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目驚心!「海豚灣」又被血水染紅
文/旅者心心
哈嘍,大家好,我是旅者心心,歡迎閱讀本篇文章。這次心心要說的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前不久,日本恢復了商業捕鯨,又開始在沿海小鎮太地町捕殺海豚、鯨魚,場面非常血腥殘酷,湛藍的「海豚灣」又被染成了血紅色。太地町究竟是什麼地方?為什麼要在這裡大肆捕殺海豚?
太地町(tǐng)是日本和歌山縣東牟婁郡的一町,這是一座古老的港口小鎮,鎮子裡住著三千多戶漁民。在太地町海灣,每年都有成千上萬條海豚匯聚於此,只因這裡有豐富充足的魚類資源,海豚們在這裡大快朵頤,嬉戲玩鬧,有時候一躍升空,再落到水裡,空中留下了完美的弧線,這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但是,當地漁民卻把海豚當作一筆財富,如果他們發現有海豚出沒,就會駕船去獵殺。由於海豚是靠聲吶辨別方向的,對聲音非常敏感,所以漁民們特意製造出幹擾海豚的一套聲吶系統,海豚一旦受到幹擾,想逃出去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了,那將必死無疑。
每年9月到5月份,是海豚在這裡最活躍的時候,為了充足的食物來源,他們不得已來到這裡,卻不曾想到等待它們的是暗無天日。漁民們的手段極為殘忍,他們在海上驅逐海豚,用金屬棍子在水裡不住敲打,最終,筋疲力盡、不知所措、成群結隊的海豚都被趕到了一個小海灣。
進了海灣,這些海豚就要遭殃了。長相漂亮的海豚被挑選出來,販賣到各大水族館和馬戲團,等待它們的是無休止的訓練和表演。
剩下那些海豚就不那麼幸運了,漁民們用鉤刀鉤到海豚身體裡,或者用長槍刺入,將海豚們拉到小船上,用鋒利無比的刀割入海豚的喉嚨,或者剖開它們的脊髓,再把它們賣到超市或者批發商,做成生魚片,或者加工成其他魚產品。
在捕殺海豚的這幾個月裡,漁民們大概要捕殺一兩萬隻左右,這裡的海灣從湛藍色變成了鮮紅的血色,這當中有血有淚,更多的是海豚的怨。
其實,說起來也是搞笑,太地町這個小鎮到處都貼著標語:「我們愛海豚」、「保護海豚,人人有責」,這不就是睜著眼睛說瞎話嗎?
在太地町鎮中心樹立著微笑的鯨魚模型,渡船粉飾成海豚的造型,石板上印有擬人的海豚形象,鎮上還有專門供奉鯨靈的寺廟……這個地方看起來就好像是被包裝成關於海豚的主題公園,可是誰曾想到這裡竟然暗藏殺機。
為什麼要捕殺海豚?這與他們當地的傳統文化與飲食習慣有關。在大多數人看來,海豚是一種善良通靈性的動物,有很多新聞報導,提到海上有人落水,被海豚發現之後,把遇難者推到海邊,救人於危難之際。除了救人,海豚非常聰明,能夠表演很多精彩的節目,比如鑽鐵環、玩籃球、與人「握手」和「唱歌」等等。
但是,在太地町人眼裡,捕殺海豚已經成為一種生活習慣了,對他們來說,殺海豚跟殺豬殺羊沒有什麼區別。可是在調查中,並不是所有的日本城市都捕殺海豚,既然如此,又怎麼成為日本的文化傳統?怎麼成為日本的飲食習慣呢?其實,說白了,這就是利益驅使。
大多數人們知道太地町海豚灣的事情,是通過一部叫《海豚灣》的紀錄片了解到的。《海豚灣》的拍攝組並不是專業的,他們聽說這裡捕殺海豚之後,便開始秘密策劃,如同間諜活動,期間受到了百般阻撓和重重障礙,當地政府更是時刻監視著他們。肯定啊,不能因為這個丟了漁民們的飯碗。
但是越是阻撓,拍攝組們越是要一探究竟,「功夫不負有心人」,40個小時的拍攝,一年半時間的剪輯,終於完成了這部揭露太地町本性的紀錄片。當這部紀錄片展示於觀眾之後,引起巨大反響,還獲得了奧斯卡獎。
後來,拍攝者特地再次回到太地町,希望當地人可以改變模式,將捕殺轉變為觀賞,這樣既可以保護海豚,還不損壞當地人的利益。然而換來的卻是當地人的仇視和鄙夷。
《海豚灣》一經播出,太地町漁民有所收手,但是今年日本恢復了捕鯨活動,9月1日,便有漁船到海豚灣,9月2日,據說就有5隻海豚被獵殺。甚至還有官方報導,聲稱今年允許捕殺1700隻海豚或者鯨魚。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人們自居為食物鏈最高層,卻做著最低級的事,除了捕殺海豚,還有很多動物時刻受到威脅,活熊取膽、拔象牙、剝皮等殘忍手段,一直都存在。
心心覺得,大自然不只是人類的,更是世間千千萬萬其他生物的,我們這些普通人阻止不了殺戮,能做的也就是保護小動物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