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問題再次被擺在讀者的面前,人到底是從哪裡來的?中華文明泱泱幾千年,這片土地上生活的古人也曾被這個問題所困擾,人類自始至終便會遇到一個又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為了更好的解釋這個看似簡單,實則困難的問題,古人只得採取開腦洞的方式,嘗試將這個問題作出一個合理的解釋。
於是,在古人的認知裡,天地本就是混沌在一起的。混沌之間,有一個巨人甦醒了過來,他隨手摸起來一柄大斧頭,用盡全力一揮,天地便被分開,這個人便是盤古,後他的頭顱四肢幻化成為山川大河,天地間最初的框架便被搭建了出來。
女媧娘娘咋來的,咱今天就不再贅述了,因為她並不是今天的主角。雖然天地被分開,可並沒有任何生物,於是,女媧娘娘在河邊,開始用水和著泥土,開始捏起來泥人。女媧娘娘堪稱手工藝人的鼻祖,畢竟全手工作品,因此不同的泥人間存在著差異,有美有醜,有大有小。
女媧考慮到,自己不能一直捏泥人,於是便將泥人分為兩種,有男有女,他們可以自由繁衍,人類便在這個大地上一代代生活了下來。
為了讓人類不再孤單,女媧娘娘又捏了鳥樹蟲魚,自此天地間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對比西方的達爾文進化論,我覺得這種解釋解釋方式更具有傳奇色彩,也充滿趣味性。拋開達爾文的進化論之外,古希臘神話與猶太神話也存在類似的神話故事,為何古人願意接受人類祖先是泥捏的這一解釋?別的材料不行嗎?
泥土對於古人來說,具有特殊的感情
女媧有體,孰能匠之。——《楚辭》
由此可見,在戰國時期女媧造人的故事便已經在人間流傳,並且在商紂王時期,紂王便是由於在女媧廟寫了首詩,其中「娶回長樂事君王」惹怒了女媧娘娘,惹下了滅頂之災。如果要是追女媧娘娘造人傳說的起源,最少也得在三皇五帝時期了。
經過對比可以發現,這一時期雖然與世界上的其他幾個古文明存在差異。但有一個共同點,那便是都是發生在遠古農耕階段,甚至相對更久遠的時期。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經歷了很長時間的農耕文明,農耕文明的核心在於土地耕種。在古人的生活中,或許他們能夠認知的材料,無非是泥土,樹木,石頭,骨頭,金屬則相對出現的時間更晚一些。因此,可以部分回答題目中的問題,即在古人認知的材料中,符合可塑性的材料有限。因此,不是其他材料不行,而是古人的認知中,沒有找到比泥土更合適的材料。
泥土具有可塑性,可以被塑造成各式各樣的形狀,並且古人在很早的時間便學會了製作陶器。很有可能,這個神話便是在陶器製作時期傳出來的。為何這麼推斷呢,想像也是建立在一定事實依據的基礎上,古人很可能早早地被問到,人到底是從何而來,他們一直被這個問題所困擾。
當有一天,人們發現了陶器製作後,便一下子豁然開朗,推斷出最初的一代人便是被上仙用泥土捏成的泥人,然後上仙賦予了這些泥人生命。那石頭,木頭一樣可以被雕刻成為不同的形狀,為什麼古代神話沒有上古大神用石頭,木材等雕刻成人形的傳說呢?
泥土是世間所有生物的起點,也是他們共同的終點
泥土與其他東西不一樣,除了可塑性這一點之外,還具有其他東西不具有的特性,那便是泥土對於生命的承載功能。草木等皆可以藉助土壤生長,草木枯萎回歸塵土。人類,飛禽走獸,吃喝皆取自於土壤,死後均回歸土壤,哪怕是其他材料,也在不同程度上取自於土壤。
那可以這麼說,世間萬物皆生長於土壤,而又最終回歸於土壤,土壤在古人的意識中,是一種特殊的存在。這一點同樣是其餘材料所不具備的。石頭埋藏於土壤,樹木生長於土壤,而人類與動物的骨骼更不用提,他們均不具備創造生命的能力。
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世界都是一樣的。世界的物質也都是如此,從土壤中生長最終又回歸土壤。古人雖無法詳細地解釋這種現象,但他們的內心裡明白,土壤可以孕育人類,同樣也可以塑造人類。
除此之外,人們將自身的起源賦予某種神秘的色彩,無形之中,人類在天地間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人類有神靈塑造,自然可承擔起萬物之靈的責任。
後記
綜上所述,人類是怎麼來的,曾縈繞在古人的心頭,他們無法解釋這個問題。於是女媧造人便被塑造了出來。於是人類便披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作為世間最有靈性的人類,身份地位便躍居於其他生物之上。
而泥土創造生命,養育萬物,水也是萬物的源泉,這兩樣東西結合,利用神仙之手創造出人類,成為了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大道三千,殊途同歸」,遠古時期的幾大文明雖各有千秋,但在人類文明起源上,卻達成了一致。可見,人類更願意接受自己是神仙塑造的這一觀點,誰想自己的祖先是一個毛茸茸的猿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