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太空的未來:以後我們必須去其他行星?

2020-08-24 指步世界

在宇宙中是孤獨的,或者不是孤獨的,這兩者同樣可怕。

我們必須去其他行星生存?

雖然許多人可能認為成為一個多行星物種的想法是簡單和令人興奮的前景。但許多專家認為,如果人類要生存的更久,這種想法更有必要。

史蒂芬·霍金將這比作不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埃隆·馬斯克稱之為「備份生物圈」。但是,無論你想怎麼稱呼它,它的意義在於,我們應該尋找更多事宜生存的地方,為防止地球發生一些可怕的事情。

根據馬斯克的計劃,在未來一個世紀裡將在火星上打造一個殖民地,火星可能是人類最好的選擇之一,但在太陽系中還有其他地方,也可能是我們潛在居住地。木星和土星的許多衛星也被認為具有維持生命的潛力,我們甚至有可能在小行星上建立基地。

向外看的同時,有時你必須向內看,我的意思是,外星生命的線索可以在一些地球上最不可棲息的棲息地找到。

距離海洋表面近一公裡的深度,是一個蓬勃發展的生態系統,完全不需要太陽的生命能量。海底熱泉沉積礦物,形成了很多高聳的結構,並且複雜的生命在它們周圍繁衍。

雖然在太陽系中生命可以存活的地方很少,但地球海底的令人驚訝的舒適環境可以給我們提供關於生命在其他地方會如何以及在何處形成的線索。

可能的地方有,土星的月球–土衛二,木星的衛星–歐羅巴,這些地方在他們的冰面之下,可能具有類似的環境,他們可能以同樣的方式存在生命嗎?

關於外星人陰謀的真相?

有很多人完全相信我們正在被外星人監視著,但是,我們怎麼能確定我們沒有呢?

我們不能確定我們沒有在我們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訪問,但我們可以相當自信的是,能沒有全球陰謀掩蓋外星人接觸的證據。

比爾·奈伊認為,任何政府都不可能掩蓋那麼大的事情。這比暗殺美國總統,比911事件更大。這將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掩飾,需要來自世界各地數以千計的人的信任和沉默。如果美國政府知道外星生命存在,那為什麼會花數十億試圖尋找火星上的微生物化石?

相關焦點

  • 劉慈欣對話登月者奧爾德林:太空在那兒,我們必須去
    劉慈欣:科幻在它誕生之初和在美國進入黃金時代的時候,確實是反應了人類仰望星空的一種夢想,也充滿了那種激情,但是科幻小說發展到現在,可能它變得更多元化了,除了保留當年科幻的一些特質以外,還向很多其他的其他方向發展,有些方向和科幻小說初始的方向已經離得很遠了。從我自己來說,我還是一直堅持寫那種比較傳統的反映人類最本原的探索星空夢想的科幻小說。
  • 移民其他行星不再是科幻小說,霍金:我深信人類需要離開地球
    移民其他行星不再是科幻小說,霍金:我深信人類需要離開地球 澎湃新聞記者 王心馨 2017-06-21 21:15 來源
  • 徵服太陽系和周邊宜居行星,人類必須突破五大關鍵技術
    在未來3百年內,人類或可以移居這些行星。徵服太陽系和周邊宜居行星,人類必須突破五大關鍵技術。一,人類延壽技術或深度休眠技術。人類需要足夠長的有效率壽命,才能適應漫長的空間旅行。根據細胞分裂理論,人類的壽命為120歲。根據對多種動物壽命的觀察和總結,物種壽命按其生長期的5-7倍的基本公式計算,人的壽命為126歲。
  • 未來人類會去其他星球上生活嗎?諾獎新晉得主馬約爾給出了答案
    新民晚報訊 (駐臨港記者 楊歡)對於太空,我們充滿了無限的遐想,總是好奇地球以外的行星是否存在生命?未來人類能不能去其他星球上生活?對於這些問題,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的米歇爾·馬約爾給出了他的答案。
  • 《去更遠的太空》:打造太空探索簡史,解析人類的光榮與夢想
    為此,他特地創作了《去更遠的太空》,這是一部寫給7—9歲孩子的天文書。《去更遠的太空》是全新空間科學與太空旅行的圖解指南,詳細介紹了行星、恆星、黑洞和宇宙,以及人類為探索太空而設計的火箭地球和太陽系的其他幾顆行星,並不是宇宙中僅有的行星,還存在系外行星。但是行星反射的光比它們所環繞的恆星發出的光暗很多,所以至今人類也很難直接看到圍繞遙遠恆星旋轉的行星。人類一直在尋找和地球類似的適宜生命生存的行星,這是人類探索宇宙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即尋找新的家園。唐代詩人張若虛寫下了著名的詩句:「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 《去更遠的太空》:揭開太空神秘面紗,告訴你人類對太空探索歷程
    小侄女夢想長大後當一名太空人,所以對太空知識非常感興趣。作為長輩,我們都支持她的夢想。我尋覓好久,發現一本適合兒童了解太空知識的書——《去更遠的太空》。它講述了太陽和太陽系其他行星的關係、銀河系以及宇宙知識,以及空間技術發展歷程。作者西蒙▪泰勒是一位英國作家、插畫家和設計師。他致力於用圖像的力量解釋科學、地理和宇宙探索等。曾以昆蟲形態、行星運動、DNA結構、極地探險、恐龍進化和黑洞為主題,創作過海報和書籍。《去更遠的太空》圖文結合,語言簡潔,讓枯燥的太空專業知識變得有趣生動。
  • 科學家:我們將建造人類第一個太空城市
    現實版鋼鐵俠馬斯克的火箭重複利用技術越來越成熟: 火箭上去了,又回來了,又上去了,又回來了…… 科學家認為:很快我們就可以看到人類的第一個太空城市。
  • 沒有太空航行的未來是暗淡的,不會飛行的人類是沒有希望的
    ,但是還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不容我們忽視。所以的話,人類的未來,是一個需要我們亟待思考的問題:人類為了自身的未來,必須要學會擺脫地球的引力,只有會飛的人類才會有未來藉助於這些技術,人類開始探索太空,探索太陽系之內的其他星球。火星是人類嚮往已久的星球,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人類就開始不斷地探測,終於在1964年水手四號成功飛越火星。
  • 人類移民太空能去哪?火星「淘汰出局」,科學家發現「超級地球」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誕生至今孕育了各種各樣的生命體,人類作為地球上的智慧生命,統治著地球,在發展的過程中,對地球也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如今地球資源越來越短缺,地球的生態環境也受到了很大的破壞,如果人類想要長遠的發展下去,那麼我們必須要開始尋找「第二地球」了,以地球這樣的發展趨勢來看,終有一天地球將不再適合人類生存。
  • 其他行星氣候是怎樣的?
    我們稱之為「家園」的這個行星,每年世界各處都會深受惡劣天氣所害。當人類將會一直致力於探索太陽系中的其他部分,其他行星上的氣候會是未來漫遊計劃的一個顯著的障礙。如果你認為有時候地球氣候不好,等到你了解其他行星的天氣(為你準備了什麼),你會改變你的想法。但是太陽系中其他行星又是怎麼樣的呢?我們可以逃離地球上的致命風暴,到其他行星避難嗎?
  • 如果太空人在外太空身亡,會不會成為其他行星的生命起源?
    人類在地球上生活了五百萬年,從最開始的簡單細胞進化到智慧生命,從只能鑽木取火到現在可以上天入地。每一年,都會有國家將自己研發出來的衛星或者宇宙飛船送往外太空;每一年也都會有突破原先某一限制的深海潛艇問世。
  • 宇宙很大,願我們遠行去《行星》
    我認為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地球這個宇宙塵埃上是莫大的錯誤,那將意味著我們人類決定蜷縮在太陽系的一個小角落裡,對我們所做的事情迷惑不解,那將意味著我們人類決定為了越來越珍貴的資源而相互鬥爭,把自己限制在薄薄的一層大氣之下,一塊渺小的巖石之上,而不是去探索那條由夜晚星光勾勒出的立體路徑。」——by布萊恩·考克斯教授。
  • 地球危險了,科學家找到和地球最相似行星,人類:我們有救了
    科學是無止境的,有很多太空的秘密我們不知道的,人類對於太空的探索還在不停的進行,但是宇宙太大了,我們自身所處的地球,就是我們到現在發現的一個唯一有生命的星球,我們也沒找到除了地球以外,第二個適宜居住的星球。但科學家推測,在浩瀚無邊的銀河系,一定還存在著別的生命。
  • 地球危險了,科學家找到和地球最相似行星,人類:我們有救了
    科學是無止境的,有很多太空的秘密我們不知道的,人類對於太空的探索還在不停的進行,但是宇宙太大了,我們自身所處的地球,就是我們到現在發現的一個唯一有生命的星球,我們也沒找到除了地球以外,第二個適宜居住的星球。但科學家推測,在浩瀚無邊的銀河系,一定還存在著別的生命。
  • 人類可以在各個行星存活多久
    近年來隨著地球環境不斷惡化,專家學者不斷討論著遷移各個行星的地球化計劃,但是在開啟龐大的計劃之前,我們必須先到達行星。暫且拋開如何到達以及到達過程,假設我們真的成功抵達這些星球,我們人類可以存活多長時間?又會面臨什麼挑戰呢?
  • 定居其他行星時,微生物可進行「太空採礦」
    pixabay.com發表於《自然-通訊》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微生物能在零重力條件下提取巖石中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元素,這讓人類在定居其他行星時可以考慮利用微生物進行「太空採礦」。隨著人類開始探索其他行星,找到高效簡單提取稀土元素的方式至關重要。微生物已經被用來開採地球巖石中的稀土元素,但它們是否能在低重力或零重力的條件下完成這項工作尚不清楚。科研人員評估了國際空間站上三種細菌在微重力和模擬火星重力條件下的生物採礦潛力。
  • 未來人類或可在太空繁衍
    想像一下,未來某一天,人類可以將精子運送到其他星球,然後創造出所謂的「太空嬰兒」,在此星球上繁衍生息,並擴展人類的基因庫。是不是太過於科幻?        但一名專家表示,這項研究並未揭示精子在太空中的真實表現,我們距離使用冷凍精子創造太空嬰兒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且,還面臨諸多困難。        樣本經歷多種重力環境        由於很多原因,在太空中進行性行為不僅困難而且危險。此外,宇宙輻射對發育中的胚胎也會造成巨大威脅。
  • 太空文明將建立!科學家:未來將「使喚」微生物去太空開採礦石
    ,這意味著,未來人類或許可以「使喚」微生物去太空中開採礦石,這項研究也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通訊》雜誌上。進入21世紀以來,科學家們將目光放在了太空之中,太空中擁有著數不清的星球,拿太陽系來說,太陽系中除了八大行星、衛星等之外,還有著數以百萬計算大的小行星,而小行星上資源是非常豐富的,近年來,太空開採礦產資源也逐漸被實踐。
  • 科學家發現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適合居住,未來必須離開地球?
    地球,是目前唯一一顆被確認存在生命的天體,在我們的常識中,只有地球適合生命居住,因為地球環境穩定,擁有四季變化和多樣性的生態系統,但是有科學家提出,地球可能並不是人類的最佳選擇,進行對比篩選後發現,在銀河系中存在24顆比地球還要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
  • 第4170回:行星採礦太空淘金,深入探索太空基石
    在採編會以後網站增加了數個網頁,其中包含公司更進一步的訊息、營運的目標、涉及的技術與概念藝術。,人類隨心所欲壓榨地殼的日子不會再持續很久、地質極限無法逾越,對此,有人建議,從小行星上開採白金、鈷和其他有價值的元素,並將其運回到地球以獲取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