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關注我們吧
"
小夥伴們,下周8月29日會有一次木星土星合月,以前幾個月已經出現過多次。不知道你還記得嗎?8月25日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七夕,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在這個節日裡,有很多可以關注的天象,你知道都有什麼嗎?
此外,8月28日還有一個天象是1號小行星穀神星衝日。儘管這顆小行星我們用肉眼完全看不到,但它可是人類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在今天的內容裡,北京天文館天文專家寇文老師,也將會和您詳細地聊聊這顆小行星的發現故事。
七夕天象
月相、牛郎星、織女星、銀河
攝影 北京天文館 寇文
七夕是農曆的七月初七,月相接近上弦月,今年上弦月的具體時間是26日凌晨2點左右。25日天黑後,月亮位於天秤座和天蠍座交界處,接近半圓的月亮處在天空中的西南方,高度不高。對北京地區來說,十點多鐘就會落到地平線上。
明亮的織女星位於頭頂附近,牛郎星在她的東南方,他們之間的銀河在城市中肯定看不到,即使在野外當天也不容易看見。這並不是因為喜鵲搭橋把銀河遮住了,而是由於月光的幹擾。我們常說月明星稀,明亮的月光使得夜空的背景光很亮,讓本來就比較暗淡的銀河就顯現不出來了。
攝影 北京天文館 寇文
1號小行星穀神星衝日
和有關發現它的小故事
8月28日還有一個天象是1號小行星穀神星衝日,穀神星本次衝日時最大亮度只有7.8等,肉眼完全看不到。在這裡只是藉此機會向大家介紹一下什麼是小行星,以及第一顆小行星發現的歷史故事。
穀神星 圖源:NASA JPL-Caltech
什麼是小行星?
我們知道在肉眼所見的星星中,絕大部分都是和太陽一樣的恆星,只有五顆亮星是和我們地球一樣,終日繞太陽旋轉,自己不會發光的行星,但是在我們太陽系這個大家庭內,還有一種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小天體,它和金星、地球、火星、木星等行星一樣,也是沿著橢圓軌道繞太陽公轉,差不多具有行星的一切特徵,完全可以與行星稱兄道弟,這就是小行星。
1號小行星是如何被發現的?
17世紀初,德國偉大的天文學家克卜勒通過長期研究發現了行星圍繞太陽運轉的奧秘,建立了行星三大定律。在研究過程中,克卜勒注意到火星和木星之間的間距似乎太大了,認為「火星木星之間還應該有一顆行星存在」。
在以後的一百多年中,陸續有多位天文學家也注意到這個問題,其中最著名的人物就是德國教師提丟斯和柏林天文臺臺長波得,他們提出了著名的提丟斯-波得定則,用一個數列來描述各個行星到太陽的距離,假定土星到太陽的距離為100的話,水星到太陽的距離是4,金星到太陽的距離是4+3=7,地球為4+6=10,火星是4+12=16,接下來應該是4+24=28,但這個位置上沒有對應的行星,是空缺的。木星是4+48=52,土星是4+96=100。
對於這個定則,反對的人不少,認為這是毫無根據的臆想,行星和太陽之間的距離哪會有什麼規律?支持的也大有人在,認為自然界就應該是完美和諧地遵從著數學公式的。
正當大家爭執不下的時候,1781年天王星的發現似乎為爭論畫上一個句號,天王星到太陽的距離完全符合提丟斯-波得定則。相信定則的人們馬上想到,火星和木星之間那個空缺的位置上一定存在一顆還沒有被發現的行星。
穀神星 圖源:NASA
在波得的倡議下,組織了許多天文學家成立了「天空巡警隊」,用望遠鏡來一起搜索這個失蹤的太陽系行星「兄弟」。幾年過去,一無所獲,正當大家垂頭喪氣之際,從義大利西西里島傳來了好消息。十九世紀的第一天,西西里島巴勒莫天文臺臺長皮亞齊在為編制一個星表觀測時,在金牛座偶然發現一個8等的新天體。
最終經過數學家高斯的計算,確定這個新天體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到太陽的距離和提丟斯-波得定則規定的距離只差了1%,皮亞齊依照以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命名行星的傳統,以西西里島的農業保護神的名字把它命名為穀神星。
問題似乎都圓滿解決了,但是,持反對意見的人又跳出來了,他們提出,穀神星太暗了,也太小了,直徑不到一千公裡,比月亮還要小得多,作為一個行星實在不夠格,只能稱為小行星。穀神星根本不是你們要找的那顆大行星。
一些天文學家還真的沒有放棄,繼續尋找,一年後果然又找到一顆,但是它比穀神星還要小,接下來幾年內又發現了兩顆,軌道也是在火星木星之間。十九世紀中葉以後,發現的小行星越來越多,1868年小行星的數量上升到3位數。今天我們已經發現了近百萬顆小行星。
穀神星 圖源:NASA
除了最初發現的幾顆小行星直徑在上百千米以外,其它的都很小,形狀也不規則。最大的是穀神星,直徑有950千米,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把它重新定義為矮行星。
小行星也不是都在火星木星之間,有些小行星的軌道可以進入到火星軌道之內,甚至跑到地球附近,這些小行星稱為近地小行星,有的會對地球造成威脅。如何儘早發現小天體提前發出預警是天文學家的一項重要工作。
來源:北京天文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