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就想起來質子那句話:「宇宙很大,生活很大,我們一定還能相見的。」
宇宙大到不知所蹤,我們偏安於銀河系荒涼懸臂的一顆藍星上,仰頭望星空。
「有些人會問我們為什麼要探索宇宙?難道我們不應該先處理好地球上的種種問題,然後再投入時間、精力和資源去探索那些星星嗎?我認為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地球這個宇宙塵埃上是莫大的錯誤,那將意味著我們人類決定蜷縮在太陽系的一個小角落裡,對我們所做的事情迷惑不解,那將意味著我們人類決定為了越來越珍貴的資源而相互鬥爭,把自己限制在薄薄的一層大氣之下,一塊渺小的巖石之上,而不是去探索那條由夜晚星光勾勒出的立體路徑。」——by布萊恩·考克斯教授。
最近看完《行星》,又刷新了對太陽系的認識,只能零散的寫一些感受。
首先感嘆的還是這部片子的策劃創意,以及種種影視語言。可能文科生多少有點創作的「追求」,作為一個現代文科生,多麼想拍一部科學電影。
一、高起點出精品,《行星》特效用在了刀刃上。即使不用漫威那樣的特效(至少在我看來不是花裡胡哨),視角設計的好,完全也能拍出美輪美奐的震撼太空。比如土星撕裂冰質衛星,形成光環的那一幕;再比如各種探測器,孤獨的,緩緩的在幽深宇宙中獨行的場景,是太空歌劇的無垠感。
不得不說,影視的形態,畫面的表現力超過文字。2017年時,我依稀記得有新聞說土星探測器卡西尼號燃料耗盡,要墜毀了,那是一則普通的新聞。然而看了《行星》不到一小時的講述,才了解卡西尼號短暫的二十年人生,了解探測器用微弱的電磁波向人類描述它的發現,然後耗盡生命墜入那顆行星成為故事的一部分,以及明知道是模擬的墜毀場景,也令人難過。
卡西尼號
「我們剛剛得知45秒後探測器發出的信號會消失,探測器也將墜毀,土星見證了太陽系歷史上的一些最壯觀的場面,現在卻在吞噬講述它非凡故事的探測器,卡西尼號探測器和土星最終融為一體。經過長途飛行我們前往土星,去體驗和探索這至美的景色,但最終我們會在地球上提升對宇宙的認識。卡西尼號探測器和它的科研團隊,稱得上是最偉大的探險家之一。」
在科普片裡,往往訪談人物的畫面一出現,就成了低成本的「說教時間」,然而《行星》不是,畫面裡的每個人,眼裡都有星光。《行星》把科學家和工程師都拍出來「高級感」。
二、太空探測走了很遠,原來就是美國走了那麼遠。
(以下總結摘錄自豆瓣上的影評:遠眺星空、俠心漸廣:致敬片中探測器及科研團隊)
水星-距太陽5800萬公裡
2004 信使號水星探測器
金星-距太陽1.08億公裡
1982 金星13號探測器
地球-距太陽1.5億公裡
火星-距太陽2.3億公裡
1964 水手4號探測器
1971 水手9號探測器
2005 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
2011 好奇號火星探測器
2013 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探測器
2018 Insight號探測器
木星-距太陽7.8億公裡
1989 伽利略號
2007 黎明號探測器
2011 朱諾號探測器
土星-距太陽14.3億公裡
1977 旅行者1號探測器
1977 旅行者2號探測器
1997 卡西尼號探測器
天王星-距太陽29億公裡
1977 旅行者2號
海王星-距太陽45億公裡
1977 旅行者2號
冥王星-距太陽59億公裡
2006 新視野號探測器
太陽系外
Now 旅行者1號已飛出太陽系
Now 旅行者2號已飛出太陽系
美國的探測器,造訪了太陽系主要的行星。據聞阿波羅之後,NASA三分之一的經費花在深空探測。一顆顆探測器的設計、發射、運控,無一不體現當時最高的技術能力,美國強大的科研和工業實力,」其探測的深度、廣度和取得的科研成果都遠遠超過了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總和「。
軌道動力學設計很複雜,進行軌道設計時,需要精心計算沿途經過的行星引力,利用來進行加速、減速或轉向。比如朱諾號,它的太陽能電池帆板技術,轉換效率非常高,據說現在的民用產品也望塵莫及,核電池是深空探測的能源備份。當時探測器的技術能力,可靠性和軟體健壯性已經非常強,同時因為九十年代以來光電器件水平的提高,探測器所以被賦予的任務多。
木星探測器朱諾號
大家看到的是探測器拍回來的照片,然而,所有這些科學數據的處理分析,系統建設、人才隊伍傳承,甚至比研製太空飛行器還要漫長艱難。行星的製作和發行猜測是2000萬美元,然而,素材成本可能是幾十億上百億美金堆出來的。
所以,還是要非常富足,要發展,才能更進一步做「好奇心」的探索,我們財政部的處長才不會問,去月球幹什麼,GDP佔多少,才能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拓展視野的界限。
模擬土星光環的形成
三、真實的歷史真的充滿意外
以前覺得,太陽系的行星還有什麼太神秘的嗎?
然而《行星》講述的,僅僅太陽系,是一部富於意外和巧合的故事。火星以前可能適宜生命存活,土星的衛星可能不是產於太陽系的,冥王星之心下居然有可能是海洋,太陽系曾經多姿多彩。
可能是火星以前的樣子
旅行者號繼續獨自步入黑暗之境,來到太陽系邊緣,進入星際空間。宇宙的最不可理解之處在於它是可以理解的。宇宙很大,生活很大,我們不該僅僅在地球上相見,只有走出去,才能看到更廣闊的世界,才能更好的理解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