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文獻,長知識,心理書單陪你讀文獻!
這次要講解的文獻是一份心理諮詢案例報告,刊登在《心理諮詢理論與實踐》上面。提起這份雜誌,我覺得有必要多說幾句, 雜誌創刊於2018年,主辦單位是三倉學術。這份雜誌剛剛創刊時還入手了一本,不過後來還想再買時卻找不到實體書了,好像只有第一期出了實體雜誌。還是比較遺憾的,畢竟國內關於心理諮詢的專業書籍或者雜誌很少見,不過還好,還有電子版可以找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找一找。
那麼回到這份報告本身,這篇報告的全稱是《一例自戀型人格大學生的心理諮詢案例報告》。開始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什麼是自戀型人格。
自戀型人格障礙是一種常被誤解的複雜人格障礙,基本特徵是對自我價值感的誇大。自相矛盾的是,在這種自大之下,自戀者往往長期體驗著一種脆弱的低自尊,只是由於自戀者的自大總是無處不在,使我們更傾向於將其非人化看待。
一、個案情況
1、基本信息:男,19歲,苗族,在校大學生,無宗教信仰,來自農村。
2、主訴:失眠心慌,胡思亂想,煩躁易怒,情緒不佳,興趣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行事拖延,無法學習,偶有輕生念頭。
3、家庭情況:有父母和長兩歲的哥哥。兩歲時,父親外出打工;五年級時母親外出打工。與父母相處間不多,認為母親脾氣暴躁,父親性情溫和,與母親聯繫較少,與父親關係較好。常與哥哥被拿來比較,與哥哥交流不多。
4、以往經歷:害怕黑夜,有被母親反鎖在家的經歷。五年級時母親外出打工,與爺爺奶奶同住。初高中階段狀態不好,失眠、焦慮、恐懼等。
二、評估診斷
來訪者在三甲醫院心理科被診斷為焦慮障礙,服用氟西汀,定期檢查,醫生建議配合心理諮詢。
三、諮詢過程
諮詢分為三個階段,五十四次諮詢(冰凍三次非一日之寒,心理問題不是一日形成的,所以也不會被輕易化解)。
1、第一階段:處理危機,穩定情緒,初步建立諮詢關係。
傾聽和陪伴來訪者,緩解應激反應,與來訪者建立良好的諮詢關係。在這個階段使用了3次沙盤療法。
2、第二階段:搜集資料,評估問題,確立諮詢目標。
幫助來訪者應對當下出現的生活或學習問題,與來訪者一起制定計劃,討論人際關係中出現的問題,指導來訪者辨別自己的感受,運用減壓方法應對失眠和焦慮等問題。
3、深入訪談,重建來訪者自體感。
深入討論來訪者的問題,梳理其中的感受,解決主要問題。
四、結果
經過三個階段的諮詢,來訪者的強迫思維等症狀消失,焦慮程度減輕,人際關係改善。
諮詢結束並不等於整個治療的結束,還需要來訪者的自我治療。
這次諮詢中,諮詢師分為三步做諮詢,這也是諮詢的常規流程框架。整個流程諮詢師並沒有特意強調誰用的諮詢技術,出現較多的是傾聽、陪伴等詞彙,這也是建立和諧諮詢關係的前提。@心理書單 認為三階段的內容介紹過於概括,可以適當多介紹一些,尤其來訪者心理狀態的轉變過程。
在這份報告中,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不是大學時期的生活,而是來訪者童年時期與青春期的分離與孤獨。面對學習、家庭,這個時期的他承受了很多,也壓抑了很多心理衝突,這些衝突在成年早期爆發,並泛化導致多種心理問題。大學是學校教育和社會實踐的中轉站,這一時期的心理健康問題面臨著較多的挑戰,或許有一些存在心理衝突的個體會被忽略,個體諮詢無法做到對全面覆蓋,所以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科普宣傳以及團體諮詢也是一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