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高山、青蔥草原、三兩牧人、成群牛羊、接近4000米的海拔,初見囊謙,大自然壯闊之美令人沉醉。青海省囊謙縣地處青海省最南端,歷史上作為玉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600多年。行走在這片康巴大地上,唐蕃古道的韻味、格薩爾王的傳奇、囊謙王歷史遺蹟常伴左右。
然而這座下轄9鄉1鎮、總人口達12萬人的歷史文化重鎮,由於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成了青海省深度貧困地區之一。截至2018年3月,全縣仍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298戶19191人。
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明確,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是脫貧攻堅硬仗中的硬仗。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在當下脫貧攻堅已進入攻堅拔寨的衝刺階段,囊謙縣在貧困人口已基本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的基礎上,舉全縣之力,充分發揮人民的主動性和創造力,在文化、產業、教育、電商等各方面持續探索脫貧之道,用事實和數字證明西北內陸的深度貧困縣也可以念好「致富經」、走上小康路。
文化產業扶貧:非遺帶動就業大有作為
「古碉和藏寨,是那稀世的桃花園,青青的高山下,有迷人的美人谷……」歌曲《東女國》中描述的正是囊謙縣。作為「青海的南大門」,這座「世外桃源」曾經啟迪了康巴人的勤勞和智慧,讓這裡延伸出聞名遐邇的茶馬古道;而如今,連綿不絕的群山卻讓當地百姓在致富路上放慢了腳步。受嚴酷的自然環境影響,當地農牧民收入甚微,只能靠政府補貼和挖蟲草過活。
據囊謙縣扶貧局統計,全縣貧困發生率比全省貧困發生率高12.7個百分點,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全省平均水平的58%,因病、因殘、因學、因災返貧現象仍然嚴峻。
「傳統產業增產難,新興產業發展難」,這是擺在全縣面前的現實困境。然而,卻有一個人,突破重重阻礙,帶領著當地父老鄉親脫貧致富,他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囊謙藏黑陶傳承人——白瑪群加。
白瑪群加自幼喜好泥塑,12歲起就跟隨家族藝人學習泥塑燒制。16歲時,他在吉曲鄉無意間遇到了年邁的藏黑陶手工藝人扎旺,隨後拜入師門學習手藝。
學成之後的白瑪群加,積極爭取資金蓋廠房、添設備、招學徒,把原來20多個品種發展到現在的105種,並於2006年成立了自己的民間黑陶工藝廠。2011年和2012年,他所製作的藏黑陶先後被評為省級和國家級非遺,訂單也開始源源不斷飛來。
「這些年在招收學徒時,我總會優先考慮村裡困難的青年人和殘疾人,他們有了一技之長,生活就會大不一樣。如果學得好、出師了,一個月能掙到兩萬多元。」白瑪群加介紹,到今天,他已累計幫扶了600多人,扶貧資金共計400多萬元,工廠還被評為縣裡的青年創業就業見習基地和殘疾人就業培訓基地。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囊謙的每一個人都在努力耕耘,自己日子好起來,也不忘帶領貧困的鄉親們脫貧。
截至目前,囊謙縣一共有國家級非遺項目2項、省級非遺項目9項。「以縣域內非遺的傳承發展和開發利用作為精準脫貧的切入點,可以創造更多就業崗位,讓老百姓看到文化實實在在的價值。」囊謙縣文化旅遊廣播電視局副局長蔣樹新介紹道,2017年全縣文化產業總收入約為160萬元,全縣文化產業經營人員達660餘人。
「通過致富能人帶動周邊閒散人員就業,這個過程可能會比較緩慢,但是我們不怕慢。因為在這個過程中,群眾不僅能夠獲得生存技能,還可以提高主動脫貧的意識,一切都會好起來。」囊謙縣副縣長美少充滿信心。
教育扶貧:勸得回 留得住 學得好
「快點過來一趟吧,你學校的兩名學生找到了。」正在開九年級師生動員大會的囊謙縣第一民族中學校長才仁多傑,接到緊急電話後便匆忙離開會場。在囊謙縣第二完全小學,才仁多傑見到了自己學校已經逃學十多天的兩名學生和二完小一名逃學頑童。
「今天送你們一人一雙新鞋,新鞋代表新的開始、新的希望。我希望你們能走新路,好好完成學業。」為了留住這些學生,美少和相關老師經常與他們談心,師生之間更多了份信任。
2017年控輟保學工作全面開展以來,囊謙縣教育局短時間內連續收到3條省裡發來的數據:全縣戶籍庫存在但學籍庫無的適齡兒童數為5225人,扶貧庫存在但學籍庫無的適齡兒童數為1867人,教育部學籍庫中輟學適齡兒童人數578人。
全縣幾千名學齡兒童為什麼沒有上學?現在在哪裡?他們在做什麼?為了能又快又準地統計輟學生和從未入過學的學齡兒童數量,縣教育局通過微信公眾號搭建了控輟保學勸返數據平臺,做到學校、鄉鎮、教育行政部門三方實時共享勸返數據。縣教育局局長西然多傑帶領教育系統工作人員曾連續加班3個晝夜,一個一個人核減;鄉鎮村幹部帶隊,一家一戶排查。
在入戶勸返過程中,工作人員發現孩子輟學的原因很複雜,有的父母觀念落後不讓孩子上學,有的孩子家庭經濟太困難,有的孩子入寺,有的孩子厭學。入戶幹部有針對性地一一勸說,對於有些思想觀念特別頑固或情況特別複雜的家庭,需要入戶勸說十多次,上上下下一起想辦法。
在縣教育局,「控輟保學」信息統計員尕瑪龍珠每天的工作是在辦公室接電話、統數據、做表格。他感覺頸椎和腰背都變得僵硬了,於是辦了張健身卡,準備好好鍛鍊一下。不過,「最近每天工作到晚上八九點,很久沒去健身了。教練說我胳膊上的肌肉像『放氣的氣球』一樣癟下去了」。
他們的辛苦付出是值得的。從去年10月「控輟保學」正式開展以來,通過核減、勸返等一系列工作,戶籍庫有學籍庫無的5225名孩子,勸返完成率為99.8%;學籍庫輟學的578名孩子,勸返完成率達100%。
在白扎鄉小學,校長公扎說,學校三分之一的學生都是勸返回來的。由於這些勸返生的文化基礎各不相同,有時年齡不同的孩子會被編入同一個班級。「我們給混齡班取名為『希望班』,相信他們的未來一定充滿希望。」公扎說。
課間休息時,記者見到了希望班14歲的索南才措。她在家中5個孩子中排行第3,之前父母把幹活最麻利的她留在家中放牧,而讓其他孩子上學。被勸返後,索南才措很快適應了學校的生活。入學僅一個月,曾經不會說漢語的她已經能夠用漢語流利地背出1到100。「我喜歡上學,以後還想繼續上學。」索南才措說。
同樣是因為放牧輟學的尕瑪才仁,是家中的老大,也是頂梁柱,家裡的牛都由他來照顧。自從回到學校,放牧的任務便落到了年邁體虛的父母身上。「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接受義務教育是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也是不可逃避的義務。然而這些孩子的肩膀上承擔了太多與年齡不符的責任和壓力,讀書甚至變成了一種奢侈。」白扎鄉小學一位教師感慨地說。
當問及為何投入大量人力財力發展基礎教育,美少說:「如何拔掉窮根?必須改變人們落後的思想觀念,這就要靠教育。」
「我們在『勸得回』方面取得了不小成績,但距離『留得住』和『學得好』的目標還有一定差距。」西然多傑說,通過教育,改變學生的思想觀念,培養他們謀生的基本素質,對縣裡打贏脫貧攻堅戰意義重大。
電商扶貧:農村經濟發展離不開「網際網路+」
「一開始也不太懂,但我們知道電商是未來發展趨勢,必須把握住這個機會。」回憶起3年來的電商經歷,囊謙縣電商辦副主任更恰尼瑪感慨萬分。
2015年年底,更恰尼瑪和朋友閒聊時碰撞出了「電商創業」的火花,想做一個服務老百姓生活的信息共享平臺,大伙兒一拍即合,說幹就幹。沒有場地,他們就借了朋友的一間臥室;沒有桌子,就拿木板搭了一個大長桌;沒有電腦,就用自己的手提電腦辦公。3年間,「囊謙幫助臺」、囊謙產品微店、淘寶店相繼成立,5個大學生實現了囊謙電商從無到有的轉變。
然而,「農村電商該如何營利」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們。
當時縣委、縣政府注意到這個年輕的電商團隊,十分看好電商的發展前景,便為他們在玉樹巴塘機場租賃了一片場地,建立了第一家囊謙特產O2O體驗店。「我們整合了16家合作社的產品,包括黑陶、咗瑪等非遺手工藝產品,夏季客流量大的時候銷量不錯。」更恰尼瑪說,前不久,團隊將總計19.6萬元營業額分給了16個合作社,讓當地更多人感受到電商扶貧的巨大能量。
「現在無論是企業、合作社,還是創業者,都在摸索如何把囊謙特色產品賣出去。」成為電商辦副主任以後,更恰尼瑪更多考慮的是整個縣裡電商發展的大盤子。
在眾多創業者中,桑周創立的「蘭卓哇」團隊脫穎而出。這位23歲的小夥子曾經在外地打工,最後還是決定回到囊謙,和3個同學開始創業之旅。桑周帶領團隊開發了小程序「囊謙同城生活助手」,上線一個月點擊量就超過兩萬。近期,他們還開發了囊謙第一個訂餐小程序「蘭卓哇」,更新餐廳和產品信息,跟餐廳籤合同,培訓送餐騎士,每天都忙到很晚。上線以後一單能賺七八塊錢。
儘管經過不懈的摸索和努力,「蘭卓哇」團隊的業績日漸好轉,但在他們看來,離養家餬口這個小目標仍然有一定差距。「我父母其實並不支持我做電商,他們希望我能安心複習考試,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團隊成員之一昂旺南加說罷,旁邊的土丁扎西也苦澀地笑了笑。21歲的更恰巴桑已經做了父親,面臨更大的壓力和責任。「我以前做一些小生意,現在已經完全放棄了。我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電商裡,因為這是我一直都想做的事。」更恰巴桑說。
放眼全國,「電商+扶貧」的新經濟模式發展得如火如荼,僅2017年農村電商的零售交易總額突破萬億元。今年,商務部、國務院扶貧辦等聯合印發《關於推進農商互聯助力鄉村振興的通知》,決定2018年繼續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工作。
囊謙農村電商也沐浴著春風,正一步一個腳印地發展壯大起來。2018年3月,囊謙縣專門成立了電子商務領導小組,並在發改局下設了電商辦。5月,囊謙縣第一期電子商務實訓班在青年就業創業孵化園舉辦。中國電子商務協會縣域電商方面的專家面向全縣30名青年大學生進行培訓,為創業者答疑解惑。同時,「電商扶貧基地」孵化園掛牌成立,旨在加強與中國電子商務協會在電商培訓、產品設計、電商營銷方面的業務合作,推動全縣電商經濟發展。
近期,囊謙縣成功申報了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項目,逐步開始建設和完善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體系、物流配送體系、農村產品供應鏈與營銷體系。
囊謙農村電商,正從夢想走進現實。
「哪怕賣一件東西都是和扶貧直接相關的。」囊謙縣多昌村第一書記蘇爭鳴也躍躍欲試,他想通過「黨支部+電商」的方式把電商引入距縣城不到10公裡的多昌村,建立囊謙電商物流配送中心。「未來電商發展起來了,不僅能夠提升產品銷量,增加農民收入,還可以切實增加就業崗位,開網店、跑物流、設計產品包裝、做客服等等,都需要大量人才。」
「儘管就目前電商發展水平來看,一年或者幾年以後才能形成固定模式和規模效益,但我們不會放棄,農村經濟發展需要電商。」更恰尼瑪說。
(本報記者 張雲 冀文亞 萬瑪加 徐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