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新型基礎設施發展剛剛起步,下一步,還應聚焦數位化轉型的重大需求,加強謀劃和統籌協調,加快突破核心技術。
」
文 | 通信產業報(網) 高超
9月17日,在2020新一代移動通信產業發展金壇茅山峰會上,中國電子學會理事長張峰表示,近年來,中國新型信息基礎設施發展取得積極成效,但仍面臨巨大挑戰。下一步,應加快突破核心技術,營造良好發展環境,著力建設好、應用好、保障好新型基礎設施。
張峰指出,當前人類社會正邁入第四次工業革命,以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數位化為核心的新型基礎設施正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力量,代表著未來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
據悉,中央多次對加快5G、數據中心、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對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義重大。
張峰表示,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下,各部門加強溝通協作,中國新型信息基礎設施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一是5G發展進入快車道。據了解,截至今年8月底,已建成開通5G基站超48萬個,北上廣等城市城區實現網絡連片覆蓋,年底將實現全國所有地級市覆蓋5G網絡。5G在超高清視頻、雲遊戲等消費領域應用更加廣泛,在工業網際網路、車聯網、醫療等行業領域試點示範更加深入。
二是數據中心發展水平快速提升。據統計,數據中心規模持續增長,並向集約化、大型化、綠色化發展,能效水平總體提升,平均能耗效率(PUE)由2013年以前的2.5下降到1.6左右。
三是工業網際網路取得積極成效。據悉,標識解析體系初步形成,已上線運行五大國家頂級節點、試運行60個二級節點,標識註冊量突破53億,國內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超過了70家,湧現出一批成功的工業網際網路應用案例。
四是物聯網快速普及應用。據介紹,目前全國已建成NB-IoT基站超過70萬個,實現全國主要城市鄉鎮以上區域連續覆蓋。移動物聯網連接數超過11億,智能水錶、智能燃氣表、電動車監控等典型應用連接數過千萬,智慧路燈、智慧停車、智能門鎖等新興規模化應用不斷湧現。
但同時還應看到,中國新型基礎設施仍受諸多因素制約,發展仍面臨巨大挑戰,如核心技術受制於人、行業應用市場有待培育發展、標準和政策保障亟待完善、安全保障能力需要進一步加強等。
張峰指出,當前新型基礎設施發展剛剛起步,所依賴的技術還在不斷演進升級,運營模式、商業模式、市場定位等還處於探索階段,下一步,還應聚焦數位化轉型的重大需求,加強謀劃和統籌協調,加快突破核心技術,營造良好發展環境,著力建設好、應用好、保障好新型基礎設施。
加強5G+AI+雲+大數據在行業的融合應用,讓5G真正賦能千行百業,把5G to B的商業價值真正釋放出來,進一步推動信息通信業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入融合。
為此,張峰提了幾點建議。
第一,堅持自主創新,夯實信息通信產業基礎能力。作為新基建的重要組成,5G等新一代通信技術已經證明了在數字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5G等新一代移動通信也是全球企業競爭焦點。因此,信息通信企業要抓住新基建契機,持續投入,推動自主可控的核心通信技術研發,提升對產業關鍵技術的掌控能力,特別是加強在中高頻器件、晶片處理器、核心算法等的研發積累,不斷增強中國產業在國際產業鏈合作中的話語權。
第二,加強產業協同,打造良好產業生態。移動通信產業是一個大生態,既需要運營商與設備商、應用開發商等良性互動,更需要主設備商、無線設備商、射頻器件廠商、光承載廠商、終端廠商、雲計算AI提供商等的廣泛協同,只有產業鏈上下遊積極協作,持續培育良好的產業生態,才能促進產業鏈各方健康發展。在關係產業生態構建的作業系統、標準、架構等關鍵元素上,更需要產業上下遊默契配合,切實合作。中國產業足夠強大,培育良好的產業生態將促進行業整體行穩致遠。
第三,大力加強5G應用,推動產業融合創新。用好5G,是發揮5G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所在。5G聯接萬物,賦能行業,希望業界以此為著力點,深度挖掘垂直行業需求,分析行業數位化痛點,不斷創新行業應用場景的方案、模式,加強5G+AI+雲+大數據在行業的融合應用,讓5G真正賦能千行百業,把5G to B的商業價值真正釋放出來,進一步推動信息通信業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入融合。
第四,加強國際合作,繼續推動產業全球化發展。近年來,在信息通信領域,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各國通過通力合作,完成了技術標準制定,產業應用開發,實現了通信技術的快速迭代和產業創新。未來,希望國內外產業界持續開放合作,也希望中國產業繼續參與IEEE、ITU、3GPP等國際組織的工作,強化與國際產業的合作,加強國際間技術交流,共同制定技術標準,共享產業成果。中國電子學會也願意為產業鏈各方的廣泛合作發揮積極作用。
張峰表示,長三角是信息技術高地,江蘇省是信息通信產業大省,常州金壇正在建設新一代移動通信特色產業集群,希望2020新一代移動通信產業發展金壇茅山峰會能夠發揮溝通連接作用,促進中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