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最近,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員對竹葉狀灰巖成因進行了概述,認為洩水過程並非源於灰巖礫屑層之下沉積物的液化作用,而是來源於條帶灰巖層中的含黏土礦物沉積物的液化/流化作用。相關成果近期發表於《中國科學·地球科學》及《沉積學》雜誌。
據了解,竹葉狀灰巖廣泛發育於寒武—奧陶系地層中,它們多被解釋為風暴流侵蝕改造已固結灰巖而成。但很多竹葉狀灰巖的礫屑呈豎直狀排列,巖層厚度橫向變化較大,並且漸變為正常沉積層理或其他軟沉積物變形構造。這一特徵很難用風暴流侵蝕改造進行簡單的解釋,因此研究人員提出了很多竹葉狀灰巖是在成巖過程早期由軟沉積變形而成的模式。不過,也有一些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解釋。例如,沉積學家Van Loon等提出這些竹葉狀灰巖是由海底「噴泉」式洩水過程形成的,並認為這些「噴泉」的源泉來自於灰巖礫屑層之下。
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助理研究員陳吉濤則提出,洩水過程並非源於灰巖礫屑層之下沉積物的液化作用,而是來源於條帶灰巖層中的含黏土礦物沉積物的液化/流化作用。
此外,陳吉濤還受邀作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合作研究了美國科羅拉多州西部洛磯山脈寒武系發育的獨特軟沉積變形構造。這些巖塊大小為幾釐米至一米多不等。研究發現,這些不規則巖塊與小型同生逆衝斷層及滑坡壁密切共生。根據這些不規則巖塊的形態、尺寸及其共生的逆衝斷層傾角等參數,研究人員估算了古地震級別為大於6.3級。這是目前發現的前第四紀洛磯山脈唯一一次由沉積地層記錄的古地震事件。(柯訊)
《中國科學報》 (2015-05-12 第4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