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播出的央視《開講啦》節目中,空降兵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李振波現場演示了「用臉測風速」,他站在原地不藉助工具,用臉就能感知風速。
節目中,主持人撒貝寧同時考驗李振波和一名年輕的氣象兵,不藉助工具如何測出風速。氣象兵表示「用手就可以感知風速的大小」,李振波笑著說,「我不用手,用臉就能感覺出來。」現場,兩人同時報出答案,是「1米風」。
「政事兒」注意到,李振波從事空降空投事業41年、曾跳傘兩千多次,大校軍銜。在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時,時任空降兵研究所所長的他第一個跳傘救援,被稱為「傘降第一人」。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發生後,震中地區成了一座「失聯孤島」。5月13日凌晨,李振波在家中接到電話,他馬上趕到作戰值班室,參與研究空降部署。13日清晨5點50分到8點,他乘飛機到達災區上空,當時空中烏雲密布並伴有降雨,什麼都看不見。此時飛機已下降到下降到6500米,已經結冰,再下降可能機毀人亡,只得返回成都機場。此後,李振波表示要帶隊空降。14日上午10點左右,氣象臺通知阿壩州茂縣上空有一個小雲縫,抓住機會可以空降。李振波等15人趕往現場,在5000米高空,在無地面指揮、無氣象引導、陌生複雜的危險情況下進行跳傘空降,做好了三分之一傷亡的準備,後被稱為空降兵「十五勇士」。
圖為汶川救援傘降前,李振波向隊員作出指示。
當時,李振波在下降了1000米左右時發現,主傘失靈沒有打開,他馬上去拉備用傘,幸運的是,備用傘打開了。他事後回憶,「跳了那麼多次傘,這還是第一次碰到主傘沒拉開的情況。」在這十五人中,有人落地瞬間被摔至休克,有人落到懸崖邊險些墜入岷江,有人撞到樹木、被樹枝刺穿大腿。
他們集結後,在每人負重20多公斤、帶了5部電臺兩部衛星電話、少量乾糧的情況下,行進整整7天,走了220公裡,開闢了6個空降場,完成了偵察、了解、報告災情的任務,打開了空中救援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