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聲詞是模擬自然界聲響而造的詞彙,是世界上所有語言都具備的成分。擬聲詞雖然也是摹仿自然的聲音,卻有很大的主觀性。自然界的聲音無限,通過我們耳朵和大腦的詮釋,主觀音感的辨別,再由自己語言的音位系統模擬,這樣的模擬往往會失真。
我們之前學的時候也叫象聲詞,顧名思義,說出或寫出「像」自然界中各種事物的聲音。漢語中有非常多的擬聲詞,有一個字的「乒、乓、哧、唰、譁、轟、嘭、砰……」,有倆字疊詞的「譁譁、汪汪、咚咚、隆隆、呼呼、滴滴、答答、哼哼、啾啾、嘖嘖、喳喳、咕咕、嘰嘰、呱呱、啪啪、喔喔、吱吱、哇哇……」有倆字不重複的「桌球、撲哧、撲通、喀嚓、喀嗒、滴答、叮噹、哧溜、啪嗒、譁啦、轟隆、喵嗚、呼啦、吧嗒、啪嘰、咕嘟……」,還有三字的「嗚嗚嗚、嘻嘻嘻、叮叮噹、咚咚鏘、撲通通、譁啦啦、轟隆隆……」,四個字的也不少,有「噹噹噹噹、譁譁譁譁、嘻嘻嘻嘻、哈哈哈哈、滴滴答答、嘰嘰喳喳、嘰嘰呱呱、劈劈啦啦、譁啦譁啦、咕咚咕咚、淅瀝淅瀝、嘟嚕嘟嚕、嘰裡咕嚕、嗚裡哇啦、唏哩譁啦、霹哩叭啦、嘰裡咕嚕、淅瀝瀝瀝、譁啦啦啦……」
除了這些本土的,在引進翻譯外國文學的時候也增加了不少新的擬聲詞。比如《我們去捉狗熊》中過草地的聲音譯為「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穿過森林、腳下拌蒜譯為「磕磕碰碰、磕磕碰碰」,走過爛泥地的「唧唧吱吱、唧唧吱吱」都挺有意思的。
象聲詞相對於名詞、動詞、形容詞等主要的詞性屬於不那麼「重要」,但是在兒童聽為主的閱讀中,常常發揮重要作用,也方便我們把故事讀得有聲有色,增添閱讀的興趣。不少引進版繪本專門以擬聲詞作為故事的主線,比如《換一換》,完全是小雞與其他的動物們換「擬聲詞」的故事。
小雞就覺得「別人」的聲音好聽,見到誰就跟誰換聲音……還別說,最後換的聲音還把「敵人」嚇跑了。
動物的叫聲是孩子區分動物的一個主要依據,也饒有趣味,因此不少童書跟《換一換》一樣描寫了各種動物的擬聲詞。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晚安,貓頭鷹》,裡面集合了十種小動物的叫聲,而且我讀的方式很特別,大受歡迎。
當然,除了動物外的自然界的擬聲詞很多,我翻譯的「季節之歌」系列中都有大量擬聲詞,《誰喜歡雨》就有形容下雨時,打在雨棚和雨傘上的「砰砰」和「咚咚」聲,有雨水管裡流出的「咕嚕咕嚕」聲,雨滴落的「噗地、啪啦、啪嗒」聲。日本作家佐野洋子《紳士的雨傘》中,如同詩人劉饒民的《春雨》中「滴答,滴答,下小雨啦……」一樣,故事開篇就是「下雨了,滴嗒嗒。下雨了,譁啦啦。」
李一慢,兒童閱讀專家,新閱讀研究所研究員。
產品建議及投訴請聯繫:shoujibaidu@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