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走出致富新路

2020-12-06 光明數字報

    巍峨高山、青蔥草原、三兩牧人、成群牛羊、接近4000米的海拔,初見囊謙,大自然壯闊之美令人沉醉。青海省囊謙縣地處青海省最南端,歷史上作為玉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600多年。行走在這片康巴大地上,唐蕃古道的韻味、格薩爾王的傳奇、囊謙王歷史遺蹟常伴左右。

    然而這座下轄9鄉1鎮、總人口達12萬人的歷史文化重鎮,由於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成了青海省深度貧困地區之一。截至2018年3月,全縣仍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298戶19191人。

    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明確,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是脫貧攻堅硬仗中的硬仗。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在當下脫貧攻堅已進入攻堅拔寨的衝刺階段,囊謙縣在貧困人口已基本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的基礎上,舉全縣之力,充分發揮人民的主動性和創造力,在文化、產業、教育、電商等各方面持續探索脫貧之道,用事實和數字證明西北內陸的深度貧困縣也可以念好「致富經」、走上小康路。

文化產業扶貧:非遺帶動就業大有作為

    「古碉和藏寨,是那稀世的桃花園,青青的高山下,有迷人的美人谷……」歌曲《東女國》中描述的正是囊謙縣。作為「青海的南大門」,這座「世外桃源」曾經啟迪了康巴人的勤勞和智慧,讓這裡延伸出聞名遐邇的茶馬古道;而如今,連綿不絕的群山卻讓當地百姓在致富路上放慢了腳步。受嚴酷的自然環境影響,當地農牧民收入甚微,只能靠政府補貼和挖蟲草過活。

    據囊謙縣扶貧局統計,全縣貧困發生率比全省貧困發生率高12.7個百分點,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全省平均水平的58%,因病、因殘、因學、因災返貧現象仍然嚴峻。

    「傳統產業增產難,新興產業發展難」,這是擺在全縣面前的現實困境。然而,卻有一個人,突破重重阻礙,帶領著當地父老鄉親脫貧致富,他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囊謙藏黑陶傳承人——白瑪群加。

    白瑪群加自幼喜好泥塑,12歲起就跟隨家族藝人學習泥塑燒制。16歲時,他在吉曲鄉無意間遇到了年邁的藏黑陶手工藝人扎旺,隨後拜入師門學習手藝。

    學成之後的白瑪群加,積極爭取資金蓋廠房、添設備、招學徒,把原來20多個品種發展到現在的105種,並於2006年成立了自己的民間黑陶工藝廠。2011年和2012年,他所製作的藏黑陶先後被評為省級和國家級非遺,訂單也開始源源不斷飛來。

    「這些年在招收學徒時,我總會優先考慮村裡困難的青年人和殘疾人,他們有了一技之長,生活就會大不一樣。如果學得好、出師了,一個月能掙到兩萬多元。」白瑪群加介紹,到今天,他已累計幫扶了600多人,扶貧資金共計400多萬元,工廠還被評為縣裡的青年創業就業見習基地和殘疾人就業培訓基地。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囊謙的每一個人都在努力耕耘,自己日子好起來,也不忘帶領貧困的鄉親們脫貧。

    截至目前,囊謙縣一共有國家級非遺項目2項、省級非遺項目9項。「以縣域內非遺的傳承發展和開發利用作為精準脫貧的切入點,可以創造更多就業崗位,讓老百姓看到文化實實在在的價值。」囊謙縣文化旅遊廣播電視局副局長蔣樹新介紹道,2017年全縣文化產業總收入約為160萬元,全縣文化產業經營人員達660餘人。

    「通過致富能人帶動周邊閒散人員就業,這個過程可能會比較緩慢,但是我們不怕慢。因為在這個過程中,群眾不僅能夠獲得生存技能,還可以提高主動脫貧的意識,一切都會好起來。」囊謙縣副縣長美少充滿信心。

教育扶貧:勸得回 留得住 學得好

    「快點過來一趟吧,你學校的兩名學生找到了。」正在開九年級師生動員大會的囊謙縣第一民族中學校長才仁多傑,接到緊急電話後便匆忙離開會場。在囊謙縣第二完全小學,才仁多傑見到了自己學校已經逃學十多天的兩名學生和二完小一名逃學頑童。

    「今天送你們一人一雙新鞋,新鞋代表新的開始、新的希望。我希望你們能走新路,好好完成學業。」為了留住這些學生,美少和相關老師經常與他們談心,師生之間更多了份信任。

    2017年控輟保學工作全面開展以來,囊謙縣教育局短時間內連續收到3條省裡發來的數據:全縣戶籍庫存在但學籍庫無的適齡兒童數為5225人,扶貧庫存在但學籍庫無的適齡兒童數為1867人,教育部學籍庫中輟學適齡兒童人數578人。

    全縣幾千名學齡兒童為什麼沒有上學?現在在哪裡?他們在做什麼?為了能又快又準地統計輟學生和從未入過學的學齡兒童數量,縣教育局通過微信公眾號搭建了控輟保學勸返數據平臺,做到學校、鄉鎮、教育行政部門三方實時共享勸返數據。縣教育局局長西然多傑帶領教育系統工作人員曾連續加班3個晝夜,一個一個人核減;鄉鎮村幹部帶隊,一家一戶排查。

    在入戶勸返過程中,工作人員發現孩子輟學的原因很複雜,有的父母觀念落後不讓孩子上學,有的孩子家庭經濟太困難,有的孩子入寺,有的孩子厭學。入戶幹部有針對性地一一勸說,對於有些思想觀念特別頑固或情況特別複雜的家庭,需要入戶勸說十多次,上上下下一起想辦法。

    在縣教育局,「控輟保學」信息統計員尕瑪龍珠每天的工作是在辦公室接電話、統數據、做表格。他感覺頸椎和腰背都變得僵硬了,於是辦了張健身卡,準備好好鍛鍊一下。不過,「最近每天工作到晚上八九點,很久沒去健身了。教練說我胳膊上的肌肉像『放氣的氣球』一樣癟下去了」。

    他們的辛苦付出是值得的。從去年10月「控輟保學」正式開展以來,通過核減、勸返等一系列工作,戶籍庫有學籍庫無的5225名孩子,勸返完成率為99.8%;學籍庫輟學的578名孩子,勸返完成率達100%。

    在白扎鄉小學,校長公扎說,學校三分之一的學生都是勸返回來的。由於這些勸返生的文化基礎各不相同,有時年齡不同的孩子會被編入同一個班級。「我們給混齡班取名為『希望班』,相信他們的未來一定充滿希望。」公扎說。

    課間休息時,記者見到了希望班14歲的索南才措。她在家中5個孩子中排行第3,之前父母把幹活最麻利的她留在家中放牧,而讓其他孩子上學。被勸返後,索南才措很快適應了學校的生活。入學僅一個月,曾經不會說漢語的她已經能夠用漢語流利地背出1到100。「我喜歡上學,以後還想繼續上學。」索南才措說。

    同樣是因為放牧輟學的尕瑪才仁,是家中的老大,也是頂梁柱,家裡的牛都由他來照顧。自從回到學校,放牧的任務便落到了年邁體虛的父母身上。「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接受義務教育是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也是不可逃避的義務。然而這些孩子的肩膀上承擔了太多與年齡不符的責任和壓力,讀書甚至變成了一種奢侈。」白扎鄉小學一位教師感慨地說。

    當問及為何投入大量人力財力發展基礎教育,美少說:「如何拔掉窮根?必須改變人們落後的思想觀念,這就要靠教育。」

    「我們在『勸得回』方面取得了不小成績,但距離『留得住』和『學得好』的目標還有一定差距。」西然多傑說,通過教育,改變學生的思想觀念,培養他們謀生的基本素質,對縣裡打贏脫貧攻堅戰意義重大。

電商扶貧:農村經濟發展離不開「網際網路+」

    「一開始也不太懂,但我們知道電商是未來發展趨勢,必須把握住這個機會。」回憶起3年來的電商經歷,囊謙縣電商辦副主任更恰尼瑪感慨萬分。

    2015年年底,更恰尼瑪和朋友閒聊時碰撞出了「電商創業」的火花,想做一個服務老百姓生活的信息共享平臺,大伙兒一拍即合,說幹就幹。沒有場地,他們就借了朋友的一間臥室;沒有桌子,就拿木板搭了一個大長桌;沒有電腦,就用自己的手提電腦辦公。3年間,「囊謙幫助臺」、囊謙產品微店、淘寶店相繼成立,5個大學生實現了囊謙電商從無到有的轉變。

    然而,「農村電商該如何營利」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們。

    當時縣委、縣政府注意到這個年輕的電商團隊,十分看好電商的發展前景,便為他們在玉樹巴塘機場租賃了一片場地,建立了第一家囊謙特產O2O體驗店。「我們整合了16家合作社的產品,包括黑陶、咗瑪等非遺手工藝產品,夏季客流量大的時候銷量不錯。」更恰尼瑪說,前不久,團隊將總計19.6萬元營業額分給了16個合作社,讓當地更多人感受到電商扶貧的巨大能量。

    「現在無論是企業、合作社,還是創業者,都在摸索如何把囊謙特色產品賣出去。」成為電商辦副主任以後,更恰尼瑪更多考慮的是整個縣裡電商發展的大盤子。

    在眾多創業者中,桑周創立的「蘭卓哇」團隊脫穎而出。這位23歲的小夥子曾經在外地打工,最後還是決定回到囊謙,和3個同學開始創業之旅。桑周帶領團隊開發了小程序「囊謙同城生活助手」,上線一個月點擊量就超過兩萬。近期,他們還開發了囊謙第一個訂餐小程序「蘭卓哇」,更新餐廳和產品信息,跟餐廳籤合同,培訓送餐騎士,每天都忙到很晚。上線以後一單能賺七八塊錢。

    儘管經過不懈的摸索和努力,「蘭卓哇」團隊的業績日漸好轉,但在他們看來,離養家餬口這個小目標仍然有一定差距。「我父母其實並不支持我做電商,他們希望我能安心複習考試,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團隊成員之一昂旺南加說罷,旁邊的土丁扎西也苦澀地笑了笑。21歲的更恰巴桑已經做了父親,面臨更大的壓力和責任。「我以前做一些小生意,現在已經完全放棄了。我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電商裡,因為這是我一直都想做的事。」更恰巴桑說。

    放眼全國,「電商+扶貧」的新經濟模式發展得如火如荼,僅2017年農村電商的零售交易總額突破萬億元。今年,商務部、國務院扶貧辦等聯合印發《關於推進農商互聯助力鄉村振興的通知》,決定2018年繼續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工作。

    囊謙農村電商也沐浴著春風,正一步一個腳印地發展壯大起來。2018年3月,囊謙縣專門成立了電子商務領導小組,並在發改局下設了電商辦。5月,囊謙縣第一期電子商務實訓班在青年就業創業孵化園舉辦。中國電子商務協會縣域電商方面的專家面向全縣30名青年大學生進行培訓,為創業者答疑解惑。同時,「電商扶貧基地」孵化園掛牌成立,旨在加強與中國電子商務協會在電商培訓、產品設計、電商營銷方面的業務合作,推動全縣電商經濟發展。

    近期,囊謙縣成功申報了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項目,逐步開始建設和完善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體系、物流配送體系、農村產品供應鏈與營銷體系。

    囊謙農村電商,正從夢想走進現實。

    「哪怕賣一件東西都是和扶貧直接相關的。」囊謙縣多昌村第一書記蘇爭鳴也躍躍欲試,他想通過「黨支部+電商」的方式把電商引入距縣城不到10公裡的多昌村,建立囊謙電商物流配送中心。「未來電商發展起來了,不僅能夠提升產品銷量,增加農民收入,還可以切實增加就業崗位,開網店、跑物流、設計產品包裝、做客服等等,都需要大量人才。」

    「儘管就目前電商發展水平來看,一年或者幾年以後才能形成固定模式和規模效益,但我們不會放棄,農村經濟發展需要電商。」更恰尼瑪說。

    (本報記者 張雲 冀文亞 萬瑪加 徐譚)

相關焦點

  • 甘肅岷縣:昔日「茶馬古道」今日重現輝煌
    昔日的茶馬古道重鎮——岷縣,今天在以一批電商創業者們的市場開拓中,再書往日輝煌。甘肅境內的茶馬古道大致路徑先由四川進入文縣,再沿白龍江到達武都,經宕昌至岷縣後進入藏區。近年來,岷縣搶抓「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建設機遇,將電子商務作為助推脫貧攻堅、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路徑,創新模式、結對幫扶,走出了一條貧困地區「電商扶貧」的新路子。當地一家藥材電商企業現有天貓店鋪4家、京東店鋪1家、淘寶店鋪4家、拼多多店鋪2家,企業創業團隊共78人,打造出「聚和泰、岷府人家」等線上品牌。
  • 岷縣電商為貧困群眾打造脫貧「網絡茶馬古道」
    岷縣電商為貧困群眾打造脫貧「網絡茶馬古道」每日甘肅網4月24日訊據定西日報報導(記者 許雲鵬 戴雯)昔日的茶馬古道重鎮——岷縣,今天在以李愛軍為代表的電商創業者們的網絡商貿市場開拓中,再書往日輝煌。採訪中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岷縣搶抓「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建設的政策機遇,將電子商務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助推脫貧攻堅、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有力舉措,強化保障、搭建平臺、創新模式、結對幫扶,探索走出了一條貧困地區「電商扶貧」的新路子。
  • 雲南特色小鎮——普洱那柯裡茶馬古道小鎮
    自19年9月,普洱那柯裡茶馬古道小鎮被命名為「雲南特色小鎮」並授牌以來,那柯裡就迎來了自己的春天。開啟整體提升改造的「瘋狂模式」,按照「產業聚集、文化多元、鄉愁濃鬱、生態優美、特色彰顯」宜居宜業宜遊的建設目標,一路高歌向前衝。
  • 【「醉」美芒康】徒步芒康茶馬古道 陽光冰雹伴隨馬蹄聲穿越馬幫...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9月25日19時30分訊(記者 王慶煉)從海拔2500米到海拔4000米,從陽光明媚到漫天冰雹,一天四季變幻無窮。國家旅遊地理網記者何華文坦言,此次重走茶馬古道,心情很激動,欣賞了風景,也挑戰了自我,目睹感受了芒康的善妙之處。雖然很累,但是值得一來。茶馬古道的美景令南陽戶外網總經理向陽流連忘返。向陽說,走在茶馬古道,走過的路就是走過的歷史,在這裡不僅可以感受到千年馬幫文化,還能欣賞沿途壯麗美景,這段旅程往後值得懷戀。
  • 「印象隴原」尋訪火站村茶馬古道遺蹤
    沿著歷史漸漸清晰起來的脈絡,我們的眼前又一條古道遺蹤呈現出來了,這就是坐落在徽縣榆樹鄉火站村,在歷史的煙雲裡沉睡了千年的茶馬古道。榆樹鄉坐落在徽縣的東北部,在現今的地理位置上並不算是最偏遠的荒僻之地。我對它最早最具體的認知是和板慄、野草莓聯繫在一起。
  • 大理古城6公裡外的茶馬古道,隱匿著古村落和2個寺院!
    下面就跟著大理本地無違旅行,一起參觀遊覽大理蒼山鳳陽邑茶馬古道吧。此遊記也許不是最全面的,但至少是最實用的乾貨遊記,希望對將要去鳳陽邑茶馬古道景區旅遊的遊客有所幫助。遊記內容分為茶馬古道簡介、三種玩法、美食、交通,客棧、注意事項等。
  • 思享無限直播民族舞劇《川藏·茶馬古道》「背夫」精神感動觀眾
    來源:時刻頭條12月31日,【紅色經典】系列直播走進國家大劇院,進行了歌劇民族舞劇《川藏·茶馬古道》的彩排探班直播。該系列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指導、光明網主辦、思享無限獨家支持。思享無限旗下秀色直播、樂嗨直播、嗨秀直播、蜜瘋直播以及戰略合作平臺紅人直播全程參與直播。
  • 茶馬司是茶馬古道最佳見證|雅安|茶葉|邊茶_網易訂閱
    位於名山區新店鎮的茶馬司遺址  前不久,雲南茶馬古道研究專家李旭的新書《茶馬古道——從橫斷山脈到青藏高原》出版。自1986年開始,30多年來,李旭幾乎不間斷地行走於茶馬古道,不僅參與了茶馬古道開創性考察和命名,還持之以恆地進行了深入的探訪和研究。雅安作為川藏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見證著茶馬古道的歷史變遷,當然是他書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內容。  「茶馬互市」成藏漢貿易重要方式  史籍記載,在古代巴蜀地區,早在西周初年就有人工種植的茶園存在。
  • 探秘太行山深處的(茶馬古道)駱駝道村
    村中精緻的傳統民居,曲折的石板街巷,古老的石質器具,蜿蜒的駱駝古道,以及淳樸的民風民情讓人嘆為觀止。石磨 在這裡,房子是石頭砌成的,道路是石頭鋪成的,圍牆是石頭築起的,連田地裡的地壟也是石頭壘的,山上普普通通的石頭成了萬能的寶物,所有的一切都離不開石頭。村中精緻的傳統民居,曲折的石板街巷,古老的石質器具,蜿蜒的駱駝古道,以及淳樸的民風民情讓人嘆為觀止。
  • 2018年6月英語四級翻譯練習題:茶馬古道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四級>四級輔導>翻譯>正文2018年6月英語四級翻譯練習題:茶馬古道 2018-05-30 15:29 來源:
  • 四川省樂山市峨邊縣五渡鎮銅河村:「產業+文旅」富了「移民古道...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銅河村同步推進新村建設、產業建設、文化建設、配套發展建設,實施避險解困住房建設,安置群眾215戶806人,村內水、電、路、網絡實現了全覆蓋。李進珍也住進了新居,電器、沙發、床一應俱全,還有獨立的廚房和衛生間。  舊貌換新顏,還要能發展。
  • 青海這個古鎮因茶馬古道穿過而商業興盛,名字源於寺院的藏語音譯
    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在這裡合二為一,這裡是歷史悠久的縣城,這裡是湟源縣城,這裡是丹噶爾古城,唐蕃古道從這裡穿越而來,這裡展現出商都的盛況,眾多的民族在這裡聚集,所以丹噶爾古城又稱「小北京」,「海藏咽喉」,今天我們來談談丹噶爾古城,這座歷史文化名城。
  • 穿越太行山之脊,巍峨太行八陘,晉冀豫三省版的「茶馬古道」
    雲南有著名的茶馬古道,可是咱太行山也有歷史悠久的通行小道,無論從景色、年代、重要性來說都不次於茶馬古道,但是卻鮮為人知,那就是著名的太行八陘。下面老西給大家分別介紹介紹這八條古道的情況。軍都陘,由北向南的第一條陘,大名鼎鼎的居庸關大家都不陌生,居庸關又稱軍都關,是軍都陘的一道重要關卡。從地圖上看,這條陘主要是古代出燕入晉北去內蒙塞外的咽喉之路,可見其重要性。
  • 藏在太行山深處,古代北方茶馬古道遺存,山西陽泉盂縣駱駝道古村
    開創了「晉商通途、古村驛站」,形成了駝幫文化,被譽為太行山脈的「茶馬古道」。又稱中國古代北方茶馬古道遺存,目前,駱駝道古村開始重視發展自己獨具特色的旅遊產業,古村內的旅遊基礎設施建設也已初見成效,還有性價比很高的農家樂為遊客提供吃、住服務。
  • 路裡藏著風水,走好就是富貴
    但對於穿梭在茶馬古道上的馬幫來說,沿途的風景再美,也沒有賞玩的心情。他們每一次的出發,所祈求的不過是平安歸來。這一切皆因茶馬古道的兇險。正如一句詩詞所說「生死擦肩茶飯事」, 茶馬古道的路途兇險不亞於攀登蜀道的艱難。
  • 從狩獵者變護鳥人 「直過民族」走上生態致富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直過民族」走上生態致富路  石梯村位於享有「中國犀鳥谷」之稱的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被譽為「中國鳥類資源第一縣」,享有「活著的鳥類博物館」的盛譽。該村是中緬邊境上一個以景頗族、傈僳族為主的直過民族貧困山村,以村內千年「茶馬古道」上的石梯為名。
  • 山東王家坊前村:從互助合作到村社共建走出共同致富路
    幾十年來,王家坊前村的村民們發揚自力更生、合作共贏、敢為人先的光榮傳統,從原來的互助合作,到現在的村社共建,老典型走出新的共同致富路。  據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山東新聞聯播》報導,村民王奉民曾經是位種田的老把式,幾年前,老王放下鋤頭,到村裡的石材廠當起了技術工人。
  • 盒馬首家定製店落戶昆明 「茶馬古道」喚醒老街記憶
    為喚起昆明老街記憶,盒馬順城店裝修上做了定製化設計,以「茶馬古道」主題,門店裝點著老街的紅牆紅瓦,牆上掛著的馬幫器具頗有帶入感,獨有的包房裝點著馬幫的暗語和歌謠,給人一種穿越之感。   作為盒馬首家定製門店,該店裝修成本是普通門店的兩倍。而為了讓老街住戶儘快住上盒區房,門店的裝修時間縮短了近一倍。
  • 雲南盈江有個石梯村,千年茶馬古道石梯不火鳥兒倒是火了!
    石梯村是中緬邊境上一個以景頗族、傈僳族為主的貧困山村,以村內千年「茶馬古道」上的石梯為名。過去,村民們靠山吃山、刀耕火種。如今,他們放下了「油鋸、斧頭、砍刀、獸夾」等「祖傳家當」,自覺投身於生態保護中,做起了鳥兒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