道輕柔的動作是否也會影響記憶鞏固。「我們對參與者進行了記憶測試:他們必須在晚上學習成對的單詞,並在早上醒來時記住它們,」該研究的第一作者、紐約大學醫學院(UNIGE Faculty of Medicine)研究員奧羅爾·佩羅特(Aurore Perrault)報告說。
  • eLife:海馬齒狀回利用不同的細胞群參與新舊記憶的編碼
    研究闡釋了大腦如何編碼並區分不同的記憶,這也有助於解釋像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如何剝奪人們的這些功能。索爾克研究所老年性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的主席,該論文的資深作者Fred H. Gage說:"從把車停哪兒了,到把手機放哪兒了,我們每天都得記住今天和昨天的事情之間的微小區別。我們發現海馬的齒狀回區域,會對每個外界環境做獨立的記錄。
  • 記憶來自何處?大腦裡的那一隻海馬
    海馬區內的成體神經發生(adult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則代表著我們開始學習新知識,適應新環境,慢慢形成新的記憶。在這個過程中,海馬中齒狀回(dentate gyrus)的成體神經發生功不可沒。因為齒狀回裡會有很多新的神經形成並產生連接,幫助我們學習適應在新環境裡接收到的信息(3)。
  • 睡眠益處大,你知道它能幫助鞏固新記憶嗎?
    科學家早就知道,睡眠對新記憶的形成和保留起著重要作用,而記憶鞏固的過程與波動性大腦活動的突然暴發即所謂的睡眠紡錘波有關研究人員近日在《當代生物學》上發文稱,當新知識在睡眠時被回放,睡眠紡錘波也會在強化新記憶中發揮作用。   英國伯明罕大學的Bernhard Staresina說:「雖然之前已經證明過,目標記憶再激活可以促進睡眠時的記憶鞏固,我們現在發現睡眠紡錘波可能是其中關鍵的潛在機制。
  • 10分鐘即可完成的快速款米糠油皂
    2、溶鹼:將冰塊放入不鏽鋼鍋中,再將氫氧化鈉分3-4次緩緩倒入,同時需要快速不停攪拌,讓氫氧化鈉完全溶解。3、混合:油脂全部倒入不鏽鋼鍋中,隔水加熱至全部溶化。用溫度計測量油脂與鹼水的溫度,二都皆在35度以下,且溫差在10度以內時即可混合。
  • 「吞噬記憶」的小膠質細胞或讓記憶調控有跡可循
    洪恆飛 吳雅蘭 科技日報記者 江耘記憶隨時在發生,而遺忘如影隨形。海馬體是負責記憶的編碼和存儲的重要腦區。記憶信息被編碼於一些神經元中,稱之為記憶印跡細胞。然而,記憶究竟如何隨時間消退,一直讓人捉摸不透。
  • 大腦海馬區域的LTD起著鞏固記憶的作用
    大腦海馬區域的LTD起著鞏固記憶的作用 時間: 2013-01-16 10:56  來源: 求醫網   編輯:
  • Neuron:記憶形成的最新分子機制
    2018年2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來自MIT的神經學家們發現了一種能夠促進神經元記憶相關突觸變得更加強壯的細胞信號通路,這一發現首次指出長期記憶的形成是由於海馬區一個叫做CA3的區域介導的。研究者們發現此前負責調控神經元基因表達活性的蛋白Npas4能夠調控海馬區CA3區域以及齒狀回區域內神經元的連接強度。
  • 研究發現六個月的運動或能逆轉輕度認知功能障礙
    近日一項研究發現,六個月的有氧運動訓練能夠逆轉老年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症狀。  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CI)的特徵是輕微喪失認知能力,比如記憶和推理能力。MCI患者很難記住事情、做出決定,或者將注意力集中在任務上。
  • 輕度COVID-19後體內新冠病毒免疫記憶持續
    ,研究發現輕度COVID-19誘導記憶淋巴細胞持續存在,並顯示出抗病毒免疫的功能特徵。大多數感染者經歷了輕度症狀的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但尚不清楚這是否可以誘發持久的免疫記憶,從而有助於免疫。我們對輕度COVID-19康復患者進行了縱向評估,以確定他們是否產生並維持了多層次的SARS-CoV-2特異性免疫記憶。康復患者產生了至少持續3個月的SARS-CoV-2特異性IgG抗體,中和血漿、記憶B細胞和記憶T細胞。
  • Neuron | 海馬的守門人——齒狀回顆粒細胞
    海馬齒狀回的顆粒細胞(granule cell)作為海馬區接受信息的第一站,他們接收來自大腦皮層的大量信息,而這些信息只有一部分是與空間相關的,因此他們需要篩選出與空間相關的有用信息並傳輸給下遊腦區【2,3】。那麼海馬齒狀回的顆粒細胞是如何執行一個嚴厲守門人的角色的呢?
  • 下丘腦新穎信號調節海馬記憶
    下丘腦新穎信號調節海馬記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 23:01:31 日本理研腦科學中心Thomas J. McHugh和Shuo Chen研究組合作發現下丘腦新穎信號調節海馬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