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麥可·斯韋因,知名IT記者/作家
出版社:中國工信出版社
個人計算機誕生於 20 世紀 70 年代,到今天也不過短短 50 多年歷史。但追本溯源,不是應該回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巨型計算機,而是應該回到 19 世紀的蒸汽機時代。在計算機的發展史中,「計算機之父」的稱號,一直在阿蘭·圖靈和馮·諾依曼之間徘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在所有講述計算機發端的故事裡,一定是從 19 世紀的一位英國發明家開始講起,他就是查爾斯·巴貝奇。
查爾斯·巴貝奇(1792—1871)
巴貝奇最早提出建造強大計算機器的想法。1823 年,巴貝奇在政府的支持下,啟動了製造差分機(Difference Engine)的項目。儘管最終失敗,但是這是人類第一次嘗試製造大型計算機的開始。阿蘭·圖靈曾經在 1953 年設計了自動計算機(Automatic Computing Engine),選用「Engine」這個詞就是為了向查爾斯·巴貝奇致敬。
從機械式計算機到現代電子計算機,再從巨型計算機到微型計算機,中間有幾個重要的裡程碑式的事件。比如馮·諾依曼存儲結構的提出、電晶體和集成電路的發明、矽谷的崛起等。但和個人計算機發展密切相關的是英特爾公司一枚晶片的誕生——Intel 4004。
泰德·霍夫與英特爾4004
1971 年,英特爾 4004 微處理器正式發布,設計者是泰德·霍夫。4004 包含 2000 多個電晶體,這個單獨的晶片幾乎擁有與 1945 年問世的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ENIAC 一樣的運算能力。1974 年,英特爾設計出一種更強大的微處理器——8080。8080 微處理器催生了一系列新應用場景,也催生出個人計算機。
個人計算機誕生在一個不可思議的瘋狂時代。那時,擁有一臺自己的計算機簡直是天方夜譚。在理想驅動下,一群電子學發燒友開始了 DIY,購買晶片,自己動手,研發屬於自己的個人計算機。雜誌、俱樂部、展會成了三股強大的催化劑。在一些不可言說的神秘聚會之後,第一臺個人計算機,誕生了!
《大眾電子》1975年1月刊封面
1975 年 1 月,《大眾電子》雜誌的封面刊出了 Altiar 8800 問世的消息。這是個人計算機的「出生證」。Altair 8800 由愛德華·羅伯茨的 MITS 公司製造,售價僅為 397 美元。雜誌封面中的 Altair 也並非真機,只是一個空殼。因為第一臺真機在寄送的途中丟失,而雜誌的出版時間已經不允許 MITS 再提供一臺真機了。
Altair 8800,需要自己組裝
Altair 8800 的第一批買家都是計算機發燒友,他們收到的並非一臺能夠使用的機器,而是一堆零散的部件。組裝,是一項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工作。
愛德華·羅伯茨,MITS公司創始人
MITS 公司的創始人愛德華·羅伯茨是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他身材高大,早年在空軍服役。退伍之後創辦了 MITS 公司,主營業務是計算器。他在英特爾 8008 問世之後,依靠強大的商業嗅覺,看到了機會。憑藉一己之力,開創了個人計算機產業。在經歷了過山車般的創業之路後,羅伯茨告別了自己親手開創的產業,回到故鄉,實現了人生理想——做一名鄉村醫生。
《大眾電子》的兩位編輯(左)所羅門大叔家的地下室(右)
《大眾電子》的雜誌編輯萊斯利·所羅門在早期的發燒友圈子裡非常有影響力,被年輕的極客親切地稱為「所羅門大叔」。當時,雜誌是技術發布的重要平臺,也是發燒友學習交流的主要渠道。右圖是所羅門大叔家裡的地下室,當年很多技術先驅曾光顧過,如今那裡收藏了很多臺早期的計算機。
家釀計算機俱樂部的聚會
在眾多發燒友的俱樂部中,「家釀計算機俱樂部」享有盛譽,他們對某個產品的評價可以左右一家公司的成敗。賈伯斯和沃茲尼亞克就是家釀計算機俱樂部的常客。在家釀計算機俱樂部中孕育的一些極客文化,如分享、開源等,至今都影響深遠。
Altair 8800 的問世不僅引發了技術革新,還引起了社會變革。閱讀過《大眾電子》那篇文章之後,很多技術先驅覺醒,他們看到了大眾和計算機的接觸方式,已經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
從那以後,個人計算機產業告別了單純技術至上的發燒友文化,走上了正規的商業化道路。而其中分別代表著軟體和硬體的微軟和蘋果兩家公司,就算是在幾十年後的今天,仍對我們的生活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1975年,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創辦微軟
微軟公司的早期11名員工合影
1976年,史蒂夫·賈伯斯和史蒂夫·沃茲尼亞克創辦蘋果
IBM PC,1981年發布
1981 年,IBM PC 問世。「個人電腦」(PC)這一術語,正式確定下來。儘管 IBM PC 距離 Altair 問世已經過去了 5 年多,但是憑藉這個產品,IBM 立刻獲得商業市場認可。他們也進一步對個人電腦進行投資,研發了文字處理和電子表格軟體。IBM PC 對整個行業產生了深遠影響。各大公司紛紛批量購入,從此個人電腦在辦公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IBM PC 使用了微軟開發的 MS-DOS 作業系統,微軟隨之崛起。
蘋果麥金塔,1984年發布
麥金塔團隊
1984 年,蘋果推出麥金塔。當時在美國的超級碗橄欖球比賽中投放了廣告。廣告諷刺了 IBM 這位電腦界的「老大哥」企圖藉助 IBM PC 控制個人電腦市場的野心,並暗示橫空出世的麥金塔電腦將會打破這個局面。
賈伯斯為麥金塔傾注了大量心血,正是在激勵麥金塔團隊時,他說了那句著名的話:「做一個海盜比加入海軍要有趣得多。」麥金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是第一款真正為非技術人士設計並投向廣大消費者市場的電腦。
進入 20 世紀 90 年代,個人計算機走向成熟。在摩爾定律的作用下,個人計算機不斷推陳出新,從外觀、尺寸到功能配置,再到硬體設備的物理布局都變得更加多樣化。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在 21 世紀初相繼問世,它們的出現快速改變著我們與計算機的交互方式。我們不得不說,儘管個人計算機並未完全退出歷史舞臺,但是它在我們生活中舉足輕重的地位正在逐漸式微。後 PC 時代,已經到來。再看一眼桌面上的個人計算機,我們不得不說,它的逐步消亡,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短短 50 年,個人計算機產業上演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故事。一幫夢想家發起了一場技術革命,締造了一個又一個顛覆性的產品,而這些,最終改變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他們的故事值得銘記,他們的精神值得流傳。
【鈦媒體作者介紹:本文來自《矽谷之火》作者,麥可·斯韋因。他是知名IT記者/作家,最早投入IT行業的媒體人之一,與蓋茨等眾多矽谷名人有著良好的關係。 保羅·弗賴伯格 知名作家,曾憑藉《模糊邏輯》一書獲洛杉磯時報圖書獎。長期為華爾街日報等諸多媒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