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44次閱讀
作者:王靜 來源:中化新網 2020年11月26日
收藏 中化新網訊 11月17日,由中國合成樹脂協會聚碳酸酯分會組織撰寫的《2020中國聚碳酸酯行業發展藍皮書》(下稱藍皮書)在海口發布。
藍皮書分析了目前國內聚碳酸酯行業發展情況:一方面未來幾年中國聚碳酸酯產能呈現「井噴式增長」必將推動中國聚碳酸酯產業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國內的聚碳酸酯的產能增長率與需求增長率的不對等,大量重複建設雖然可以滿足中低端產品大宗商品化的市場需求,但也可能導致行業整體產能過剩。
據統計,過去5年,中國的聚碳酸酯產能高速增長,從2015年的67.5萬噸/年增長至2020年末的179萬噸/年,年均增速超過20%。隨著國內企業紛紛投建新裝置,中國的聚碳酸酯產能還將進一步提升,預計到2025年國內聚碳酸酯產能將有望超過450萬噸/年,年均增速仍將超20%。而國內聚碳酸酯需求增速將維持在3%-5%,至2025年國內的聚碳酸酯需求量將超過330萬噸。產能的增速遠高於需求的增速。
為此,中國合成樹脂協會聚碳酸酯分會在2019年向發改委、工信部等政府部門提交了關於「中國聚碳酸酯產業投資過熱,防範過度產能刻不容緩「的《中國聚碳酸酯產業發展調查報告》。2020年4月,在新一版的產業調整指導目錄中,聚碳酸酯生產已不再被列入」鼓勵類「項目。
縱觀全球聚碳酸酯產業的發展,以科思創、SABIC、盛禧奧為代表的老牌歐美企業和以三菱、帝人、出光為首的日本企業,還有樂天、LG等韓國企業,目前仍佔據著全球市場的領先地位。我國聚碳酸酯產業雖然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是總體上處於培育階段,還存在許多的問題與不足。
一是與國際產業巨頭相比,我國的聚碳酸酯企業產品的性能穩定性和數據積累以及技術成熟度不能支撐稿質量發展的需求,特殊應用領域的高性能高品質聚碳酸酯材料仍然依賴進口。二是產學研用合作不緊密,前沿領域研發和投入明顯不足,高端應用領域聚碳酸酯的關鍵技術、發明專利大多被國外大公司壟斷。三是聚碳酸酯產業布局不夠合理,區域間合作和差異化分工不足,在市場競爭中受到高性能和低成本的雙重擠壓。四是行業整體需要良性的引導和規範,防範過度低水平和低品質的產能刻不容緩。五是國內產品的合規性、環境保護和認證缺乏。
一邊是低端產品產能增量釋放,呈現過剩的局面;另一邊是高端產品依然依靠進口。對此,藍皮書對行業發展提出了建議。在聚碳酸酯行業爆發式增長的過程中,生產企業必須對聚碳酸酯樹脂進行嚴格控制,確保國產聚碳酸酯原料的高品質和質量穩定性,在此基礎上進行技術革新。針對聚碳酸酯的應用領域和國際國內的市場需求,需加大系列化高性能聚碳酸酯共混物的研發和生產,共混改性方法能夠更好的拓寬設計空間和自由度,從而能夠使相關的材料設計滿足差異化和高端化的發展需求,開發能佔領新興市場的產品,獲得產品的高附加值。未來,聚碳酸酯行業的前沿應聚焦在高性能複合材料領域,如5G相關的應用,新能源、航空航天、光學元件、光電信息等.
國家應針對性地鼓勵發展中高端聚碳酸酯產品,避免未來在整體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出現高端產品結構性短缺的不利局面。
中國合成樹脂協會理事長鄭凱在發布會總結髮言中表示,聚碳酸酯作為工程塑料家族中的重要成員,因其具有高透明、高抗衝、耐熱等顯著特點,綜合性能優越,應用領域非常廣泛。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於工程塑料的需求增長是必然趨勢,目前國內聚碳酸酯消費量在全部工程塑料總用量中佔比超過40%,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但是,隨著塑料循環經濟的不斷推進,「限塑令」的呼聲不斷高漲,聚碳酸酯行業可持續發展也面臨新的挑戰。他強調塑料再生已經不是單純的降低成本,如果不對廢舊塑料進行有效回收並循環利用,將會對我國的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的汙染與破壞。他呼籲聚碳酸酯行業的領先企業應積極地未雨綢繆,一方面在中國提升材料自身的物理回收,努力實現閉環;另一方面投入大量的技術力量和研發資金,致力於化學回收的方式,解決物理回收難以解決的問題。建議政府層面加大行業和產業宣傳,採取多種措施應對塑料汙染。積極鼓勵更多相關方參與到聚碳酸酯的機械回收及化學回收的過程中。以可持續發展為己任,締造行業綠色未來。(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