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四川省科技廳傳來喜訊,建築與設計學院副院長崔敘教授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重點項目「交通綜合體與城市關聯效應及效能優化方法研究」獲批,總經費超300萬元,成為我校建築與設計學院首個重點類基金項目。
項目的成功獲批,充分展示了西南交通大學在交通綜合體建築設計與規劃領域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業界影響力。該項目由西南交通大學作為主持單位,聯合同濟大學、東南大學共同申報,西南交通大學研究單位總體負責,同濟大學研究單位主要負責交通綜合體站城集聚和站城融合的研究,東南大學研究單位主要負責交通綜合體全程出行鏈和活動鏈的研究,項目研究周期為四年。
項目面向國家戰略和城市群高質量發展要求,以高鐵網絡的交通綜合體節點為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支撐和關鍵,針對站城關聯效應及效能優化的複雜性,從「交通、空間、經濟」多維度要素,「交通綜合體與站區、城市、城市群」的多層次作用規律出發,定量刻畫站城關聯效應,建立效能測度因子和模型,提出「站城結構效能」、「站區集聚效能」、「站體綜合效能」的多尺度、體系化的效能優化方法及相關技術措施。
項目選擇典型的成渝地區進行實證研究,深入分析站城關聯效應及在城市不同發展階段的作用機制,建立效能優化技術平臺,擬攻克「交通綜合體與城市多層次關聯效應機理、不同類型交通綜合體的效能多尺度測度機制、用戶群體活動與空間作用規律及效能優化機制」三個關鍵科學問題,強化站城關聯和融合效應,提出交通綜合體效能提升的方法和途徑,為我國交通綜合體規劃設計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撐。
據了解,西南交通大學「交通建築與規劃」團隊自2007年以來,緊密跟蹤我國高鐵和城市軌道發展趨勢,系統地開展了交通建築設計與規劃理論、軌道站點導向的城市設計等方面的研究,現有教授4人、研究員1人、副教授4人、講師6人,其中,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名、「天府萬人計劃」創新領軍人才1名,四川省教書育人名師1名,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名,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1名,巴渝學者1名,形成了合理的梯隊。在沈中偉教授、崔敘教授等帶頭人的引領下,通過建築學、城鄉規劃學、交通運輸工程、風景園林學等跨學科研究,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課題15項、省部級重大(重點)等課題20餘項,並獲得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四川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項,中國鐵道學會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
交通綜合體是實現多模式交通轉換,融合商業商務等城市功能的交通樞紐。「交通建築與規劃」團隊已在綜合換乘、空間組織、環境優化三個方面取得了創新性成果,提出了現代軌道交通綜合體交通換乘理論,創新了綜合換乘關鍵設計技術;建立了現代軌道交通綜合體內、外空間重構與規劃協同技術;實現了體驗舒適、服務完整的現代軌道交通綜合體環境協調與品質優化的設計變革與創新;有力地推動了我國交通綜合體設計理論的發展和建設水平的提升。本次項目的獲批,實現了團隊和學院國家級重點項目的突破,對於我校建築類學科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意義。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旨在發揮科學基金的導向作用,吸引和集聚全國的優勢科研力量,圍繞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重大需求,聚焦其中的關鍵科學問題開展基礎研究,促進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的協同創新,推動我國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在聯合基金申報過程中,四川省科技廳和學校科研院高度重視,組織專家對項目申報材料提出指導意見。項目應對成渝地區未來大規模高速及城際鐵路的建設需求,立足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態勢,完善交通綜合體規劃設計理論與方法,建立效能優化技術平臺,實現與國家需求精準對接,將有力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來源:西南交通大學建築與設計學院
版權說明:本文內容來源於西南交通大學建築與設計學院。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分享為公益,未用於營利,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會第一時間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