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河谷文明,先看看這裡的珠子 再敘述印度河谷的哈拉帕(harappa)文化遺址,可能大家都覺得這些珠子似曾相識 以前我們都把它們籠統的歸在西亞
其實它們最早就出現在印度河谷 而且延續了上千年時間 並廣泛影響了周邊和遙遠的地域
這是公元前2500年 哈拉帕文化的滑石小印章
這樣的小東西一般不會超過2釐米的直徑 國外的裝飾品研究也把這類小東西歸在珠子(beads)
哈拉帕已經有文字 只是我們不能釋讀 印章上的符號就是他們的字型
這粒雙面的滑石印章直徑大概只有1.5
也是印度河谷公元前2400年_ 前2200年的作品
圖案和工藝都很了得 如果碰到這樣的珠子一定買下
國外的售價高達700美圓
原來我們以為費昂斯只是埃及的工藝
哈拉帕的發掘證明印度河谷在公元前2000年也大量生產費昂斯(faience)
如果說中原的費昂斯有西方技術的淵源
恐怕從印度河谷經阿富汗和中亞過來更有可能
這麼好的工藝以為是新的 原來是印度河谷4000年前的東西
貼兩張線圖 願意深入研究的喜歡這種圖 一目了然
看看下面那張雞骨白小管的圖片
我一直疑惑雞骨白是一種後期加工工藝
這樣的珠子以前的眼界是夏家店 甘肅一帶 川西北這一線所謂"半月形文化傳播帶"出 年代在戰國或者更早
現在看來 這條所謂傳播帶應該極大地擴展
如果留心一下這種珠子的分布點 就會發現正好是費孝通先生定義過的"民族走廊"
前面說過 印度河谷的珠子對周邊和遙遠地區的影響長達千年
他們主要是得這一地區豐富的寶石 半寶石和貴重金屬資源所賜
這一傳統直到今天仍舊是印度 阿富汗等地的強項
珠寶的手工藝在這裡是無以復加的精緻
款式設計是無以復加的繁複和華美
美品是耐心和技藝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