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作為中國人,大多數都聽說過,大家都是知道這是盤古開天闢地之前的一種宇宙的狀態,但「混沌」在中國神話中,真的只是一種形容天地宇宙的狀態嗎?為何給人的感覺就是黑暗呢?
不急,下面就讓我們為你們解疑答惑。
在我國一部著作《莊子》中,有這麼一個故事:天地之間,南海之上,有一個天帝叫倏;北海之上有一個天地叫忽(南北天地合起來就是倏忽);南北之中的中央還有一個天地叫混沌。南北天地倏忽兩者經常到中央天地混沌那裡去玩耍,混沌也常常對這兩位小夥伴招呼有加,讓他們感到如沐春風。但所謂禮尚往來,長期只有混沌招呼倏忽,日子久了倏忽也不太好意思,於是有一天,兩人合計商量,怎樣回報混沌。
他們想,人人皆有眼耳口鼻七竅,眼用來觀看天下萬物,耳聆聽世界眾聲,口鼻用來人間百味,但偏偏中央混沌各種皆稱完美,奈何七竅不通,實在是美中不足,於是他們決定給混沌鑿七竅,說幹就幹,於是兩人帶著鑿子,刻刀等工具,去給混沌開竅,一天一竅,七天已過,七竅終成,但混沌卻嗚呼哀哉,壽終正寢,著實可憐。
從這《莊子》中著故事中,我們知道,原來混沌不僅是一種宇宙狀態,還是神話中的神。
但從古至今,除了追求「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的道家之外,沒有人喜歡這種感覺黏糊糊的、黑暗的混沌。所以混沌在後來流傳百世中,總是在被醜化。在神話《神異經》中也是如此。
《神異經》中,混沌即不是神,也不是一種宇宙狀態,而是一種「野獸」——似人非人,似狗非狗,似熊非熊的結合體,雖不像上面的中央天帝混沌那樣沒有七竅,但卻是個「睜眼瞎」,有眼睛卻看不見,有耳朵卻聽不到,所以自己是舉步維艱,走起路來踉踉蹌蹌,著實艱難,但有一失,必有一得,它有這麼一個本領,別人到哪裡去,它一清二楚。遇到有德行人,它避之不及,對他是百般牴觸;但相反,遇到十惡不赦、橫行霸道的人,它卻是服服帖帖,對他言聽計從,緊步跟隨。而且這種三觀不正的觀念,是天生而來的。平常閒時,混沌總愛自個咬著這個的尾巴,轉著圈圈,仰面朝天,放聲大笑。
從這個神話故事中,我們知道混沌也是一種「野獸」,這混沌三觀不正,喜惡厭善,形同黑暗,怪不得不招人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