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集團公布了我國這些航天大計劃

2020-12-02 中國網

原標題:探索近鄰宜居行星、月球科研站、太陽系邊際探索……航天科技集團公布了我國這些航天大計劃!

12月12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經理袁潔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國企公開課上,向在場的500名學子描繪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面向未來即將開展的重大工程項目。

到2020年,全面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為推動航天強國建設夯實基礎。將實施的重大工程項目包括:長期有人照料的近地載人空間站、月球採樣返回、北鬥導航衛星全球系統、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低軌移動網際網路星座、首次火星著陸探測。

到2030年,建設成為世界一流航天企業集團,支撐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推動我國躋身世界航天強國前列。將實施長徵九號運載火箭(重型運載火箭)、空間飛行器在軌服務與維護系統、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下一代空間基礎設施、火星和小行星取樣返回、覓音計劃——太陽系近鄰宜居行星的太空探索計劃等重大工程項目。

到2045年,在全面建成高質量發展的世界一流航天企業集團基礎上,有效支撐世界一流軍隊建設,推動我國全面建成世界航天強國。主要的工程項目包括:功能完備、長期運行的月球科研站、太陽系邊際探測、組合動力重複使用運載器、空間安全環境全球監測與治理工程、發展載人登火能力。

太陽系外是否還有適宜人類居住的行星?它在哪裡?又將如何尋覓?太陽系近鄰宜居行星的太空探索計劃——「覓音計劃」,這一面向2030年的航天項目首次對外公開。

袁潔介紹,「覓音計劃」將通過發射宇航飛行器,以直接成像手段率先發現和認證太陽系外宜居行星並刻畫其宜居性,同時對太陽系天體開展光譜巡天,揭示水的分布,以0.01角秒的空間解析度開啟中外紅波段天文學觀測的新紀元。

該項目的實施將使我國在基礎研究領域取得新的突破。 「覓音計劃」的關鍵技術包括空間分布式合成孔徑陣列望遠鏡技術、低噪聲中紅外探測器技術、高靈敏高穩定深低溫空間探測技術、天基成像平臺多級系統高精度高穩構型控制技術、天基觀測系統結構優化及數值模擬技術等。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袁潔表示,展望2020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宇航發射次數將再次刷新紀錄,將啟動建設長期有人照料的近地載人空間站;實施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號任務,實現月面無人採樣返回;北鬥導航衛星全球系統也將建成由30顆衛星組成的混合星座,服務範圍延伸至全球;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衛星的發射與在軌應用即將完成,低軌移動網際網路星座「鴻雁星座」繼續加快建設。

袁潔還介紹了我國即將實施備受關注的首次火星著陸探測任務,計劃於2020年發射火星探測器,2021年實現火星軟著陸,開展火星環繞探測和巡視探測,使我國深空探測能力和水平進入世界航天第一梯隊,實現在深空探測領域的跨越。

(央視記者 李廈)

責任編輯:劉德賓 SN222

相關焦點

  • 航天科技公布2021年太空任務:空間站是重中之重
    2020年12月27日,在成功發射遙感三十三號衛星之後,中國航天2020完美收官。2021年來了,今年航天發射任務將達到40餘次,載人空間站則是今年的重中之重。  昨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召開2021年型號工作會議,公布了2021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發射任務, 2021年集團公司計劃安排40餘次宇航發射任務,載人航天空間站工程進入關鍵實施階段,是全年宇航任務重中之重,天問一號實施我國首次火星「繞、落、巡」探測;   將重點開展空間站實驗艙、載人月球探測關深等研製工作,重點加快推動北鬥導航等國家重大科技工程在民用航空等領域應用落地
  • 【國防軍工】航天科技五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科技集團簡介及宣講計劃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隸屬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經過40餘年的發展,已成為中國主要的空間技術及其產品研製基地,是中國空間事業最具實力的骨幹力量。2016年4月23日 9:00-11:00航天科技集團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是根據國務院深化國防科技工業管理體制改革的戰略部署,經國務院批准,於1999年7月1日在原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所屬部分企事業單位基礎上組建的國有特大型高科技企業,是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由中央直接管理。
  • 航天科技公布2021年太空任務:40餘次發射、空間站是重中之重
    2020年12月27日,在成功發射遙感三十三號衛星之後,中國航天2020完美收官。2021年來了,今年航天發射任務將達到40餘次,載人空間站則是今年的重中之重。
  • 航天科技集團「十三五」證券化率擬增兩倍
    航天科技集團「十三五」證券化率擬增兩倍  科研院所改革今年啟動,符合政策的資產全部進入資本市場  未來五年資產證券化率擬增兩倍,科研院所改革今年啟動,首期規模為300億元的軍民融合發展基金即將設立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簡稱「航天科技」)的大動作告訴我們,軍工央企的全面改革大戲開始上演
  • 航天科技集團2020年十大新聞
    賀電指出,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建成開通,是我國攀登科技高峰、邁向航天強國的重要裡程碑,是我國為全球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作出的重大貢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取得的重大標誌性戰略成果。2020年2月,航天科技集團黨組領導在發射場指導發射任務和疫情防控工作為減少疫情對經濟運行造成的影響,航天科技集團全體幹部職工擼起袖子加油幹,航天工程任務按計劃有序進行,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和航天服務業持續發力
  • 我國商業航天企業已超160家 推動航天科技研發及商業航天的發展
    截至目前,我國商業航天企業數量已超過160家,這是記者24日從首屆文昌國際航空航天論壇上了解到的。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資產經營部部長萬彥輝在論壇上表示,截至目前我國已有超過160家商業航天企業,涉及產業包括火箭、衛星等配套和總體製造、衛星測控、地面設備製造、通信衛星及遙感衛星的運營服務。  萬彥輝說,在航天國際合作比如宇航產品出口方面,我國現已進行了50多次國際商業發射,完成在軌整星交付14顆,商業航天正成為我國高科技產品「走出去」的名片。
  • 南洋科技「投奔」航天科技集團
    停牌四個多月的南洋科技果然是玩出了「大動作」,公司今天披露重大資產重組方案,收購標的公司為彩虹無人機科技有限公司和航天神舟飛行器有限公司,兩家標的公司的控股股東為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實際控制人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簡稱「航天科技集團」)。
  • 中國航天大會公布很多航天黑科技,航天實現了質的飛躍
    遙想我們當初發射的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現在距離發射東方紅已經過了50周年了,整整50周年呀,這是多麼讓人激動,我國的航空實現了質的飛躍!浩瀚的宇宙精神和中國式的航天文化,推動了我們科技的進步!在為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服務時,鄧爺爺曾經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 航天科技集團:成功研製我國首款牛級霍爾推力器
    證券時報e公司訊,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獲悉,近日,航天科技集團六院801所研製的我國首款20千瓦大功率霍爾推力器成功完成點火試驗,點火時間累計達8小時,點火次數超過30次,實現了我國霍爾電推力器推力從毫牛級向牛級的跨越。
  • 中國航天大會召開:公布很多航天黑科技,世界領先?
    中國航天大會,第20屆中國航天大會,於7月在福建省舉行,主題是弘揚中國航天精神,仰望星辰星海!遙想我們當初發射的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現在距離發射東方紅已經過了50周年了,整整50周年呀,這是多麼讓人激動,我國的航空實現了質的飛躍!
  • 航天科技集團成為國家首批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單位
    6月4日至5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順利通過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專家組現場評審,完成國家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備案工作。這意味著航天科技集團具備了自主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的資格,集團公司為技能人才頒的認定證書與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具有同等效力。航天科技集團6萬多名技能人員可以享受到更多國家和地方的技能人才政策紅利。
  • 2019最美職工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部...
    本文原標題:《2019最美職工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部深空探測太空飛行器系統總體設計團隊:奔月夢想 國家力量》作為我國深空探測領域的「排頭兵」航天技術創新的「引擎」之一航天總體設計人才的「搖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部深空探測太空飛行器系統總體設計團隊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再推重組,旗下擁有這些上市公司
    8月14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召開宇航系統總體重組暨改革單位成立大會。本次改革通過重組錢學森空間技術實驗室、總體設計部、通信與導航衛星總體部,組建遙感衛星總體部,進一步優化宇航業務體系,加強總體能力提升,打造「一個創新中心+兩類總體單位」的頂層架構。
  • 航天科技集團:「長徵火箭墜毀致500人死」不實
    今天(2月18日)下午,長徵系列火箭的研製單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官方微博已經對此消息發布回應,表示該言論嚴重失實。   該網友在微博中稱,「這次火箭撞山擊中家屬區,至少造成500人死亡,家屬區蕩然無存。」在該網友所提供的視頻中,記錄了1996年我國西昌發射中心長徵三號乙火箭首次發射失敗的現場畫面,在火箭墜毀的畫面之後,視頻中還展現了當時受火箭落地墜毀衝擊而被嚴重破壞的現場建築。
  • 科技日報:2021年中國航天有哪些大戲?
    新年伊始,我國多項重大航天工程公布了一系列新進展。1月6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獲悉,由該集團研製的我國空間站工程空間站各艙段、飛船及其發射使用的運載火箭正按計劃開展各項總裝與測試工作。其中,長徵五號B遙二火箭發射空間站核心艙任務擬於今年春季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執行;天問一號探測器預計2月10日左右實施近火制動。當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已經全面轉入空間站建設任務準備階段。2021年與2022年,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預計將實施包括空間站核心艙、實驗艙、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在內的11次發射任務。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負責空間站各艙段研製工作。
  • 我國計劃到2045年實現航班化航天運輸
    新華社資料圖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包為民昨天說,我國將在全面提升新一代運載火箭性能水平的基礎上,計劃到2045年,實現1小時全球抵達、地面與軌道間以及軌道與軌道間的航班化航天運輸。
  • 航天科技集團亮相第五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
    11月19日,第五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在武漢拉開帷幕。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在主論壇上作題為《模式創新開放共贏共謀商業航天發展(000547)》的報告。
  • 《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19年)》發布
    1月17日,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當天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北京空間科技信息研究所空間瞭望智庫對外發布了《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19年)》(以下簡稱《藍皮書》),從世界航天發展態勢、中國航天發射活動、中國航天科技創新、中國航天應用服務、中國航天國際合作、中國商業航天進展等6個篇章對航天科技活動進行全面回顧。
  • 航天科技集團吳燕生、李勁東獲光華工程科技獎
    中國日報11月9日電(記者 趙磊)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獲悉,11月8日,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揭曉儀式在北京隆重舉行,航天科技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機械與運載工程管理專家吳燕生和五院型號總師、傳感器與遙感技術專家李勁東獲獎。
  • 航天科技集團資產證券化提速 旗下上市公司擬收購航天五院9.68億資產
    目前各大軍工集團資產證券化也顯現出「梯度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中航工業的資產證券化率已經超過66%,而航天科技集團和航天科工集團的資產證券化率則為20%左右。作為航天科技集團旗下的企業,康拓紅外被注入航天五院資產轉型智能裝備也讓整個集團的資產證券化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