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19年)》發布

2021-01-14 國際太空

2019年,在102箭、492個太空飛行器的世界航天發射版圖中,中國航天以全年發射運載火箭34次的成績再次佔據榜首。而2020年,這一數字將有望突破40次,達到歷史新高。

1月17日,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當天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北京空間科技信息研究所空間瞭望智庫對外發布了《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19年)》(以下簡稱《藍皮書》),從世界航天發展態勢、中國航天發射活動、中國航天科技創新、中國航天應用服務、中國航天國際合作、中國商業航天進展等6個篇章對航天科技活動進行全面回顧。


發布會還發布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今年超40次的「超級2020」宇航發射計劃,以及首次火星探測、嫦娥五號月面採樣返回、3型火箭新型號首飛等重大航天任務。


2019年,世界各國高度重視航天戰略地位,紛紛推進相關戰略部署,世界航天發射活動持續保持高度活躍。據《藍皮書》統計,全年全球實施102次發射任務,居1991年以來第二高位;發射太空飛行器共計492個,創下歷史新高。


其中,中國共完成34次航天發射,連續兩年位居世界第一。但在發射的載荷數量和質量上與美國仍有較大差距。


作為中國航天科技工業的主導力量,中國航天科技集團2019年共實施發射27次,其中包括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首次海上發射等備受關注的重大發射任務;研製發射的太空飛行器質量佔中國研製發射太空飛行器總質量的91.7%,在宇航企業研製發射火箭次數和太空飛行器總噸位兩個榜單實現「雙榜」第一。


數據還顯示,截至2019年底,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研製的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累計開展323次發射任務,成功將超過500個太空飛行器送入預定軌道,發射太空飛行器數量佔中國發射總數量的93.1%,發射太空飛行器質量佔中國發射總質量的98.7%,是中國航天的絕對主力運載火箭。


《藍皮書》指出,2019年,中國航天重大工程和專項穩步推進,年初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開幕,年末以長徵五號火箭成功發射東方紅五號衛星平臺首飛試驗星收官,「以一系列標誌性工程突破、裡程碑科技創新有力地增強了中國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


▲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


這一年,我國成功發射10顆北鬥導航衛星,北鬥三號系統核心星座部署完成,全球覆蓋和服務能力進一步完善;成功發射3顆高分衛星,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穩步推進。在載人航天方面,在軌飛行超過1000天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受控離軌;空間站系統核心艙轉入正樣研製。在深空探測方面,嫦娥四號取得重要科學成果,嫦娥六號、七號、八號計劃對外公布;成功開展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著陸器懸停避障試驗,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奠定重要基礎。在航天運輸系統方面,我國目前運載能力最大的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五號成功實施第三次發射;長徵十一號成功進行我國首次海上發射技術試驗。此外,基於柵格舵系統的一子級落區控制技術、重型運載火箭發動機關鍵技術等也都取得了突破。


▲ 2019年11月14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著陸器懸停避障試驗公開亮相

在國家重大航天工程任務蓬勃開展的同時,中國緊跟世界步伐發展商業航天,也取得了重要進展。《藍皮書》顯示,2019年,我國研製發射了超過40顆商業衛星,主要是100千克以下的微納衛星,覆蓋通信、遙感、技術試驗等多個領域。衛星製造主體數量快速增長,呈現梯隊化、多元化發展趨勢。



在國家重大航天工程任務蓬勃開展的同時,中國緊跟世界步伐發展商業航天,也取得了重要進展。《藍皮書》顯示,2019年,我國研製發射了超過40顆商業衛星,主要是100千克以下的微納衛星,覆蓋通信、遙感、技術試驗等多個領域。衛星製造主體數量快速增長,呈現梯隊化、多元化發展趨勢。


這一年的商業航天發射也非常活躍。根據《藍皮書》,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繼續提供「拼車」和「專車」服務,仍是商業發射市場上的一大主力:長徵十一號以「一箭多星」的方式完成3次16顆衛星的商業發射,長徵六號以「一箭五星」方式,將5顆寧夏一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 2019年6月5日,長徵十一號火箭海上發射升空


「長徵」家族之外,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推出的商業運載火箭「捷龍一號」也成功實施了首次發射,將3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此外,其他製造商研製的快舟一號甲、雙曲線一號、OS-M1等商業運載火箭也進行了多次發射,商業發射服務進入發展快車道。


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啟動航天強國建設的關鍵之年。在發布會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宇航部部長尚志在介紹該集團2020年宇航任務計劃時說:「今年宇航發射任務依然保持高強密度趨勢,全年呈現出重大任務重、發射密度高等特點。」


「重」主要體現為北鬥導航、探月三期、高分專項三個國家重大工程將完成收官。今年上半年,北鬥衛星導航工程將發射2顆GEO衛星,完成整個北鬥三號系統的組網建設。今年還將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我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並擇機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高」主要體現在發射密度上,2020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宇航發射有望突破40次,發射60餘顆太空飛行器,再創歷史新高。


此外,長徵五號B、長徵七號甲、長徵八號三型新一代運載火箭將在2020年實現首飛,賦予今年航天任務「新」的特點。長徵五號B是我國現有低軌運載能力最大的運載火箭,其首飛將開啟我國載人航天空間站任務階段的序幕;長徵七號甲作為我國第一型新一代中型高軌火箭,對高軌衛星發射戰略布局具有重要意義;長徵八號首飛將填補我國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的重要空白,成為宇航發射和商業航天市場的主力軍。


尚志介紹,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的每一次發射都牽動著國人的心,去年長五遙三火箭的發射成功,為我國後續工程任務打下了堅實基礎。今年,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共安排了3次發射,分別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火星探測器和嫦娥五號探測器。



據介紹,2020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還將發射海洋系列、資源三號等多顆民用空間基礎設施業務衛星,滿足國民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需求;發射亞太6D、印尼PALAPA-N1、吉林一號、齊魯一號等衛星,實施捷龍一號、長徵六號、長徵十一號等運載火箭商業發射,滿足國內外商業衛星的應用和發射需求。

相關焦點

  • 馭星速訊 |《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發布,航天馭星再受關注
    2020年1月19日,空間瞭望智庫發布了《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19年)》報告。報告對2019年國內外航天科技活動進行了全面梳理與回顧,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於2018年首發《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18年)》報告之後,再次引起了廣泛的反響,極大促進了社會各界對中國航天事業的了解和關注。該報告從世界航天發展態勢、中國航天發射活動、中國航天科技創新、中國航天應用服務、中國航天國際合作和中國商業航天進展共六個方面,對國內外航天科技活動進行了全面梳理與回顧。
  • 中國航天發射2020年有望超40次
    數據來源:《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20年,中國航天將迎來哪些新徵程,又有什麼新計劃?17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舉辦新聞發布會,發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今年超40次的「超級2020」宇航發射計劃,以及首次火星探測、嫦娥五號月面採樣返回、3型火箭新型號首飛等重大航天任務。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北京空間科技信息研究所空間瞭望智庫發布《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19年)》。
  • 《上海地方立法藍皮書(2019年)》發布
    今天下午,《上海地方立法藍皮書(2019年)》發布。法治,作為依法治國的源頭,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城市法治化水平高低、核心競爭力強弱的重要指標,也是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環節。上海作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開放型城市,不僅是中國經濟活力最強、開放度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法治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 《慈善藍皮書》發布2019年度中國十大慈善熱點事件
    2020年1月5日,《慈善藍皮書》2019年度中國十大慈善熱點事件發布會暨慈善藍沙龍第11期在北京舉辦。「關於評選的範圍與方法,採用的是《慈善法》意義上的『大慈善』的界定,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以捐贈財產或者提供服務等方式,自願開展的公益活動。」南開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慈善藍皮書》副主編朱健剛表示,熱點事件的評選屬於公眾層面與行業內部,均具備一定的關注度。
  • 《北極藍皮書:北極地區發展報告》(2019卷)發布
    2020年11月6日上午,《北極藍皮書:北極地區發展報告》(2019卷)發布會暨「北極前沿問題學術研討會」在中國海洋大學舉辦。  會議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和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發展研究院聯合主辦,中國海洋大學法學院承辦。通過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來自國內多個高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參加會議。《北極藍皮書:北極地區發展報告》(2019卷)是由中國海洋大學極地研究中心承擔、法學院黨委書記劉惠榮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培育項目「北極地區發展報告」的研究成果。
  • 北極藍皮書(2019卷)發布—新聞—科學網
    近日,《北極藍皮書:北極地區發展報告》(2019卷)發布會暨「北極前沿問題學術研討會」在中國海洋大學舉辦。
  • 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發布 氣候系統多項指標呈加速變化趨勢
    中國氣象報記者崔國輝 通訊員王朋嶺報導8月24日,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發布《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以下簡稱藍皮書),從大氣圈、水圈、冰凍圈、陸地生物圈和氣候變化驅動因子等方面提供中國和全球氣候變化狀態的最新監測信息。藍皮書顯示,氣候系統多項關鍵指標呈加速變化趨勢。
  • 重磅藍皮書發布!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長謝壽光在藍皮書發布環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長謝壽光致辭並介紹藍皮書出版發行情況。他說,藍皮書作為連續性出版物,真正的價值體現在它的年度性積累。移動網際網路藍皮書已經研發9年,實屬不易,具有重大的智庫價值,同時具有非常深的學術價值,已經成為中國移動網際網路領域最權威、最有影響力的年度智庫報告。
  • 《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發布:全球變暖趨勢在持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2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今天,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向社會發布《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以下稱藍皮書),其中提到,我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氣候極端性增強,降水變化區域差異明顯、暴雨日數增多;我國生態氣候總體趨好,區域生態環境不穩定性加大
  • 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19)發布:變暖趨勢進一步持續
    本文圖均為 國家氣候中心微信公眾號 圖為滿足低碳、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的時代需求,科學推進應對氣候變化、防災減災和生態文明建設,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現予發布《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19)》,提供中國、亞洲和全球氣候變化的最新監測信息,科學客觀地反映氣候變化的基本事實。
  • 《中國電影藍皮書2019》發布 選出2018十大影響力影片
    2019》和《中國電視劇藍皮書2019》首發式暨「網際網路時代中國影視創意力、想像力、影響力主旨演講」在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特別單元舉行。   《中國電影藍皮書2019》和《中國電視劇藍皮書2019》由北京大學影視戲劇研究中心與浙江大學國際影視發展研究院聯合發起,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陳旭光、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範志忠分別擔任兩部藍皮書的主編。
  • 科學網—《北極藍皮書:北極地區發展報告》(2019卷)發布
  • 賽為智能發布智慧城市藍皮書(2019)
    日前,由賽為智能智慧城市研究院、馬鞍山學院智慧城市研究所聯合編制的《智慧城市藍皮書(2019)》正式對外發布。藍皮書從智慧城市總體、目標、內容、智慧、價值、路徑以及國內外優秀實踐案例等多個維度,對智慧城市行業進行了深入剖析,為地方政府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培育數字經濟土壤提供了合理的建議,並為智慧城市行業人士實踐操作提供了科學的指導。
  • 《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發布:氣候系統變暖加速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公欣報導 日前,為滿足低碳發展和綠色發展的時代需求,科學推進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文明建設,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發布《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提供中國和全球氣候變化的最新監測信息,科學客觀地反映氣候系統變化的新狀態,切實發揮應對氣候變化的科技支撐作用
  • 《2020中國聚碳酸酯行業發展藍皮書》發布
    中化新網訊 11月17日,由中國合成樹脂協會聚碳酸酯分會組織撰寫的《2020中國聚碳酸酯行業發展藍皮書》(下稱藍皮書)在海口發布。  藍皮書分析了目前國內聚碳酸酯行業發展情況:一方面未來幾年中國聚碳酸酯產能呈現「井噴式增長」必將推動中國聚碳酸酯產業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國內的聚碳酸酯的產能增長率與需求增長率的不對等,大量重複建設雖然可以滿足中低端產品大宗商品化的市場需求,但也可能導致行業整體產能過剩。
  • 上海發布2019地方立法藍皮書,全景展現年度立法狀況
    上海發布2019地方立法藍皮書,全景展現年度立法狀況 澎湃新聞記者 李佳蔚 2021-01-05 17:13 來源:澎湃新聞
  • 微小衛星研究院舉辦「2019年中國航天日」系列活動
    微小衛星研究院舉辦「2019年中國航天日」系列活動 2019-04-30 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中外院士航天英雄聚智 太空種子問道宇宙奧秘 航天育種2019論壇在...
    為更好地推動航天育種科學研究及其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作為「第二屆中國高科技產業化高峰會議」的重要組成環節,2019年11月26日,航天育種2019論壇在廣州高新區召開。
  • 《傳媒藍皮書(2020)》發布:2019年中國傳媒產業總規模達22625.4...
    8月28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等聯合發布《傳媒藍皮書: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20)》。 報告指出,2019年中國傳媒產業總規模達22625.4億元,較上一年增長7.95%,增長率為近8年最低。 根據報告,視頻直播興起於2016年,在2017年下半年進入一個旺盛的發展階段。它的興起,除了快手、抖音等平臺的推動外,也與網民對自我表達的渴求相關。
  • 機場協會發布《中國民用機場發展藍皮書2020》
    民用機場協會發布《中國民用機場發展藍皮書2020》與大家分享新書成果。發布會上,孫德富介紹,《中國民用機場發展藍皮書》自2018年開始,由中國民用機場協會聯合中國民航大學一同編撰。是第一部由行業協會主持、學界鼎力支持、各界通力合作的民用機場年度綜合性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