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證券
在「JP政能量」第十五期欄目中,鉅派研究院總經理陸政先生圍繞《如何挖掘上市公司財報以指引投資(第六講)》這一主題, 繼續與廣大投資人分享如何從關鍵財報要點獲取有價值的信息。
前幾期我們已經分析了8個行業,涉獵廣泛。在相對較長的市場周期,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投資視角,例如現金流、周轉率、盈利穩定性、聚焦主業等抓住一些機會。
另外再次聲明,本文所有分析基於客觀數據,所有數據來自於上市公司年報,研究院與案例分析中企業沒有任何商業往來。此外,本文所提及的淨利潤都是歸屬母公司淨利潤(簡稱淨利潤),下同。
本期節目我們主要來分析電力設備行業中的兩家公司:
市值變遷
合康新能、匯川技術這兩家公司2010年市值只差1倍,但是到了2020年市值相差18倍。同樣在製造行業、身處創業板、都是變頻器起家公司,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異?
這裡出於簡要原則,用了兩家公司市值比率來觀察兩者10多年的變遷:
表徵數據
這兩家公司的淨利潤在2007-2009相差無幾。到了2012年前,匯川技術已超越合康新能一倍左右,2013年起差異迅速拉大。再次強調:只要是10年以上周期,市值發生重大變化,背後一定是盈利出現拐點!(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從毛利率分析,毛利率的結果與淨利潤、市值方向基本一致。兩家公司毛利率都在逐年往下走(尤其2010年之後),這說明產品價格在下降,或者行業處於價格戰,盈利水平下行。
在這段時間,匯川技術大約保持著對合康新能15-20%的毛利率領先的差值。那麼,15-20%的差值是否足以致命?其實影響還是很大的,畢竟一般製造業的淨利潤率一般在8-10%左右,超過12%都很難得了。不是所有行業都能像茅臺那樣動不動90%的毛利率。部分年份,兩者的局部有相反趨勢,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繼續深挖。
從淨利潤率分析,淨利潤率的比較相對於毛利率更直接與慘烈,合康新能在進入2016年後就一直是負值。那麼,在淨利潤拉開差距之前,投資者能否通過一些蛛絲馬跡提前預判?
進一步看兩家公司2007-2020之間的經營活動現金流(OCF),結果一目了然。即使在2007-2009,或者是2010-2012這兩個淨利潤拐點期,匯川技術都大幅度優於合康新能。所以,對專業投資者而言,並不需要真等到業績拐點出現,就可以提前預判公司的業績優劣。
經營活動現金流(OCF)背後是企業的營運能力,直接關聯著企業的營業周期(即營運能力)。通常,營業周期越長越糟糕,越短則越好。匯川技術與合康新能在營業周期上的差異早就存在,提前於業績拐點之前。
圖表顯示,匯川技術大部分時間都遠好於合康新能,即使在淨利潤未決出勝負的2007-2009。
後續我們又再進一步觀察應收帳款周轉天數(考慮到篇幅關係,圖表省略,結論與現金流、營業周期一致)。應收帳款周轉天數的對比結果與經營活動現金流(OCF)類似。同行業、相似產品的兩家公司,其中一家應收帳款周轉天數很高,這代表其產品銷售難度也很高,也就是說如果公司不給予大量賒銷帳期,下遊不買帳。而資金也有成本,所以等於變相犧牲利潤。這種情況在2007-2009便已凸顯。
我們再次使用「變異係數」來考察這兩家公司(科普:變異係數是用來對比兩組平均數不一致的數據離散程度的指標,通常數值越大顯示離散程度越高,數值越低代表越穩定)。
數據再次顯示,匯川技術的盈利穩定性遠高於合康新能。
深層次探討
上文通過盈利性指標—現金流—營運指標的路線可以看到,在業績拐點出現前其實就已經有顯著的「蛛絲馬跡」在提醒我們拐點即將來臨。這也是本文的初衷:如何簡單地通過標準化的報表數字快速鑑別龍頭企業。
這裡我們再談一下業務結構,畢竟屬於基本面內容,因此這裡只是略微帶過:
通過「變頻器應收佔比%」,我們可以看到,這兩家公司在過去幾年的變頻器應收佔比的變化非常大。
合康新能在絕大部分時間裡,變頻器應收佔比都遠高於匯川技術。匯川在2010年就開始拓展變頻器以外的業務,2016年該項業務比率已經降低到50%以下,近兩年進一步降低至40%左右。
前期我們有分析過天齊鋰業、中聯重科案例,開拓新業務這一決策本身屬中性。但是在開拓新業務時,伴隨著財務指標大幅惡化,那麼投資者就需要謹慎。
本期總結
1、本例是兩家高端製造上市公司對比,依然是10多年時間從體量相仿,到如今相差18-20倍之多。我們可以摸索到一些「牛股基因」。
2、相比盈利性指標,現金流更重要,尤其是經營活動現金流(OCF),背後是公司整體的運營能力。就重要性而言,一般情況下,(經營活動)現金流>盈利穩定性>盈利本身。
3、作為普通投資者,不需要實際去從事某個行業所需積累技能或者經驗,只需要學會稍許套路就能化繁為簡、快速分辨行業龍頭,是鉅派研究院一直孜孜以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