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慶
《中國科學報》:你如何看待植物水分與抗旱生理學科研究目前的現狀?
山侖:在植物生理學發展史上,植物水分與抗旱性當屬最早開展的研究領域之一,一直備受關注,許多值得懷念的中外科學家畢生為之奮鬥,作出了歷史性貢獻,初步使其成為旱區合理農業的重要基礎。
但從農業發展需求和日趨嚴峻的乾旱形勢來看,植物水分與抗旱生理學科研究的實際進展並不令人感到十分振奮。正如有的學者曾指出的,從總體上來看,植物水分與抗旱生理學科研究已發揮的作用低於應發揮的作用。
《中國科學報》:你認為該如何改變這一現狀?
山侖:我的看法是,今後為使抗旱生理研究更好地發揮作用,需要從兩個方面作出努力:一是要與分子生物學緊密結合,在深入闡明植物抗旱性分子生理機制的基礎上提供或指明具有突破性技術的新路;二是要與有關應用學科密切協同,為解決當前生產實際問題作出直接貢獻。一個「頂天」,一個「立地」,通過努力兩者都是可以實現的。
《中國科學報》:你又如何看待傳統植物生理學與目前正熱的分子生物學、轉基因技術之間的關係?傳統植物生理學在其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山侖:在分子生物學快速發展、抗逆轉基因技術十分活躍的今天,傳統植物生理學是否還能繼續發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我的看法是肯定的。
《中國科學報》:能舉例說明嗎?
山侖:比如,在闡明植物抗旱機制這一問題上,揭示分子機制固然重要,但同時必須重視闡明個體生理機制,從而搞清植物抗旱性的整體潛力,以實現與田間應用的更好銜接,這也是當前的一個薄弱環節。在與生產問題的直接結合上,植物抗旱生理研究成果同樣可以發揮重要作用,比如適度水分虧缺可以產生生理補償效應的原理已構成了發展半旱地農業的一個重要依據,而更詳細的作物需水規律資料和缺水生理指標則可成為應用工程、農藝和信息技術實施精確補充灌溉措施中不可缺少的環節。
《中國科學報》 (2014-04-18 第9版 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