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噗噗噗》完全就是擬聲詞在主導著整個故事,整本書除了擬聲詞就沒有其它的詞。
從「噓…」開始,然後是「噗!噌!噗、噗!噌、噌!噗、噗、噗!啊嗚!吧唧吧唧!滋!啪嗒!噗— 轟!嘭!呼啦啦!呼啦啦呼啦啦呼啦啦呼啦啦呼啦啦呼啦啦……噓!噗!」
大人會說這也太沒意思了,可是孩子們都很喜歡,特別是三歲多的孩子。仿佛他們能讀懂這些擬聲詞後的豐富的故事情節。
在李奧尼的《西奧多和會說話的蘑菇》中,小老鼠為了把自己塑造成有能力的人,利用蘑菇發出的「咯——噗」聲,編了一個故事。這個聲音也成了推進整個故事發展的主要細節。故事最後,當山谷下成千上萬的藍色蘑菇在「咯——噗,咯——噗」的大合唱中,也揭開了故事的謎底!
在親子共讀中,孩子以聽與看圖為主,故事中的擬聲詞就是會發聲的文字,「逼著」我們要讀得繪聲繪色,起到烘託環境氣氛、推動核心情節發展或者凸顯主要角色性格特徵的作用。
《小塞爾採藍莓》講述了一對母子和一對熊母子在藍莓山上相遇的故事。小塞爾跟隨著媽媽到山上採藍莓,準備做成果醬留著冬天吃。小熊比爾也跟著媽媽,從山的另一側爬到山上吃藍莓,準備儲存能量好過冬。可是,在山頂的藍莓叢裡,貪吃可愛的小塞爾和小比爾都分別跟錯了媽媽,一切都弄混了!怎麼辦?
我們讀的是原版書,那時女兒不到四歲,她對小塞爾把揪下的三個藍莓扔進小鐵桶的聲音:Kuplink!Kuplank!Kuplunk!特別有感覺,加上我也比較誇張的讀音,引起了女兒的濃厚興趣,和我一起模仿。
這個「啪咚(Kuplink)!噼咚(Kuplank)!嘭咚(Kuplunk)!」在全書共出現了三次:一次是小塞爾剛開始採藍莓的時候,一次是小塞爾發現自己跟錯了熊媽媽的時候,最後一次是小塞爾的媽媽發現她的時候。小塞爾的小鐵桶裡要麼是空空如也,要麼就總是只有三顆小藍莓在裡面,這是為什麼呢?這就是典型的小小孩所為——採多少,吃多少,頂多採上三顆扔桶裡,也只是為了要聽聽那三聲可愛的聲響。小塞爾還曾經把採到的一顆藍莓扔進媽媽的桶裡,卻聽不到期待之中的響聲,因為媽媽的桶裡已經採了不少藍莓,當然就沒有聲音了。的確,小小孩不像成人,他們壓根兒就沒有為將來打算的心思,他們總是一門心思放在當下,享受當下。
同時,這三個象聲詞前後呼應,起到了隱性推動核心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當熊媽媽聽見背後「啪咚」的響聲有異樣時,她立刻發現自己錯把小塞爾當作自己的小熊寶寶了,後來熊媽媽也是尋著她所熟悉的「吧唧、吧唧、咕咚」的聲響,找到了比爾。當小塞爾的媽媽到處尋找小塞爾時,她就是憑著「啪咚!噼咚!嘭咚!」這三聲響順利找到了還在大吃藍莓的小塞爾,因為「她知道,什麼會弄出這樣的聲音」。
最後的結局是,小塞爾和小比爾跟著他們各自的媽媽下山去了,小熊母子還在不停地吃著藍莓,裝滿肚子好過冬啊!小塞爾和媽媽一路上不停地摘著藍莓,他們回家的車上裝著一大桶藍莓,另外還有三個……做成果醬留著冬天吃啊!讀到這裡,我們不禁會心一笑:是啊,採了大半天,小塞爾的桶裡還是只有三顆藍莓呵!
象聲詞在繪本中的妙用,看似散淡隨意,實則處處用心鋪就。在親子閱讀的過程中,我們不妨多多引導孩子們關注這些貌似不起眼的象聲詞,為我們的孩子開啟一扇能夠透視別樣風景的窗戶。
李一慢,兒童閱讀專家,新閱讀研究所研究員。
產品建議及投訴請聯繫:shoujibaidu@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