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很大,願我們遠行去《行星》

2021-01-15 騰訊網

突然就想起來質子那句話:「宇宙很大,生活很大,我們一定還能相見的。」

宇宙大到不知所蹤,我們偏安於銀河系荒涼懸臂的一顆藍星上,仰頭望星空。

「有些人會問我們為什麼要探索宇宙?難道我們不應該先處理好地球上的種種問題,然後再投入時間、精力和資源去探索那些星星嗎?我認為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地球這個宇宙塵埃上是莫大的錯誤,那將意味著我們人類決定蜷縮在太陽系的一個小角落裡,對我們所做的事情迷惑不解,那將意味著我們人類決定為了越來越珍貴的資源而相互鬥爭,把自己限制在薄薄的一層大氣之下,一塊渺小的巖石之上,而不是去探索那條由夜晚星光勾勒出的立體路徑。」——by布萊恩·考克斯教授。

最近看完《行星》,又刷新了對太陽系的認識,只能零散的寫一些感受。

首先感嘆的還是這部片子的策劃創意,以及種種影視語言。可能文科生多少有點創作的「追求」,作為一個現代文科生,多麼想拍一部科學電影。

一、高起點出精品,《行星》特效用在了刀刃上。即使不用漫威那樣的特效(至少在我看來不是花裡胡哨),視角設計的好,完全也能拍出美輪美奐的震撼太空。比如土星撕裂冰質衛星,形成光環的那一幕;再比如各種探測器,孤獨的,緩緩的在幽深宇宙中獨行的場景,是太空歌劇的無垠感。

不得不說,影視的形態,畫面的表現力超過文字。2017年時,我依稀記得有新聞說土星探測器卡西尼號燃料耗盡,要墜毀了,那是一則普通的新聞。然而看了《行星》不到一小時的講述,才了解卡西尼號短暫的二十年人生,了解探測器用微弱的電磁波向人類描述它的發現,然後耗盡生命墜入那顆行星成為故事的一部分,以及明知道是模擬的墜毀場景,也令人難過。

卡西尼號

「我們剛剛得知45秒後探測器發出的信號會消失,探測器也將墜毀,土星見證了太陽系歷史上的一些最壯觀的場面,現在卻在吞噬講述它非凡故事的探測器,卡西尼號探測器和土星最終融為一體。經過長途飛行我們前往土星,去體驗和探索這至美的景色,但最終我們會在地球上提升對宇宙的認識。卡西尼號探測器和它的科研團隊,稱得上是最偉大的探險家之一。」

在科普片裡,往往訪談人物的畫面一出現,就成了低成本的「說教時間」,然而《行星》不是,畫面裡的每個人,眼裡都有星光。《行星》把科學家和工程師都拍出來「高級感」。

二、太空探測走了很遠,原來就是美國走了那麼遠。

(以下總結摘錄自豆瓣上的影評:遠眺星空、俠心漸廣:致敬片中探測器及科研團隊)

水星-距太陽5800萬公裡

2004 信使號水星探測器

金星-距太陽1.08億公裡

1982 金星13號探測器

地球-距太陽1.5億公裡

火星-距太陽2.3億公裡

1964 水手4號探測器

1971 水手9號探測器

2005 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

2011 好奇號火星探測器

2013 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探測器

2018 Insight號探測器

木星-距太陽7.8億公裡

1989 伽利略號

2007 黎明號探測器

2011 朱諾號探測器

土星-距太陽14.3億公裡

1977 旅行者1號探測器

1977 旅行者2號探測器

1997 卡西尼號探測器

天王星-距太陽29億公裡

1977 旅行者2號

海王星-距太陽45億公裡

1977 旅行者2號

冥王星-距太陽59億公裡

2006 新視野號探測器

太陽系外

Now 旅行者1號已飛出太陽系

Now 旅行者2號已飛出太陽系

美國的探測器,造訪了太陽系主要的行星。據聞阿波羅之後,NASA三分之一的經費花在深空探測。一顆顆探測器的設計、發射、運控,無一不體現當時最高的技術能力,美國強大的科研和工業實力,」其探測的深度、廣度和取得的科研成果都遠遠超過了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總和「。

軌道動力學設計很複雜,進行軌道設計時,需要精心計算沿途經過的行星引力,利用來進行加速、減速或轉向。比如朱諾號,它的太陽能電池帆板技術,轉換效率非常高,據說現在的民用產品也望塵莫及,核電池是深空探測的能源備份。當時探測器的技術能力,可靠性和軟體健壯性已經非常強,同時因為九十年代以來光電器件水平的提高,探測器所以被賦予的任務多。

木星探測器朱諾號

大家看到的是探測器拍回來的照片,然而,所有這些科學數據的處理分析,系統建設、人才隊伍傳承,甚至比研製太空飛行器還要漫長艱難。行星的製作和發行猜測是2000萬美元,然而,素材成本可能是幾十億上百億美金堆出來的。

所以,還是要非常富足,要發展,才能更進一步做「好奇心」的探索,我們財政部的處長才不會問,去月球幹什麼,GDP佔多少,才能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拓展視野的界限。

模擬土星光環的形成

三、真實的歷史真的充滿意外

以前覺得,太陽系的行星還有什麼太神秘的嗎?

然而《行星》講述的,僅僅太陽系,是一部富於意外和巧合的故事。火星以前可能適宜生命存活,土星的衛星可能不是產於太陽系的,冥王星之心下居然有可能是海洋,太陽系曾經多姿多彩。

可能是火星以前的樣子

旅行者號繼續獨自步入黑暗之境,來到太陽系邊緣,進入星際空間。宇宙的最不可理解之處在於它是可以理解的。宇宙很大,生活很大,我們不該僅僅在地球上相見,只有走出去,才能看到更廣闊的世界,才能更好的理解自身。

相關焦點

  • ​因未知而渴望,為好奇而遠行
    人們有理由為我國航天事業的不斷進步而驕傲,有理由為中華民族探索宇宙的堅定步伐而自豪,也有理由對「天問」系列探索火星的前景充滿信心。 這一幕,讓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兩幅歷史畫面:一個是戰國時代的大詩人屈原,他仰望蒼穹,一連發出了百餘個提問,其中關於天文的就有三十個;一個是明朝時期的天文發燒友萬戶,他嘗試用四十多個火箭作動力把自己送上天空,結果失敗。
  • 宇宙中可能遍布著鑽石行星,可惜環境過於惡劣,人類無法去開採
    在廣袤的宇宙中,不僅有一些行星的鑽石儲量遠超過地球,甚至還有所謂的鑽石行星,可見其鑽石儲量之驚人。說到底,一顆星球的鑽石儲量,首先取決於它含有多少「原材料」——碳。而一顆繞恆星天體擁有多少碳,既取決於它是氣體行星還是巖石行星抑或只是由冰組成的彗星,也取決於它的宿主恆星。
  • 宇宙中有多少顆行星
    恆星的存在方式最普遍的是兩顆雙星系統,三顆三星系統(三合星),甚至是包含數百至數十萬顆恆星的恆星群或星團,我們太陽系的單星相對來說比較特殊。銀河系中行星的數量如果我們想準確估計銀河系中有多少顆行星,我的觀點是:我們不能用我們在一部分恆星中發現的行星數去乘以銀河系中的恆星數量。這是我們在缺乏證據的情況下做出的一個天真的估計。
  • 宇宙可能就是一個很大的生態系統,所有的物質不斷循環
    當我們抬頭望著天空,看向遙遠的夜空,情不自禁的會發問,宇宙有多大?它是怎麼產生的?它有一天會結束嗎?構成宇宙的塵埃、行星、恆星來自哪裡?宇宙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又是怎麼產生的?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一起來思考宇宙,從此時展開你的想像!
  • 突然消失在宇宙中的行星,到底去了哪裡?科學家給出了答案
    2014年,一顆行星從夜空中消失了。 這個遙遠的宇宙世界被稱為北落師門 b,位於距地球約25光年的地方,之所以被大多數人知道,是因為它是NASA哈勃太空望遠鏡在可見光中發現的第一批系外行星之一;當天文學家在2004年和2006年首次發現它時,該行星看起來像是一個明亮而涼爽的點,在天空中輕快地移動。十年後,那個點消失了。
  • 科學家:你以為我們的宇宙很大?其實它可能只是一個原子
    上個世紀初,天文學家發現了河外星系,才明白了宇宙的概念。而如今,宇宙也不再是最大的概念。多重宇宙的概念,又被提出。多重宇宙也叫多元宇宙,其靈感來自於量子力學。於是有一個腦洞很大的科學家提出:既然粒子可以這樣每一個普通的粒子都可以隨時有不同的狀態,那麼我們的宇宙是否也可能存在不同的狀態呢?這個想法一被提出就受到了很多人的注意和接納,它不僅提出了觀察這個宇宙的新視角,也很好地解釋了宇宙之外是什麼世界這個難題。那麼,如果多重宇宙真的存在,總共應該有多少個多重宇宙呢?
  • 宇宙奧秘被科學家刻意隱瞞,有些事情,我們有權利去了解!
    宇宙奧秘被科學家刻意隱瞞,有些事情,我們有權利去了解!人類在地球上面存在的時間已經有500萬年左右了,雖然聽起來很長,但是如果跟地球誕生的時間相比較的話,那麼即使是一瞬間而已,畢竟地球誕生的時間已經有46億年了。
  • 很多類地行星都很大,為什麼地球就比較小?答案令人欣慰
    文/百家號科學年輪你要知道科學方法的實質,不要去聽一個科學家對你說些什麼,而要仔細看他在做什麼。---愛因斯坦宇宙浩瀚無邊,充滿各種美麗的天體,神秘的物質,還有很多人類無法解釋的現象,這一切都吸引著人類不斷探索宇宙的未知。我們都知道,地球是人類目前所知道的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人類很幸運,正因為地球所處未知非常合適,地球才產生了生命。
  • 宇宙的奧秘!九大行星變更為八大行星,冥王星現狀如何?
    宇宙,雖然只是簡短的兩個字,但是,它所具有的意義,值得我們用幾個世紀,甚至幾百個世紀去探索。它所具有的東西,囊括了世間萬物,其中,我們所生活的地球,也是其中一員。從古至今,為了探索宇宙,了解宇宙奧秘,人類用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從無到有,到發現了九大行星,再到載人飛船的成功發射等等。
  • 十大已知宇宙中最奇特的行星
    科學家們無法完全理解這個奇特的星球是如何成功地獲得這麼大的行星環的,這1407b的行星環是如此的巨大,至於如果土星環有那麼大,土星環會在地球的天空看起來很大,並且比滿月還大。距離我們太陽系超過750光年以外,有一顆行星被稱為,tres2b不同尋常,因為它是已知最暗的星星。
  • 行星科學本科班誕生 「宇宙最強專業」到底學點啥
    行星科學本科班誕生 「宇宙最強專業」到底學點啥  21/105  105名學生參與了行星科學本科班的招生報名,卻只有40名學生參加了面試,最終錄取的,僅21人。想要走上研究行星這條路,需要以濃厚的興趣為支撐。
  • 人類太空的未來:以後我們必須去其他行星?
    在宇宙中是孤獨的,或者不是孤獨的,這兩者同樣可怕。我們必須去其他行星生存?雖然許多人可能認為成為一個多行星物種的想法是簡單和令人興奮的前景。但許多專家認為,如果人類要生存的更久,這種想法更有必要。但是,無論你想怎麼稱呼它,它的意義在於,我們應該尋找更多事宜生存的地方,為防止地球發生一些可怕的事情。根據馬斯克的計劃,在未來一個世紀裡將在火星上打造一個殖民地,火星可能是人類最好的選擇之一,但在太陽系中還有其他地方,也可能是我們潛在居住地。木星和土星的許多衛星也被認為具有維持生命的潛力,我們甚至有可能在小行星上建立基地。
  • 宇宙中有數萬億顆流浪行星,地球也能去流浪嗎?
    太陽系我們熟知的天體系統往往是中間有一個巨大的恆星,然後會有很多行星圍繞著恆星進行旋轉。比如我們的太陽系就是這樣,太陽就是中央的恆星,還有另外八顆行星圍繞著恆星進行旋轉。這樣的一個天體系統似乎是天經地義的,天體之間用引力相互達到了一個平衡的狀態。
  • 宇宙其實很小:總有一天人們能把宇宙裝進口袋裡
    ,無垠蒼穹,在我們的認知裡,宇宙大得不可思議。但筆者發現他對宇宙的看法其實十分積極。泰格馬克在他的《我們的數學宇宙:我對現實終極本質的探索》一書中指出,宇宙中的絕大部分(即使不是全部)都可以用數學術語來定義:「儘管兩次智力探索開始的方向相反,目標一大一小,但它們最終都會在一個地方相遇:數學結構領域。當你在宇宙中變得極大或極小時,一切都可以被看作是數學結構。這種觀察宇宙的方式非常有趣,能給人很大的啟發。」
  • 人類已知宇宙最大的行星,距離我們320光年,是地球的45萬倍
    宇宙對於我們來說都十分的熟悉,只要我們抬起頭就能看到它無邊無際,你知道人類已經發現宇宙最大的行星嗎?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對於行星科學家有著明確的定義,關鍵就是行星必須圍繞著恆星轉,其次就是要有足夠的質量使自己保持一個球形。
  • 願佛陀慈光普照,願天下母親吉祥...
    如斯重苦,出生此兒,更分析言,尚有十恩:第一,懷胎守護恩;第二,臨產受苦恩;第三,生子忘憂恩;第四,咽苦吐甘恩;第五,回幹就溼恩;第六,哺乳養育恩;第七,洗濯不淨恩;第八,遠行憶念恩;第九,深加體恤恩;第十,究竟憐憫恩。《大集經》中說:世若無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
  • 馬平:七顆行星在上,「宇宙參數」的變化令人戰慄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馬平】 「百忙之中下一步閒棋是很有必要的,這個工程讓我們想到很多以前沒空想的事。這些事只有站到一個新的高度上才能想得通,就這點而言。紅岸已經具有很大的意義了。如果宇宙中真的還有其他的人和社會,那也很好嘛,旁觀者清,千秋功罪,可真的有人評說了。
  • 引力波給予我們一種新的方式去看待宇宙
    引力波讓我們對宇宙另眼相待圖片來源:T. Pyle/加州理工/麻省理工學院/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實驗室試想一下,若你只見過雲彩,卻未曾見過天空中的太陽,月亮,行星和恆星。沒有蓬鬆的白色映襯在藍天下,有的只是大塊的深灰色層雲,這是一個沉悶的冬天的標誌。冬天的雲只會持續數周,最糟糕也不過數月,但是這樣的層雲在整個人類歷史中卻一直如此。
  • 宇宙會比我們先消亡嗎?
    可是,讓人感到奇怪的,根據一些研究未來的科學,包括美國加州大學的天文學家格裡高利·勞林(Gregory Laughlin)的說法,我們的未來前景卻是相當光明的。考慮到人類技術的飛速進步,即便在地球毀滅之後,我們人類也有很大的機會能夠繼續在宇宙中生存下去。但是,為了生存下來,我們的子孫後代們將需要採取一些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 已知宇宙很大,未知宇宙更大,宇宙中其他生命在哪?
    過去對宇宙中的星系和恆星的數量的估計已被發現是低估的。近些年的估計是大約有4000億顆恆星。僅在銀河系中就有4000億顆恆星。我們的銀河系被認為是一個中等(平均)大小的星系(被歸類為棒旋星系)。近些年的估計是在已知的宇宙中大約有4000億個星系。記住,我們不能觀測到宇宙的全部,所以還有未知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