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必勝# #原創# #恐龍# #化石# ##侏羅紀世界#
國際科學家團隊可能已經在保存得非常好的恐龍化石中發現了遺傳物質的痕跡,這進一步助長了我們有一天能夠以好萊塢著名的「侏羅紀公園」的風格復活這些古老的爬行動物的幻想。
據領導這項研究的中國科學院古生物學家AlidaBailleul稱,這一標本來自一隻名為亞冠龍的鴨嘴恐龍的頭骨,它似乎含有保存下來的骨軟骨中的細胞核和染色體化石。
「我不敢相信,我的心臟幾乎停止跳動,」貝利說,她第一次在一個強大的顯微鏡下觀察化石。
Bailleul注意到與軟骨細胞一致的形狀。在這些細胞中,她發現了更多類似於細胞核和染色體的結構,即含有細胞DNA的細長的杆狀結構。
Bailleul說,「觀察到保存精美的顯微結構,這些結構類似於僅在軟骨中發現的特定細胞類型,而且這些組織中的活生物體也會存在這種結構,這使得我們推測細胞保存可能已經擴展到分子水平。」
通過染色和免疫技術,研究小組成功地確定了化石細胞仍然含有蛋白質殘留物。
這項研究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上,包括來自中國科學院、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和美國查普曼大學、加拿大達爾豪西大學和瑞典隆德大學的研究人員。
還需要做更多的研究,以確定保存下來的蛋白質是否屬於已死亡的恐龍本身,或者它們是否是通過其他生命形式到達的。
來自隆德大學的古生物學家瑪麗·施韋策(MarySchweitzer)對這項研究做出了貢獻,她說,一些線索可能排除了一個受汙染的樣本。
Schweitzer說:「這些測試顯示了抗體對每種蛋白質的特異性,並支持在這些組織中存在Ⅱ型膠原。」此外,細菌不能產生膠原蛋白,這就排除了汙染作為分子來源的可能性。
雖然化石為觀察古代細胞的結構提供了一種罕見的視角,但任何遺傳物質完好無損地存活下來的可能性卻微乎其微。
DNA分子是脆弱的,容易分解,在熱、水、陽光和氧氣的照射下加速降解。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科學家們才能從保存完好的幾千年前的標本中,對DNA進行測序或複製。
1983年,隨著聚合酶鏈反應(PCR)技術的發明,DNA測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巧合的是,就在同一年,科幻作家麥可·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為他的侏羅紀公園系列想到了這個想法。
使用PCR技術,有史以來最古老的DNA序列來自加拿大西部育空地區一條保存在永久凍土中的70萬年前的馬腿。
亞冠龍化石來自上世紀80年代在蒙大拿州出土的恐龍築巢遺址,距今已有7500萬年的歷史,科學界並不普遍認為DNA能存活這麼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