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平:七顆行星在上,「宇宙參數」的變化令人戰慄

2020-12-07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馬平】

「百忙之中下一步閒棋是很有必要的,這個工程讓我們想到很多以前沒空想的事。這些事只有站到一個新的高度上才能想得通,就這點而言。紅岸已經具有很大的意義了。如果宇宙中真的還有其他的人和社會,那也很好嘛,旁觀者清,千秋功罪,可真的有人評說了。

……戰略視野的盲區是危險的。我看文章中提到的四個可能產生技術突變的領域中。最後一個(尋找外星文明)是我們考慮最少的。值得注意,應該系統深入地研究一下。」

這是劉慈欣在《三體》中仿照毛澤東口氣寫的一段「偽語錄」,為文中的70年代科幻級項目——紅岸工程做背景鋪墊。自從2014年TESS(掩星系外行星探測衛星)項目開始,每隔幾個月,NASA(美國航天局)就會高調召開一場發布會,宣布最新的行星探索成就,比如最近一次的23日,NASA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科學家們通過斯皮策紅外太空望遠鏡,在距離地球39光年的地方,首次發現了7個地球大小的行星圍繞一顆恆星運行的行星系統(TRAPPIST-1行星系統)。考慮到這期間歐巴馬正好在看英文版的《三體》,這偽造的「最高指示」似乎還挺有效呢……

與太陽最近的恆星也在4光年開外,所以毫不意外,這個長度已經是(太陽)系外行星距離的下限(2016年果然在比鄰星身邊發現了行星)。至於其他的發現,往往都有幾百乃至上千光年之遙。最近這7顆擠在一起的行星距我們40光年,已經算是比較近的成果了,按照人類現在的航天能力,依然需要幾千年才能到達。就算只是用無線電打個招呼,也得80年才能收到回答,對當前的人類社會幾乎沒有任何直接觸動。更不要說這七顆行星多半沒有任何文明和生命的跡象了。

(我之前的文章提到過這一點:馬平:6億美元,「看」不到「另一個地球」也很值)

然而,劉慈欣的「偽語錄」提醒我們,千萬不要低估天文學和外星文明對人類社會的衝擊。七顆死寂的行星固然沒有發出任何信息,但就像軍隊派出偵察兵一樣,沒有發現敵人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效信息,絕不能隨便忽視。劉慈欣在三體裡提出的「黑暗森林」假設,基礎是1950年由美國物理學家費米提出的「費米悖論」。這七顆行星距地球如此之近,與地球如此相像(重元素石質行星,可能液態水),必然會大幅修改「費米悖論」公式的參數。

所謂「費米悖論」,簡單地說,就是宇宙中存在如此之多的恆星,可以給70億人類每人分幾百億顆(只分銀河系內恆星也能分幾十上百顆),而宇宙的歷史又那麼長(上百億年)。即便只有很低比例的恆星存在行星,極少數行星有生命,非常幸運的生命才能發展出科技文明,向宇宙發射探測器和無線電波,宇宙中也早就應該充滿了文明信號和星際探險隊了。但當我們擁有長程探測能力之後(射電望遠鏡),依然沒有發現任何其他文明的蹤跡,整個宇宙似乎只有地球文明在吵吵嚷嚷。這種死寂非常值得思考。

費米提出悖論之後幾年就去世了(1954年),到了1959年,弗蘭克-德雷克在費米悖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半定量的公式:

N=Ng×fp×Ne×fl×fi×fc×fL

N 代表銀河系內可能與我們通訊的文明數量

Ng 銀河系內恆星數目

fp 恆星有行星的比例

Ne 每個行星系中類地行星數目

fl 有生命進化可居住行星比例

fi 演化出高智生物的概率

fc 高智生命能夠進行通訊的概率

fL 科技文明持續時間在行星生命周期中佔的比例

2月23日,《紐約時報》頭條報導了TRAPPIST-1行星系統

就我們目前的測量結果而言,N即便不為0,也是一個非常小的數字。那麼,當我們已知Ng(恆星數量)非常巨大的時候,必然是後面的一個或多個參數很小,才能讓N異常接近於0。很顯然,所有參數中,「fL」和我們關係最大,因為它直接關係到人類文明還能存活多久,至少是科技社會能存活多久。如果能證明其他參數都不太接近於0,那麼……宇宙死寂的原因就是幾乎所有外星文明在發展出星際航行能力之前都滅亡了,人類社會必須付出很大努力,才能避免類似的命運。

所以,當NASA在啟動系外行星搜索項目之後幾個月就召開第一次發布會的時候,就有網友評論:

「可怕的不是我們找到了另一個類地星球,而是我們這麼快就找到了一個。」

NASA在搜索系外文明工程上投入了數以億計的美元,但這相對廣袤的宇宙來說不值一提,幾個月也只能搜索非常小的一塊天區。而且,搜索方式非常依賴於恆星和行星軌道的相對位置(行星必須周期性地經過地球和恆星的連線),再考慮到距離超過一萬光年的行星幾乎搜索不到,可以說所謂的系外行星搜索,在最完美的情況下也只能找到地球周圍很小一片範圍內很低比例的行星。被搜索的空間即便相對銀河系的恆星數量來說也非常小。在這種情況下,NASA用了幾個月時間就能找到第一批樣本,之後每隔幾個月就召開一次發布會,這說明行星乃至類地行星是相當常見的星體,在銀河系中就不止億萬,即費米-德雷克公式中的「fp」和「ne」非常大,幾乎不怎麼影響N的數量級。

(那麼是哪個參數乘以Ng這個大數字之後,導致N的數字接近於0呢?其中一種可能性細思恐極)

具體到最近這次搜索,在地球幾十光年半徑內,隨隨便便就找到了七顆類地行星,有堅實的固體表面,也有穩定的恆星照耀,甚至其中三顆距離恆星的距離不遠不近,可能存在液態水,溫度也允許類似於地球的生物存在,這絕不是一個好消息。因為這意味著「ne」這個參數也很大,甚至「fl」也很可能不低,那麼答案就是「fi」、「fc」、「fL」三個參數中,至少有一個非常接近於0。

鑑於從人類敲打出第一塊石器到製造電報機之間沒有什麼不可缺少的小概率事件,最合理的解釋是,「fi」和「fL」的乘積很小,非常接近於0。到底是哪一個,我們還不知道,因為我們還沒精確定義「智能」。但無論如何,「fL」或許有近1/2的概率接近於0,即絕大多數科技文明的存活事件很短,這個可能性已經非常值得人類警惕了。如果你珍視當前的文明成果,希望你的子孫能繼承這份珍貴的遺產,就應該站在全人類的角度,嚴肅地審視這個文明社會的發展方向與問題。一個完全靠欲望和集體無意識驅動的社會,怕是很難帶我們走出大概率滅亡的陷阱。這也是正是社會主義運動最重要的意義。

當然,費米-德雷克公式只是一個單維度的推導,屬於哲學、物理學和天文學摻雜的非量化公式,並不是已經驗證過的理論。劉慈欣就能在這個公式外提出另一種可能性——也許能發出信號的文明都悄悄隱藏了自己,但很顯然這種「黑暗森林」式的宇宙更令人顫抖。總之,從哥白尼時代開始,天文學就告訴我們人類不是宇宙的寵兒,沒有哪個神靈和我們籤訂過保護條約,就算那一天人類文明把自己折騰滅亡,多半也沒有什麼善意的神靈出手相助。考慮到這一點,人類就應該謹慎一點看待社會的發展,不能信馬由韁,放棄對未來發展的理性監督。

最後,雖然理論的嚴肅性和個人身份關係不大,但我還是要指出,費米先生是開啟人類核武器時代的重要人物,1938年從法西斯義大利脫身(因為娶了猶太人)去美國後,他從理論和實踐上主持了第一個核反應堆的建造,並在53歲死於放射性癌症。也許正是這些經歷讓他獲得了更高的思考出發點,超脫於日常瑣事來思考人類的命運。我們當代人比費米先生幸運地多,只用花費區區幾億美元,幾十億人都能通過天文學探索來探尋人類文明前途,研究一些以往只能進行哲學思辨的重大問題。希望人類不要錯過來自宇宙的寶貴信息——哪怕是更多的死寂。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相關焦點

  • 宇宙中有多少顆行星
    所有這些都只限於我們太陽系這個小家庭,而我們小時候熟知的九大行星,在2006年IAU重新定義了行星之後,冥王星就被貶為了矮行星,所以我們這個小家庭目前只剩下了八大行星。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知識的豐富,我們發現原來太陽只是銀河系中2000億到4000億顆恆星中的一顆,仰望星空,我們不禁會想,銀河系中這麼多恆星它們會有多少顆行星啊?我們的宇宙中會有多少行星呢?
  • 【熱點】7顆類地行星被發現,可能會有新的生命!
    NASA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首次在一顆恆星周圍,發現了七個地球大小的行星,這七顆行星都可能有液態水的存在,其中三顆確定位於宜居帶,可能有生命存在。  驚喜!尋找第二個地球指日可待!不同的模型會得出不同的結果,但至少其中3顆行星似乎處在到恆星合適的距離上,表面溫度或許可以讓水以液態形式存在。
  • 太陽系的七顆矮行星
    美國小行星中心證實了它的存在,它有望成為太陽系的第7顆矮行星。科學家還推測,太陽系可能有數十顆,甚至超過100顆矮行星尚未被發現。   2005年7月29日,美國天文學家麥可·布朗宣布,他的團隊在太陽系柯伊伯帶發現了一個新天體2003UB313,暫起名為齊娜星。
  • 宇宙中有3億顆行星可以支持生命
    美國宇航局(NASA)的研究指出:宇宙有3億顆行星可以支持生命。如果你厭倦了氣候變化,總統選舉和核戰爭的威脅無時不在,可能有大約3億個其他可以支持生命的星球供你選擇建立一個新的家園。NASA對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捕獲的圖像數據的研究指出了這種可能性。
  • 宇宙中最詭異的七顆行星
    剝去的外衣 行星:wasp-12b 發現:2008 距離地球:1400光年 Wasp-12b是一個類似木星的熱行星,反射的光很少。這顆行星正在慢慢地被「吞噬」,因為它的大氣層正逃入其母星的掌控之中。據估計,Wasp-12b將在未來1000萬年內被完全消耗。
  • 太陽系發現「第九顆行星」蹤影?八大行星變成九大行星?
    宇宙中衍生出新生命其實是一種常態。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科學家對於宇宙的奧妙是都得到了很好的研究,特別太陽系中距離地球很近的這些行星,我們基本都可以對他們探索個遍,在這些星球的地面上都可以看到我們發射的探測器,方便我們可以了解到太陽系裡的一切動態。
  • 首次發現的7顆「戀母」行星有3個宜居,或有生命存在
    在北京時間23日凌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NASA又宣布了一個令人吃驚又興奮的新發現:科學家們通過斯皮策紅外太空望遠鏡,在距離地球39光年的地方,首次發現了7個地球大小的行星圍繞一顆恆星運行的行星系統,更重要的是,其中3顆恆星位於母恆星TRAPPIST-1的宜居帶內。
  • 宇宙十大行星之最 這顆行星可能有生命
    火星是唯一能用望遠鏡看得很清楚的類地行星。通過望遠鏡,火星看起來像個橙色的球,隨著季節變化,南北兩極會出現白色極冠,在火星表面上能看到一些明暗交替、時而改變形狀的區域。空間探測顯示,火星上至今仍保留著大洪水衝刷的痕跡。科學家推測,火星曾比現在更溫暖潮溼,可能出現過生命。  冥王星
  • 宇宙十大超級地球 詭異行星令人吃驚
    1、科學家發現一顆叫做TrES-2b的系外行星,它被稱為迄今觀測到的最黑暗行星,其表面一片漆黑,幾乎不反射任何光線,甚至比煤炭還要黑。這顆行星的表面被恆星烘烤著,溫度可達到980攝氏度。它的運行軌道與恆星非常近,其潮汐引力被鎖定,意味著這顆行星的一側將始終處於漆黑之中。
  • 新華書店現《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 很黃很暴力
    據今日早報消息 白雪公主是因為與父親亂倫,才招來王后的追殺;白雪公主逃入森林,夜夜與七個小矮人交歡;王子之所以愛上死去的公主,是因為他有戀屍癖……  如果說以上橋段是真實版的「格林童話」,你相信嗎?眼下,在新華書店的暢銷書裡放著這樣一本「格林童話」,書封言之鑿鑿地說「當下通行的格林童話竟是屢經修飾後的第七版,揭開美麗的帷幕,還原人性的真實面貌。」
  • 3萬顆M型矮星的基本參數被推測出!天文學家是如何推導的?
    當今時代,科技越來越發達,人類對於宇宙的探索也越來越深入,也得益於許多先進儀器,我們能更好的了解宇宙中的物質。就好比利用天空大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觀測得到的數據,天文學家首次推導出近3萬顆M型矮星的基本參數。
  • 色情版「格林童話」令人戰慄更令人不恥
    原版的格林童話內容,多家出版社均有出版,給無數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而這本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不僅令人戰慄,還令人不可思議,令人不恥。    有記者隨後在網上查到了這本書的真正作者是日本女作家桐生操,寫法很顛覆,有很多色情變態血腥的描寫。
  • 宇宙中最奇怪的三顆行星
    不過對於我們地球人來說,沒出過門,很難想像外面的行星和我們地球有什麼不一樣,不就是一個圓圓的、由巖石構成的球嗎。下面就介紹下宇宙間最奇怪的三顆行星。因為它實際上就是一顆非常大的鑽石,沒錯,這顆名叫巨蟹座55E的行星有地球的尺寸兩倍大小,而且它的三分之一都是由鑽石構成的,這顆行星的含碳量很高,而且密度很高,這也就使得所有的碳都是以金剛石結構存在的,但是別高興太早,這顆行星離我們地球可有著整整40光年的距離啊。
  • 太陽系八大行星,其中七顆以「星」命名,為何地球要如此特殊
    眾所周知在太陽系當中一共有八大行星,本來之前是九個,但是科學家多次對冥王星進行觀察,最終認為它是一顆矮行星,所以就將它從八大行星中正式除名,當時這件事還引起熱議,因為還是有人認為應該將冥王星加進去,不過我們還是應該尊重科學家的決定,現在大家似乎很少再談論起這件事,說明大家已經接受了太陽系只有八大行星的事實
  • NASA重大發現:七顆類地球行星可能存在生命
    在距離地球40光年距離的一顆小恆星周圍有七顆類似地球的行星圍繞。這是人類史上首次真正有機會研究太陽系以外的生命跡象。「當人類看到活的外星人,會不會太激動了?」美國羅切斯特理工大學博士張淵皞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NASA有段時間一直說找到了系外行星,一口氣在《自然雜誌》發了好幾篇文章。最新發現的七顆行星在同一恆星的宜居帶也挺重要的,而且非常接近地球。」
  • 外星文明構建宇宙「實驗室」?百萬顆宜居行星上,進行生化實驗
    從科學上說,在宇宙中數億個可居住的星球上,只有人類存在過一種智慧生命,這是不可能的。但為什麼我們每次尋找外星智慧生命的努力都歸於失敗呢?或許,外星人早就探查到了地球。只在高等外星文明的眼中,地球人就像古代的三葉蟲一樣原始,好奇的外星人則像研究動物一樣遠距離觀察人類文明的發展。
  • 科學家對七顆TRAPPIST系外行星進行了氣候模擬
    這個恆星系由七個與地球大小相近的行星組成,它們圍繞著一顆紅矮星運行、且其中有三個位於宜居帶內,意味著生命存在的可能。有鑑於此,華盛頓大學領導的一支天文學家團隊,對 TRAPPIST 恆星系潛在的各種氣候模式,進行了一番模擬。氣候「溫和」的 TRAPPIST-1 f 系外行星,可能長這個樣子(但也真實環境也可能令人窒息)。
  • 行星「大爆炸」:克卜勒宣布發現715顆新行星!
    圖片來源:NASA(文/Phil Plait)在2月26日召開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參與克卜勒項目的天文學家宣布了一系列堪稱重大的新發現: 他們在300顆恆星周圍,確認了715顆新的外星行星。 這些行星中有95%個頭比海王星小。 大約100顆新行星,大小與地球相當! 有4顆新行星,位於各自恆星的宜居帶內。
  • 宇宙中最有趣的9顆行星,一起來看看吧!
    人類一直驚嘆宇宙的浩瀚和神秘,試圖揭開宇宙的奧秘。儘管我們在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我們在宇宙中的新發現仍然令我們驚訝。下面列出了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有趣的行星(系外行星)。土星的類固醇,這顆系外行星的官方名稱是J1407b,但是它擁有一個巨大的行星環系統(是土星環的640倍)給了它一個「類固醇上的土星」的稱號。它是唯一已知的外行星,有類似於土星的環。如果土星在我們的太陽系中被這顆行星所取代,那麼它的光環將從地球上任何地方觀察都清晰可見,因為它比滿月大很多倍。
  • 「矮行星」是介於行星和小行星之間的天體,太陽系已知七顆矮行星
    在我們的太陽系中分布著許多不同類型的天體,主要的天體類型包括恆星、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和衛星。太陽系唯一的恆星就是太陽,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可以說就是太陽系的老大,而其他天體就可以看成是太陽的跟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