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十一航天員太空第一餐吃了啥:兩人共吃了8種食品

2021-01-17 中國新聞網

  航天員系統負責人解密

  太空生活這個樣

  在太空怎麼作息

  主要採用周工作制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

  首次30天駐留飛行任務,對航天員身心素質、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航天員健康保障、生活保障帶來了更大挑戰。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黃偉芬說,越到後面,出情況的可能性越大。這對於航天員和地面支持團隊應急處置能力是一個大的挑戰。

  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武平說,隨著空間飛行時間的增加,太空失重環境對人體帶來的不利影響會越來越大,特別是心血管系統功能減退的問題會變得更加突出,還將出現一定程度的肌肉萎縮和骨丟失問題。此外,航天員返回地面時的重力再適應反應症狀會較為明顯,再適應時間也會相應延長。這對保障航天員身心健康提出新的挑戰。

  太空生活保障是重中之重。作息制度安排的合理性、食譜食品的感官接受性、衛生清潔尤其是運動後的清潔問題等,都需要加強系統設計。

  生活作息方面也有很大不同。以往十幾天甚至幾天的飛行,時間十分寶貴,航天員在太空的任務很多,作息往往按小時甚至分鐘來設計。但這次屬於中期飛行,要向空間站任務的長期飛行過渡,航天員系統為航天員設計了日計劃和周計劃相結合的方式,主要採用周工作制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的模式,給航天員更大的自主安排和調整的權利。

  黃偉芬介紹,組合體內30天生活按照「6+1」模式,6天工作,1天休整。但頭尾會根據進駐天宮的情況適當調整。比如剛進駐天宮時,就像進入新家一樣,首先要收拾整理,安放物品。返回地球前,航天員也要整理收拾需要帶回來的物品,打掃天宮。

  從「神九」「神十」任務,航天員就開始實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按照地球上的時間早起工作,晚上睡覺。「神十一」的任務,航天員自主調整的權利更大。對地面支持團隊來說,儘管不像早期飛行時需要全天24小時值班,但工作量並不能簡單地用更輕鬆來評價。為了給將來的空間站飛行積累經驗,這次地麵團隊將對航天員在軌生活進行大量的統計、觀察、記錄並用於評估。

  在太空如何保障健康

  建立起天地遠程醫療支持系統和心理舒緩系統

  失重是航天員遭遇到的最大考驗。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航天環境醫學研究室主任何新星說,在空間軌道的失重環境,血液往頭部、上肢轉移,人體體液的調節會發生變化。緊接著是心血管可能會出問題。在太空,航天員行走不是靠雙腳,而是用胳膊用力飄浮過去。這會導致肌肉的萎縮,也會造成骨質疏鬆。

  在飛行過程中,地面支持團隊將綜合利用醫學詢問、基本生理指標檢查、尿常規檢測等手段,定期實施健康狀態評估;注重加強艙內微生物控制,並配置了預防治療藥品和有關醫療器械。此外,本次任務首次建立起天地遠程醫療支持系統,通過天地協同會診,解決航天員在軌「看病」問題。

  同時,專門為航天員打造了一個「太空健身房」,配備了防護裝備和鍛鍊設備,儘可能降低失重帶來的不利影響。比如使用套帶,防護飛行初期出現的頭脹、鼻塞等不適反應;通過使用拉力器和自行車功量計鍛鍊、穿著企鵝服工作,對心肺功能下降、肌肉萎縮和骨質丟失等情況進行綜合防護。

  所謂「企鵝服」其實也是一種鍛鍊工具。在太空失重狀態下,人的肌肉會失去重力的刺激,發生萎縮。穿上「企鵝服」,可以給人一個對抗的力,維持對肌肉力量的持續刺激,防止失重引起肌肉鬆弛和骨質丟失。拉力器增加了下肢和腰背肌群的鍛鍊。航天員系統專家說,一般來說,航天員在太空每天會花一個小時進行鍛鍊。

  地面支持團隊也會在飛行中觀察和評估兩名航天員的心理狀態,並提供心理支持。尤其是中後期,對航天員的情緒、疲勞程度、人機互動、天地互動和兩人彼此的互動,都會重點觀察和記錄。

  黃偉芬說,這次飛行任務中,地麵團隊為航天員提供了一個基於虛擬實境技術的心理舒緩系統,通過這個系統,航天員可以看到家人、家裡場景、熟悉的環境等。改進了天地信息交流系統,航天員可以隨時和地面溝通信息、傳遞郵件,與親朋好友進行音視頻交流。

  航天員自己也隨帶了感興趣的歌曲、視頻等,包括家人的照片。一天忙碌之後,在晚上自主支配的大約1小時休閒時間裡,可以拿出來聽或者看看。這也是一種心理上的放鬆。

  在太空吃什麼食物

  六大類100多種食品,食譜5天一個周期

  太空飛行的營養保障,首先是能量的供給,和地球一樣,還是早中晚一日三餐,合理配置能量和營養。同時根據飛行時段的不同和航天員的任務情況,合理安排食譜。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航天營養與食品研究室副主任曹平介紹,「神十一」航天員的食譜是5天一個周期。飛行後期,會適當安排低膳食纖維的食譜,增加複合營養素的補充。地面人員記錄航天員的進食情況,定期評估,必要時也會提醒該吃什麼、吃多少。

  準備的食品比以前的太空任務更加豐富,更符合航天員的飲食需求。譬如在自主飛行段也就是飛船單獨飛行時,航天員會喝一些粥,吃一些清淡的食品,到了天宮二號和神舟飛船組合體階段,航天員開始「正常」生活階段,一日三餐就變得豐富些。根據飛行中的營養標準,組合體階段每名航天員每天需要的熱量「折合」成食物的分量,相當於一到兩公斤。攝入熱量的高低也不是隨便定的,通常根據航天員在軌的工作負荷來確定。

  地面科研團隊給航天員配置了主食、副食共六大類100多種食品,能吃到醬牛肉、魚香肉絲等家常菜,以及類似甜點的烘焙食品。考慮到中期飛行中航天員的身體狀況變化,有一部分食品還有食療作用。為了使航天食品在太空中既能夠安全存放,又能保持美味,科研人員需要運用食品工程的工藝技術,更好地保存和包裝食品。航天員可以用艙內配置的專用食品加熱器來加熱。

  曹平說,由於航天食品算是一種工程產品,自然不會像日常餐館裡做出來的那樣。首先要滿足安全,能夠提供充足能量和營養素,同時也儘可能符合航天員的飲食習慣,做到美味可口。比如好多食物不是新鮮的而是脫幹的。這次在太空中航天員也能吃到冰淇淋,但和地面帶水分的冰淇淋不同,他們吃到的是凍乾冰激凌,就像平時看到的白色泡沫一樣,比較幹硬。但吃到嘴裡,口感不錯,它的能量也達到了航天員對食品的要求。

  在太空穿什麼衣服

  艙內壓力服、工作服、企鵝服等配套使用

  航天服分為艙內航天服和艙外航天服,前者一般指乳白色的艙內壓力服,是保護航天員在太空中遇到壓力變化甚至真空狀態時的裝備,後者相當於一個迷你型的飛行器,讓航天員能在太空裸露環境中漫步或維修太空飛行器。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任務期間,航天員沒有出艙的任務,因此不需要帶上艙外航天服。航天員在艙內穿的衣服則有好幾種。

  這次航天員駕駛神舟十一號飛船和天宮二號對接後,從飛船進天宮前就要換上艙內壓力服,以免發生危險。在組合體內正常生活時,他們就脫下艙內壓力服,換上藍色的艙內工作服,按計劃進行各項科學實驗操作和安排各種活動。目前航天員在空間軌道中穿的衣服種類更多,穿著更加休閒舒適。運動服則是在組合體裡進行鍛鍊時穿的衣服。航天員穿的內衣和艙內壓力服、工作服、企鵝服等休閒服配套使用,具有一定的保暖、衛生和舒適性。

  航天員在太空睡覺用睡袋,睡袋兜裡配有眼罩和防噪聲耳罩,並且有鉤子和束縛帶,用來把睡袋固定在艙壁上,防止失重情況下飄移。

  專家介紹說,這次給兩名「神十一」航天員每人帶了8套內衣,5天左右換一套,來保障一個月太空生活的衣著衛生。

  「神十一」執行啥任務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執行什麼任務?由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組成的飛行乘組如何分工?發射前夕,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武平介紹了「神十一」任務。

  武平說,目前,天宮二號已經在軌運行1個多月,狀態良好,各分系統和設備工作正常。同時,天宮二號已經調整至高度393公裡的近圓對接軌道,建立起交會對接姿態和載人環境。天宮二號滿足載人交會對接條件和航天員駐留要求,已經做好了與神舟十一號交會對接的準備。

  儘管神舟十一號飛船充分繼承了神舟十號飛船的技術狀態,主要功能和技術指標保持不變,但為了更好地完成神舟十一號任務,進一步提高可靠性安全性,以及驗證後續空間站技術,神舟飛船此次也進行了適應性改進。

  武平介紹說,本次任務中,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飛船是在393公裡高度的軌道交會對接,飛船返回地球也是從這個高度的軌道返回,比以往343公裡軌道高了50公裡,為此對軌道控制策略和飛行程序作了調整,使神舟十一號飛船能夠更好適應。本次任務優化調整了貨物裝載布局方案,進一步提高了本次飛行任務隨行運輸能力;為進一步提高飛船可靠性,新配備了寬波束中繼通信終端設備,顯著擴大了測控覆蓋範圍,提升了飛船姿態快速變化時的天地通信保障能力,從而提高了航天員的安全性和太空飛行器的可靠性;為驗證未來航天技術,滿足未來空間站交會測量設備長壽命使用要求,對神舟十一號飛船的交會測量敏感設備進行了升級換代。

  武平介紹,景海鵬和陳冬均具備飛船駕駛、組合體管理、手動交會對接,以及故障情況下的應急處置能力。整個飛行任務期間,他們將在軌完成飛行器操控、在軌試驗、健康保障、生活照料、科普及展示活動等生活和工作任務。

  將進行四大類16項在軌實(試)驗項目

  航天員太空挺忙的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和神舟十一號飛船「組合」30天,意味著航天員有足足30天的「太空資源」,可以用來完成相應的科學實驗,以及需要他們自身參與的太空試驗。

  這些任務不少都是面向空間站開展的技術驗證和實驗研究,為2018年中國空間站的建造和長期運營驗證技術、積累數據。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黃偉芬說,這次航天員系統主要策劃了「人的健康方面的研究」「人的行為能力的研究」「人因工程技術的研究」「人的保障技術的研究」等四大類16項在軌實(試)驗項目。

  空間站飛行,航天員一般要在太空駐留半年。空間飛行對航天員物質營養代謝、航天員在軌味嗅覺變化規律、航天員在軌情緒調控評價技術的研究,就是希望獲得中長期飛行不同時段的變化數據,對空間站飛行的健康保障、心理支持、新技術應用進行驗證。在軌噪聲對航天員影響的研究,可以為未來空間站的聲學設計和航天員聽力保護提供數據支撐。

  通過在軌飛行對腦力負荷影響的研究、航天員在軌眼手協調性的測試研究所獲得的數據,航天員系統的專家可以更好地了解航天員的認知能力,為航天員安排合理的工作機制。

  這次任務,也安排了航天員參加和維修操作、人體運動學特性測試相關的項目。太空跑步機是未來空間站使用的非常重要的鍛鍊、防護設備,這次「神十一」航天員要利用空間實驗室任務的機會,完成太空跑臺束縛系統技術驗證,發現哪裡需要調整。

  理想的太空生活,應該是零排放、廢物廢水全循環利用,環控生保系統將在空間站發揮相關作用。植物栽培關鍵技術驗證實驗的目的包括研究微重力環境下植物根部水分和養分供應等空間植物栽培關鍵技術,為下一步在空間站種植可口、營養和安全的新鮮蔬菜奠定技術基礎。

  腦機交互技術在軌適用性的驗證實驗的目的是獲取航天員在軌腦電等生理特徵的天地差異,為腦機交互技術在未來的載人航天應用奠定基礎。航天專家希望能藉此幫助搭建滿足航天在軌實驗要求的完全由意念控制的腦機交互實驗平臺,初步驗證意念控制在航天任務中的可行性。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航天員訓練模擬器研究室主任晁建剛介紹說,針對每一次飛天任務,航天員在地面時都要進行長時間的訓練。這次模擬器按照「神十一」飛船和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狀態設定艙內環境,與真實飛行器保持了一致的狀態。

  航天員首餐吃什麼

  本報酒泉10月17日電 (馮華、朱霄雄)航天員中心航天營養食品研究室副主任曹平透露,飛船17日7時40分入軌,景海鵬和陳冬在太空享用第一頓美餐是11時許,兩個人一起共吃了8種食品。分別是主食:五穀餅乾;副食:蘋果罐頭、五香鰈魚、香辣豆乾、醬香雞肉腸、美味雪菜;飲品:檸檬茶、溫胃飲。

  「航天員處於失重環境適應期時,脾胃功能相對較弱,食慾不強。配置具有健脾養胃功能的食物,如粥和溫胃飲,其他食物主要由清淡、易消化即食食品組成。」曹平告訴記者。

  據介紹,為了高效保障航天員的營養健康,本次任務進一步豐富了航天食品的種類,配置了百種航天食品,分為主食、副食、即食、飲品、調味品和功能食品六大類,食譜周期達到5天,膳食結構更加科學。

  曹平告訴記者,當航天員工作負荷較大,任務安排緊張時,為節省時間,方便進食,食譜主要由能量密度相對較高的即食食物組成,如巧克力、高能壓縮餅乾、即食牛肉等。而當航天員進入適應期後,飲食則會儘可能接近地面飲食習慣。同時,由於本次任務飛行時間明顯延長,為了緩解失重環境對人體的影響,還增加了富含維生素D和不飽和脂肪酸、促進Na排出以及粗糧類和膳食纖維含量高的食物。

  【連結】

  三大精彩看點

  「天上的生活」。航天員在軌飛行時間長達33天,是我國迄今時間最長的一次航天飛行,體現出我國載人航天發展的最新成就,本身就是一個精彩看點。針對本次任務要求和特點,飛行期間航天員將實行「6+1」也就是每周6天、每天8小時的工作制,以及天地同步作息制度。

  「天上的實驗」。航天員進駐天宮二號後,將開展多項有人參與的科學技術試驗,凸顯了人在載人航天活動中的地位、作用和價值。比如,首次開展我國航天飛行中的醫學超聲檢查,可以實時檢測航天員心臟和血管等方面功能。他們也將參與應用載荷技術試驗,更換空間材料製備樣品,進行太空植物栽培試驗等。還將開展在軌維修試驗,進行人機協同驗證。

  「天上的科普」。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組合體飛行期間,開展的科普項目也很精彩。比如,隨神舟十一號飛船進入太空的,有香港中學生太空科技設計大賽的3個獲獎項目,即「太空養蠶」「雙擺實驗」以及「水膜反應」。航天員將在軌完成這些實驗,幫助中小學生認識了解微重力環境中事物的狀態變化。

  文字採寫:餘建斌、馮華

  圖片來源:新華社、人民視覺

  版式設計:蔡華偉

相關焦點

  • 神舟十一號航天員成功返回後,第一餐吃了這些
    在經歷了33天的太空遨遊後,神舟十一號終於回家了。航天員景海鵬、陳冬於今天下午14點07分左右返回闊別一個月之久的地球!景海鵬陳東走出艙門,向祖國報平安:「感覺良好」!那麼,他們落地後第一餐想要吃些啥呢? 據央視新聞18日報導,航天員安全返回後進入醫監醫保直升機,換下航天服,檢查完身體,緊接著就要吃上一餐飯。
  • 神舟11航天員返回第一餐吃點啥?沒想到
    結束了33天太空遨遊,18日14時07分許,神舟11號飛船返回艙著陸。航天員景海鵬、陳冬自己打開了艙門,並且報告身體狀況良好。從神五到神十一,技術的進步讓中國航天員越來越有口福,航天食譜在悄然推陳出新。這次神舟11號在太空階段,航天員就可以享受到如同在家裡生活一樣的一日三餐的待遇了。
  • 【盤點】中國航天員太空都吃啥了?
    、航天員景海鵬11月4日從太空發回的報導,航天員海景鵬和陳冬在太空過得也沒有那麼的無聊,起碼還有地道的中餐,而不是像美國、俄羅斯航天員那樣每天都吃的是牙膏一樣的食物。一些國外媒體對於中國航天員的太空食譜表現出了很大的關注。話說不僅是老外們,國內吃瓜群眾們也甚為關注。那我們今天就來談談太空食譜吧。五十年太空食譜的變遷蘇聯太空人Yuri Gagarin是第一位在外太空吃到太空食物的地球人。1961年,他達成Vostok宇宙飛船進入外太空,他的食物是三管牙膏一樣的東西,分別是兩管160g的肉醬和一管巧克力醬。
  • 中國太空人在太空能吃100種美食 外國吃「牙膏」
    作為吃貨的小編表示:心塞塞的……  航天員的幸福太空生活  中國航天員最近又紅了一把,因為他們在太空的夥食實在太!好!了!別不信,  來看看中國人首次在太空中泡茶!  新華社太空特約記者、航天員景海鵬介紹,  太空茶葉包分為紅茶和綠茶兩種。
  • 中國太空人在太空能吃100種美食 外國太空人只能吃「牙膏」
    作為吃貨的小編表示:心塞塞的……  航天員的幸福太空生活  來看看中國人首次在太空中泡茶!  請看太空食譜揭秘:有人說:有一天中國人在太空吃火鍋都不奇怪,但恐怕那個時候有人依然只能吃「牙膏」!    可以說,近十年來,太空餐正變得日益豐富和美味。2003年,  楊利偉在太空停留僅一天,  吃的食物有二三十種。
  • 航天員在太空吃米飯木須肉豬排 不能吃產氣食品
    還關注了航天員吃的東西,航天員在太空吃飯的畫面,很多觀眾都在問到底在吃什麼?現在請來專門為航天員準備航天食譜的陳主任,這一次帶到飛船上的食品包括哪些呢?  陳主任:有六大類,包括主食、副食、調味品、高能壓縮食品。  海燕:都有哪幾道菜?  陳主任:有米飯、木須肉、豬排等等這些,他們比較喜歡的食品。
  • 航天員在「天宮」每餐吃七八種食物 還能喝茶!
    先把茶葉放在杯子裡,再向杯子裡倒上熱水,這樣簡單的泡茶方式到了太空可行不通。因為在失重狀態下,水並不會乖乖地待著杯子裡,而是飄在空中,所以航天員在太空中要用吸管來喝水。不久前,景海鵬通過視頻向大家展示了他們的日常飲食情況。兩人在太空中不僅飲食豐富,甚至還能夠自己泡茶喝,而這在前幾次飛行中都是沒有過的。按理說,失重狀態下可是沒法泡茶的,那這太空泡茶到底是怎麼實現的?他們在太空還能吃到什麼呢?答案是茶葉包+飲水袋。
  • 港媒關注神舟十一號航天員食譜:百種食物還能泡茶
    參考消息網11月7日報導 港煤稱,「神舟十一號「太空船10月17日升空後,兩名航天員景海鵬及陳東進入天宮二號,展開30多日的太空生活,景海鵬日前向外界分享太空飲食,包括首次在太空中泡茶等。據香港《東方日報》網站11月7日報導,景海鵬表示,太空飲食並不單調,在當日餐單中,早餐有粳米粥、椰蓉麵包、五香鵪鶉蛋、醬香芥菜等七種食品;午餐有八種,包括什錦炒飯、肉絲炒麵、薯仔牛肉、紫菜蛋花湯等;晚餐有八種,有綠豆炒麵、牛肉米粉、蝦仁雞蛋、什錦罐頭等;加餐有五種,包括麻辣豬肉、蟹黃蠶豆、香辣豆乾等。景海鵬稱,不同飛行階段,航天員吃的東西也不同。
  • 神舟十一號景海鵬太空日記:米飯麵條加熱完後就忘吃了
    據新華社10月20日報導,今天是神十一飛行乘組在組合體的第一天,我是新華社太空特約記者景海鵬。現在是晚上十點零五分,我們的工作還沒有結束。10月19日,景海鵬、陳冬進入天宮二號,兩人一起敬禮,向全國人民問好。
  • 【我夥呆】中國人首次太空泡茶!叉燒雞、土豆牛肉、什錦飯…航天員還能吃這些
    轉眼,天宮二號已經進入太空十九天啦,很多人關心航天員們在太空到底吃啥,這不,11月4日,
  • 神十航天員太空生活揭秘:可吃粽子喝米粥
    今天17時38分,神十載人飛船將發射升空。人們不禁會對航天員的太空生活產生好奇:處於失重狀態下的航天員是怎樣在太空中如廁的?又怎樣洗澡?他們是否跟地面上一樣使用衝水馬桶,是站著還是蹲著?1是否睡覺?實行天地同步作息即將實現太空夢的張曉光介紹,根據任務計劃,他們將開展數十項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項目。這次任務繼續實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同神九任務相比,改進了夜間有人值守制,這樣可以保證每個人的充足睡眠。2如何娛樂?
  • 神十太空食品增至80餘種 月餅冰激凌榜上有名
    新華網消息:神舟十號在太空遨遊的這段時間航天員究竟吃什麼?據了解,這次飛行中,根據三位航天員的不同口味,專家們制訂了個性化食譜,新增了新鮮水果、小米粥、酸奶、粽子等多種太空食品。  「魚香肉絲、宮保雞丁……在太空的航天員也能像在地面一樣,吃到更加可口、更多樣的中式正餐。」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四院型號總設計師胡勝雲介紹,此次針對神十任務,科研人員對「太空廚房」作進一步的升級,力求可靠性更高,功能更多,舒適度更好。
  • 舌尖上的神十 ——航天員們太空飲食揭秘
    (南方周末資料圖)最受航天員們青睞的菜是什麼?結果出乎意料,竟然是榨菜。當廣州人每天早晨開始喝早茶的時候,會想到過航天員在天上喝早茶的情景嗎?不錯。神十上的第一餐也是茶,是一種清淡的、去油膩的復水茶飲料。當然,這是在狀態較好的情況下,如果在工作中感到疲勞,神十的航天員將第一次喝到抗疲勞的飲料。
  • 你所不知道的人類登月故事:月球上吃的第一餐竟是聖餐!
    圖文: 網絡 / 整編: 恩雨即將於10月12日上映的新片《登月先鋒》( First Man ) ,由男主角萊恩葛林斯飾演歷史性人物阿姆斯特朗,描述這位航天員於1961~1969年與美國太空總署籌備的登月故事。關於這件人類歷史性的一刻我們耳熟能詳,但是你是否知道,登月的航天員在月球上吃的第一餐,竟是從地球上帶去的聖餐。
  • 航天員太空日記:「米飯麵條加熱完後就忘吃了」
    新華社天宮二號10月19日電 題:「米飯麵條加熱完後就忘吃了」  新華社太空特約記者 景海鵬  今天是神十一飛行乘組在組合體的第一天,我是新華社太空特約記者景海鵬。現在是晚上十點零五分,我們的工作還沒有結束。  聽說大家很關心我們的生活,新華社客戶端網友「兔兔平安」問我們睡覺、吃飯的情況。工作比較飽滿,現在特別想睡覺。
  • 中國航天員吃什麼?外國航天員看了表示:我們這是人吃的?
    確實,對於吃,中國人就沒輸過,也不曾懈怠,就算投身偉大的航天事業也不能虧待了肚子和味蕾。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了解,中國太空人在太空吃什麼。以下是中國太空人的生活實錄,不是演習,注意,不是演習。飯前先來杯茶潤潤喉,沁沁胃?好嘞!您老要紅茶還是綠茶?來杯綠茶吧,紅茶味太濃。喝完茶了,吃午飯吧。早飯我們吃的什麼來著?
  • 太空人在太空都吃什麼?美國吃「牙膏」,中國讓人意外!
    他們的食物都是由營養師專門為他們配製好的食譜,美國的太空人吃飯時,會把標有第幾天第幾頓字樣的塑膠袋從食品櫃中取出,每個塑膠袋裡裝有7種食品,僅供一名太空人食用。太空食品均為脫水食品,臨吃前把食物放入一個碗形的容器裡,再用注射器將一定數量的水注進容器,然後再放進烤箱裡加熱,一頓飯不超過半小時就可以「做」好了。
  • 航天員在太空都吃什麼?中國太空人吃的,讓美俄同行羨慕
    作為一種特殊的食品,航天食品的誕生解決了航天員們在太空的飲食問題。航天食品在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中,不斷更新換代。太空中吃東西有個很大問題,就是沒有重力。所以食物不能有碎屑,一旦吃出來碎屑,就會在空氣中飄蕩。航天員一不小心就將碎屑吸入肺部,那可不是開玩笑的,甚至會致命。這種一口一個小麵包,就是第二代航天食品。航天員一口可以吞下一個,保證不會因牙齒咬而產生碎屑。
  • 航天員的秘密,原來如此
    選拔:嚴苛到你想不到 航天員,是許多人羨慕的職業,但卻不是人人都能從事的職業,全世界大約有75.8億人口,目前進入過太空的人共有最後經過綜合考核, 只有14人成為我國第一批航天員。然後經過非人般的訓練學習,楊利偉的綜合成績排名第一,成為了「中國航天第一人」。 目前第一批航天員中,已有8人進入過太空,除了「中國航天第一人」楊利偉,還有三上太空的景海鵬,以及「中國太空行走第一人」翟志剛等。
  • 走出地球,我們該吃什麼?回眸太空食品六十年,帶給我們的不止想像
    為了保證航天員在失重、輻照、生存空間狹窄或其他環境突變情況下身體機能的正常運轉,太空食品除了具有體積小、重量輕、易攜帶及食用簡單等特點外,還具有高營養密度和均衡全面的營養搭配。在載人航天的起步階段,也就是1960年代初期,太空人們吃的是經過高度改造的食物,通常被稱為「藥片餐」,「藥片」上塗有一層明膠,以減少食物的碎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