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將啟動太陽系近鄰宜居行星太空探索計劃

2020-12-04 品玩

PingWest品玩12月12日訊,據新華社消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袁潔透露,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面向2030年和2045年即將開展的重大工程項目,其中便包括太陽系近鄰宜居行星的太空探索計劃——「覓音計劃」。

袁潔介紹,「覓音計劃」將通過發射宇航飛行器,以直接成像手段率先發現和認證太陽系外宜居行星並刻畫其宜居性,同時對太陽系天體開展光譜巡天,揭示水的分布,以0.01角秒的空間解析度開啟中外紅波段天文學觀測的新紀元。

「該項目的實施將使我國在基礎研究領域取得新的突破。」袁潔說,「覓音計劃」的關鍵技術包括空間分布式合成孔徑陣列望遠鏡技術、低噪聲中紅外探測器技術、高靈敏高穩定深低溫空間探測技術、天基成像平臺多級系統高精度高穩構型控制技術、天基觀測系統結構優化及數值模擬技術等。

相關焦點

  • 航天科技集團公布了我國這些航天大計劃
    原標題:探索近鄰宜居行星、月球科研站、太陽系邊際探索……航天科技集團公布了我國這些航天大計劃!12月12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經理袁潔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國企公開課上,向在場的500名學子描繪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面向未來即將開展的重大工程項目。到2020年,全面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為推動航天強國建設夯實基礎。
  • 我國籌備「覓音計劃」,尋覓宜居星球和地外生命
    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的宜居行星,所有已知的生命物種全部位於地球上。科學家們已經將太陽系中的行星探索了個遍,包括一些矮行星和衛星等,沒有其它任何一顆星球具備我們地球這樣的生態環境。
  • 中國正式開始探索太陽系行星:從月球開始!
    中國已經批准或規劃在未來10年內啟動若干空間探索任務。中國新一代行星科學家在決定未來探索任務的科學目標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對中國的行星研究界來說,當前計劃對於深空探索的重視不僅標誌著一個新的開始,也標誌著一個轉折點。   月球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級太空探索任務的目標。
  • 中國又啟動了重要計劃!探索火星研究地心,揭開地球生命之謎
    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但是不論科學家還是普通人,都渴望對外界進行探索,尋找另一個宜居星球,關於這一方面的發現,每一個消息都能引發來自全世界的關注,隨著我國科技的發展,我國也逐步對這一領域進行探索,而且目前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 尋找地球2.0,我國或將拿出「獨門絕技」
    但是受技術限制,這些遙遠的行星,信號過於微弱,它們究竟是不是宜居的星球,人類還無法解讀。再加上克卜勒空間望遠鏡「英年早逝」,搜索地球2.0的計劃不得不另尋出路。而就在不久前,中國科學院南京紫金山天文臺提出了「近鄰宜居行星巡天計劃」,通過沉澱數年的技術手段,用中國人的「眼光」去尋找地球2.0。
  • 中國科學家發現太陽系外宜居行星新線索
    記者今天從北京大學了解到,北大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教授胡永雲研究團隊日前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研究成果,證明了海洋熱量的輸送能有效改變圍繞「紅矮星」運行的宜居行星的氣候環境和宜居性,並能極大改變太陽系外行星適宜生命存在的空間模態。
  • 徵服太陽系和周邊宜居行星,人類必須突破五大關鍵技術
    50光年以內的可能的宜居行星(在宜居帶內的類地行星),已知的有10顆。距離太陽系50光年以內宜居行星都是人類的勢力範圍,犯我太陽系文明者,雖遠必誅。徵服太陽系和周邊宜居行星,人類必須突破五大關鍵技術。一,人類延壽技術或深度休眠技術。人類需要足夠長的有效率壽命,才能適應漫長的空間旅行。根據細胞分裂理論,人類的壽命為120歲。根據對多種動物壽命的觀察和總結,物種壽命按其生長期的5-7倍的基本公式計算,人的壽命為126歲。
  • 尋找地球2.0,中國或將拿出「獨門絕技」
    在短短數年間,已確認了3300多顆系外行星,發現了超過3700顆候選行星。 但是受技術限制,這些遙遠的行星,信號過於微弱,它們究竟是不是宜居的星球,人類還無法解讀。 再加上克卜勒空間望遠鏡「英年早逝」,搜索地球2.0的計劃不得不另尋出路。而就在不久前,中國科學院南京紫金山天文臺提出了「近鄰宜居行星巡天計劃」,通過沉澱數年的技術手段,用中國人的「眼光」去尋找地球2.0。
  • 太空核動力技術「復活」 為太陽系探索「助跑」
    這份名為《太空技術路線圖和優先發展項目》的報告是首個為NASA的太空技術列出優先級的文件。該報告的籌劃指導委員會耗費一年時間,詳細諮詢了工業界和學術界的觀點,為16個最重要的技術發展領域(包括320個課題)進行了排名,核動力推進技術的排名非常靠前。該委員會主席、洛克希德·馬丁宇航分公司前總裁雷蒙德·科拉迪說:「它將使太空探索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變革。」
  • 北大最新研究探索太陽系外行星宜居性
    原標題:北大最新研究探索太陽系外行星宜居性   地球生命在宇宙中是否唯一,太陽系外是否存在適宜生命存在的星球,一直是人類思考和探索的問題。記者14日從北京大學獲悉,該校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教授胡永雲與其目前在芝加哥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的學生楊軍的一項最新研究,為回答這些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
  • 流浪地球計劃要啟動了?科學家發現24顆比地球更宜居的星球
    人類探索宇宙以來一直在尋找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那麼茫茫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還有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呢?近日,研究人員給出了答案他們認為地球不一定是全宇宙中最宜居星球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體居住
  • 太陽系並非最宜居的家園?
    太陽系並非最宜居的家園?  「金鳳花恆星」或是尋找外星生命最佳地點  這張圖片比較了銀河系中G型恆星、M型紅矮星和K型矮星的不同特徵。圖片來源:NASA官網   今日視點  本報記者 劉 霞  天文學家通常在位於恆星「宜居帶」內的行星上搜尋地外生命的「蛛絲馬跡」。
  • 尋找太陽系外宜居行星,我們有了新線索
    原標題:尋找太陽系外宜居行星,我們有了新線索   圖中的帶狀區域為恆星的宜居帶,只有位於宜居帶內的固態行星才擁有合適的表面溫度,使得液態水可以長期存在,並支持類地球生命的存在。海洋熱量輸送的氣候效應將使得該宜居帶變窄,也就是說,如果超級地球類的宜居行星確實是海洋世界,那麼只有當這些行星位於較狹窄的宜居帶範圍內,它們才是宜居的,因為如果它們離恆星太近,海洋熱量輸送將使得行星很容易進入溫室逃逸狀態,如果太遠,則很容易進入冰封狀態,均不適宜生命存在。換句話說,海洋的氣候效應將導致找到宜居行星的機率將比以前估計的要低一些。
  • 銀河系中或有3億多顆宜居行星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司洋)10月29日,據國外媒體報導,一項根據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數據進行的新研究,估算出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可能有多達3億顆潛在的宜居行星。它們中有些可能離我們非常近,有些可能離太陽不到30光年。
  • 美航天局發現「宜居」行星「克卜勒-22b」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5日說,一顆被命名為「克卜勒-22b」的太陽系外行星或與地球環境相似。  溫度宜居美國航天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一顆行星與地球表面環境相似,可能適宜人類生存。「克卜勒」太空望遠鏡項目科學家道格拉斯·赫金斯評價,認知「克卜勒-22b」是尋找地外宜居星球的「裡程碑」。
  • 比地球更宜居?美國科學家在太陽系外發現24顆「超宜居」行星
    據英國《太陽報》當地時間10月5日報導,美國科學家們在太陽系之外發現了24顆行星,他們認為這些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生存,更加宜居。在華盛頓州立大學(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領導的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詳細描述了這些潛在的「超宜居」行星的特徵。這些行星距離我們超過100光年,但可能是我們在地球以外發現生命的最大希望。
  • 太空探索一大誤區被消除 冰凍行星也可能適宜人類居住
    尋找第二顆類似地球的宜居星球,一直是科學家開展太空探索的主要任務之一。在尋找宜居星球的過程中,科學家更多的傾向於關注那些溫度條件和氣候條件與地球類似的行星,但事實上這種思維可能是一個誤區,無形中減小了發現宜居星球的機會。
  • 天文學家在太陽系外發現潛在宜居行星(組圖)
    (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新華社北京8月25日電 一個國際團隊24日在英國《自然》雜誌網絡版上發表報告說,他們通過長期觀測發現,一顆環繞比鄰星運行的行星可能具有適合生命繁衍的環境。比鄰星是距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人類能夠發射探測器到這顆潛在宜居行星上探索生命痕跡。比鄰星位於半人馬座,是一顆紅矮星,距離太陽系約4.2光年。
  • 太陽系3顆行星處於宜居帶,卻只有地球有生命,或與地底世界有關
    據報導,伴隨著「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正在太空中一路飛馳,地面上的科學家們,也在為「改造火星」進行著努力。前段時間,有地球科學家指出,之所以地球成為太陽系中唯一的一顆宜居行星,原因或許並不在地球表面,而是在地球的內部,這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 銀河系內至少存在3億顆宜居行星,人類第二家園真的存在嗎?
    在銀河系內,至少有 3 億顆宜居行星在圍繞著類日恆星公轉。這項研究成果發表於《天文學雜誌》,是由來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搜尋地外文明計劃(SETI)研究所和世界各地其他科學家合作完成的。搜尋宜居行星的思路是,按照地球和太陽的參數,在銀河系內尋找類似的恆星系統,找到那些位於宜居帶上的 「宜居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