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用臉測風速」的空軍大校

2020-12-04 政事兒

近日播出的央視《開講啦》節目中,空降兵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李振波現場演示了「用臉測風速」,他站在原地不藉助工具,用臉就能感知風速。

節目中,主持人撒貝寧同時考驗李振波和一名年輕的氣象兵,不藉助工具如何測出風速。氣象兵表示「用手就可以感知風速的大小」,李振波笑著說,「我不用手,用臉就能感覺出來。」現場,兩人同時報出答案,是「1米風」。

「政事兒」注意到,李振波從事空降空投事業41年、曾跳傘兩千多次,大校軍銜。在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時,時任空降兵研究所所長的他第一個跳傘救援,被稱為「傘降第一人」。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發生後,震中地區成了一座「失聯孤島」。5月13日凌晨,李振波在家中接到電話,他馬上趕到作戰值班室,參與研究空降部署。13日清晨5點50分到8點,他乘飛機到達災區上空,當時空中烏雲密布並伴有降雨,什麼都看不見。此時飛機已下降到下降到6500米,已經結冰,再下降可能機毀人亡,只得返回成都機場。此後,李振波表示要帶隊空降。14日上午10點左右,氣象臺通知阿壩州茂縣上空有一個小雲縫,抓住機會可以空降。李振波等15人趕往現場,在5000米高空,在無地面指揮、無氣象引導、陌生複雜的危險情況下進行跳傘空降,做好了三分之一傷亡的準備,後被稱為空降兵「十五勇士」。

圖為汶川救援傘降前,李振波向隊員作出指示。

當時,李振波在下降了1000米左右時發現,主傘失靈沒有打開,他馬上去拉備用傘,幸運的是,備用傘打開了。他事後回憶,「跳了那麼多次傘,這還是第一次碰到主傘沒拉開的情況。」在這十五人中,有人落地瞬間被摔至休克,有人落到懸崖邊險些墜入岷江,有人撞到樹木、被樹枝刺穿大腿。

他們集結後,在每人負重20多公斤、帶了5部電臺兩部衛星電話、少量乾糧的情況下,行進整整7天,走了220公裡,開闢了6個空降場,完成了偵察、了解、報告災情的任務,打開了空中救援通道。

相關焦點

  • 用臉就可以測風速?這個神操作衝上熱搜!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中國青年報」(ID:zqbcyol)】 11月3日,話題#用臉就可測風速#,上了微博熱搜。 據央視《開講啦》節目,空降兵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李振波站在原地不藉助工具,用臉就能感知風速。網友得知後一通狂贊!
  • 這個操作太硬核,他用臉就可以測風速!
    它是空氣中的水平流動現象,用風向和風速來表示。或許,十二風級順口溜是許多非氣象人對風速的全面感知。一級輕煙隨風偏;二級清風吹臉面;三級葉動紅旗展;四級枝搖飛紙片;五級小樹隨風搖;六級舉傘有困難;七級迎風走不便;八級風吹樹枝斷;九級屋頂飛瓦片;十級拔樹又倒屋;十一二級少有見。
  • 中國空軍金頭盔三冠王:蔣佳冀39歲已是大校,曾42比0完勝對手
    在此後的幾年間,蔣佳冀蟬聯「金頭盔」獎,成為空軍首個三次獲該獎的飛行員。蔣佳冀是一位八零後,參與飛行任務至今已有十九年。在飛行過程中,蔣佳冀親眼見證了中國飛機從殲-5到殲-16的成長曆程,在19年的飛行生涯中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2018年入選改革開放傑出貢獻對象,是「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
  • 李振波:用臉就能感知風速的人
    幾天來,「用臉就可以測風速」的話題登上了網絡熱搜榜。熱搜中的「男主角」就是來自我市魏縣德政鎮的李振波,現為空降兵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在央視《開講啦》節目中,李振波站在原地,不藉助任何工具,用臉就能感知風速的技能,收穫了網友無數點讚!
  • 和臉有關...
    和臉有關...... 近日話題 #用臉就可測風速
  • 前空軍大校:胡說八道
    中國空軍退役大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王湘穗指出,發起核打擊一直是美國最優選,但是由於我們核武庫的變化,美國面臨越來越多不確定性。在美國一直有一些聲音,中國核彈頭數量極少,並且只有一種核彈頭能夠在美國的核打擊下,能夠二次核反擊到達美國的領土。若美軍先發起核打擊,中國真的只有一種核彈頭能反擊?對此王湘穗教授表示,這些主張顯然是胡說八道。
  • WMT700系列測風儀、超聲波風速傳感器
    芬蘭Vaisala維薩拉WMT700系列測風儀、超聲波風速傳感器Vaisala維薩拉,WMT700風速風向傳感器
  • 天文學家首次測到棕矮星風速,發現還能測量系外行星的風
    4月發布於《Science》期刊的論文,天文學家首次通過紅外波段和無線電的自轉周期測得大氣風速。這顆棕矮星2MASS J10475385+2124234距離地球34光年,研究團隊測到大氣風向為西向東,平均風速為每秒660米。
  • 風速風向傳感器
    風的概念和古代測風的方法風影響著我們,利用草船借箭的故事現代是社會測風的方法以及對風的利用引出氣象站: 風是空氣流動引起的一種自然現象
  • 塔式起重機中風速傳感器的作用
    塔式起重機上的應用傳感器總共有5類傳感器,分別是:測重傳感器、風速傳感器、迴轉傳感器、幅度傳感器和高度傳感器。這類傳感器技術實現了開放式的實時監控,在對塔機實現現場安全監控、運行記錄和聲光報警的同時,通過遠程高速無線數據傳輸,將塔機運行工況安全數據和預警報警信息實時發送到GIS可視化監控平臺,並能在報警時自動觸發手機簡訊向相關人員報警,從而實現實時動態的遠程監控、遠程報警和遠程告知,使得塔機安全監控成為開放的實時動態監控。
  • MEMS固態風速風向傳感器的設計與製作
    熱式測風儀基於風對熱體的對流作用來測量風速和風向,其存在一個精密的熱源,通過把兩對相對的熱源與熱電偶正交放置測量風向。超聲測風儀可以同時進行超聲波的發射和接收,基於都卜勒效應測量風速,用三個或者四個探頭根據三角關係測量風向信息。基於MEMS技術傳感器有體積小、重量輕及成本低的特點,基於MEMS技術的風速和風向測量傳感器受到了研究者的重視。
  • 風速計選型要求有哪些?應用於哪些領域?
    金屬絲通常用鉑、銠、鎢等熔點高、延展性好的金屬製成。常用的絲直徑為5μm,長為2 mm;最小的探頭直徑僅1μm,長為0.2 mm。根據不同的用途,熱線探頭還做成雙絲、三絲、斜絲及V形、X形等。為了增加強度,有時用金屬膜代替金屬絲,通常在一熱絕緣的基體上噴鍍一層薄金屬膜,稱為熱膜探頭。熱線探頭在使用前必須進行校準。
  • 中國空軍自己曬照 棄"御用攝影師"日本航空自衛隊
    8月24日,中國空軍戰機進行了遠洋訓練。此前,中國空軍新聞發言人申進科大校表示,中國空軍開展的常態化遠海遠洋訓練,符合相關國際法和國際實踐,是提高實戰能力、推進強軍事業的正常需要。  「不管遇到什麼阻撓,中國空軍還要一如既往;不管誰來跟著伴飛,中國空軍還要常去多飛!」
  • 風速測量儀器
    直熱式的熱線多為鉑絲,在測量風速的同時可以直接測定熱線本身的溫度。熱線風速計在小風速時靈敏度較高,適用於對小風速測量。它的時間常數只有百分之幾秒,是大氣湍流和農業氣象測量的重要工具。聲學風速表  在聲波傳播方向的風速分量將增加(或減低)聲波傳播速度,利用這種特性製作的聲學風速表可用來測量風速分量。
  • 風速計原理
    風速計原理--簡介  風速計,顧名思義就是測量空氣流速的儀器。它的種類繁多,氣象臺站最常使用的是風杯風速計,它主要是由3個互成120°固定在支架上的拋物錐空杯組成感應部分,空杯的凹面都順向一個方向。整個感應部分安裝在一根垂直旋轉軸上,在風力的作用下,風杯繞軸以正比於風速的轉速旋轉。
  • 這位人大代表為您講述大校場機場搬遷的幕後故事
    ,今天,南京市第九屆、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王湘就要為您講述大校場機場搬遷的幕後故事。通訊員 丁鳳雲 張潔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薛玲機場進入南京主城區「生活在南京,特別是城南的人都知道,大校場機場的搬遷特別不容易。」80歲的王湘笑著說,大校場機場始建於1929年,比自己的年齡還要大,「它是當時設施最好的市內軍用機場,抗戰前被定為中國最高級別的航空總站。」
  • 風速傳感器在監測海面風速變化信息的重要性
    ,那是因為在海面,通常由於陽光的照射帶來的暖氣流與海面的冷氣流相遇,產生的氣壓變化就會造成空氣劇烈的流動,這就是海面時常就會有風暴出現的主要原因,而當風速過大的時候,就會在海面上形成破壞力較大的風浪甚至形成海嘯,可見氣候與海洋氣象的變化有著緊密的聯繫,所以目前不少海事部門的氣象單位都在使用一些準確性較高的儀器對海面風速變化情況進行測量,如風速傳感器。
  • 蔡英文鼓動臺空軍「怎能讓共機在領空耀武揚威」,臺退將馬上糾錯!
    「提醒(給蔡英文)寫講稿的單位,用字要精準,以免誤導民眾」解放軍軍機連續繞臺,22日當天,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前往澎湖視察臺空軍「天駒部隊」與海軍146艦隊,蔡英文宣稱,作為空軍,「怎麼可以讓別人在自己的『領空』上耀武揚威
  • 棕矮星也瘋狂:每小時風速可達1450英裡
    近期一份研究,首次測到了一顆名為2MASS J1047+21棕矮星上狂風的速度。這顆棕矮星距離地球僅33光年,是離我們最近的棕矮星之一。研究測得上面的風速達到每秒650米,相當於時速1,450英裡。作為對比,地球上五級颶風的時速只有157英裡。研究負負責人美國天文學會的威廉士(Peter K.G.
  • 帆船課堂--風向風速
    轉一圈用臉、手、頸部等處的皮膚感覺一下風的方向。朝水面看,觀察一下波浪或波紋。風向通常是與波紋垂直的。環顧岸邊,觀察旗幟、煙、樹木、氣流線或拍打的帆。注意,不要被其它快速行駛船隻上的旗幟所迷惑,它們旗幟的方向不能表明真實的風向。風向指的是風從哪兒吹來的。風向可以用地理位置來描述:東、南、西、北,或通過羅盤的度數來描述:0°、90°、180°、27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