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生前曾說過:我不認為我們能夠繼續在地球上存在1000年,除非逃離這顆脆弱的星球。我們要仰望星辰,而不是始終盯著自己的腳。
是的,如果將人類文明這個雞蛋放在地球這個唯一的籃子裡,風險極大。
目前人類文明不僅面臨來自宇宙的威脅(小行星撞擊地球等),而且經過三百年科技文明的發展,人類文明已具備自毀的能力。殖民外星球,不僅可以拓寬人類的生存空間,也可以解決人類因科技發展帶來的自毀的危險。
(地球在銀河系的位置。)
甘迺迪在1962年曾經說過:我們相信,當人們走出我們的星球時,他們會把民族間的分歧拋在腦後。
殖民星空是避免來自宇宙間的威脅和人類自我毀滅的幾乎唯一的途徑。
(宜居行星)
迄今為止人類可以發現距離太陽50光年以內的可能的宜居行星(在宜居帶內的類地行星),已知的有10顆。
在未來3百年內,人類或可以移居這些行星。
距離太陽系50光年以內宜居行星都是人類的勢力範圍,犯我太陽系文明者,雖遠必誅。
徵服太陽系和周邊宜居行星,人類必須突破五大關鍵技術。
一,人類延壽技術或深度休眠技術。
人類需要足夠長的有效率壽命,才能適應漫長的空間旅行。
根據細胞分裂理論,人類的壽命為120歲。根據對多種動物壽命的觀察和總結,物種壽命按其生長期的5-7倍的基本公式計算,人的壽命為126歲。
但根據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的壽命應該沒有極限。
(冬眠艙)
深度冬眠這種未來技術,理論上也是可行的,它將助力人類進行深空旅行。
二,可控核聚變技術。
能源是一切的基礎,擁有可控核聚變技術,很多問題將迎刃而解。
可控核聚變技術突破,人類將達到卡爾達舍夫一級文明:「行星文明,可以利用所在行星的所有能源,並且有能力建造太空城和巨型建築。活動範圍:所在行星深處,海洋深處,大氣上層,太空,周圍衛星以及行星。」
三,無工質引擎技術
《三體》中,在章北海等人的推動下,人類發明了無工質型核聚變引擎,最終在三體艦隊入侵地球前研製出具備星際航行能力的飛船。
(地球的小尾巴:最簡單的無工質引擎。
常規推進方式的宇宙飛船速度是有上限的,如果人類想要探索太陽系的外層空間或是飛抵其他星系,就需要引擎能在不消耗推進劑的情況下產生推力。
(高速引擎噴出藍色火焰。)
四,超遠距離延遲通信技術。
恆星際空間距離是以光速計算的,殖民太空的人類文明,若不具備即時通訊技術,將會發展向不同的方向,極大的可能產生巨大的分歧,最後導致星際戰爭。
現處於理論階段的量子通訊技術或可解決星際通訊這一難題。
五,超大規模空間站技術或小範圍環境改造技術。
人類徵服太空,不是為了到達,而是要定居,只有定居了才意味著徵服。
解決了壽命、能源、引擎、信息交流及定居等問題,人類就擁有了在恆星際空間任意一點「到達-定居-交流」的能力。
人類文明就具備了恆星際殖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