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湖溼地風景如畫。
中新網湖南新聞10月24日電(記者 唐小晴)登上白鷺塔遠眺,數千畝水面碧波映日,洋湖國家溼地公園猶如一幅秀美的生態畫卷映入眼帘,來這裡運動、呼吸清新空氣的市民絡繹不絕。
時光倒轉十年,洋湖溼地是另一副模樣。「洋湖好大丘,十年九不收」曾是這裡的真實寫照。
自然恢復結合人工促進恢復「治病」
洋湖溼地古名「瓦官口」,為靳江入湘江口的溼地,後發展成為湘江洩洪區。上世紀70年代,這裡逐步變成了長沙近郊的蔬菜基地和人口雜居區,大量人工種植韭菜和大蔥,以及挖塘養魚導致自然植被損失殆盡,水系破碎不堪。同時,含浦、坪塘和洋湖片區每天產生的約3萬噸生活汙水直排湘江,嚴重影響了長沙市民的生活飲用水安全,也嚴重威脅著湘江的生態安全。
洋湖溼地風景如畫。
2011年,洋湖溼地開發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洋湖的建設者們並沒有急於一頭扎進去「治水」,而是先嘗試去理解這片水域,用未來視角決定當下行動。
經過前期翔實的調研和周密的科學論證,洋湖溼地確定了生態治汙和水生態修復的工程思路。「生態治汙和水生態修復,聽上去容易,做起來卻非常不易。」長沙先導洋湖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洋湖溼地開發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鍾家蓉說,生態治汙就是通過建設和設置濾石灘、生態攔截、溝顆粒分離器、生態圍隔仿生水草、立體生態浮床、水生植物和噴泉曝氣機等設施設備,達到對再生水廠中水的深度強化處理和城市雨汙水收集處理的目的。
藉助自然恢復與人工促進恢復相結合的手段,洋湖溼地逐步「退塘還溼」「退城還林」,改造河流和湖泊溼地近110公頃,溝通近50個小型溝渠和水塘,修復41公頃水體生態修復區,改造緩坡岸帶近14公裡,完成近自然原型水岸7公裡;人工恢復和營造植被類型62個;恢復棲息林65公頃,生態系統不斷健全。
數年之後的洋湖溼地,水系聯通、生物多樣,匯集動植物1800餘種,綠化覆蓋綠超過90%,負氧離子含量超出中心城區6倍多,每年可固定吸收二氧化碳量約6500噸,可調蓄洪水120萬立方,成為長沙真正的的綠肺、綠腎和綠芯。
鍾家蓉表示,通過構建「MSBR生物處理+人工溼地+自然溼地」的水環境治理和循環利用系統,將周邊片區的生活汙水進行處理,使排入湘江的水達地表水三類水質,既避免汙水流入湘江,又保證了溼地的生態補水。
目前,洋湖再生水廠規劃日處理汙水12萬噸,不僅滿足周邊50平方公裡,30萬人口的生活汙水處理需求,也滿足了溼地日常的生態補水和洋湖片區園林灌溉等中水使用需求,實現了對湘江的「汙水零排放」和「淨水零索取」。
2013年底,洋湖溼地國家公園獲評國家4A級旅遊景區,後又被列入國家溼地公園試點單位,還成功邁入「國字號」。
創意文化總部經濟區漸形成
按照規劃,作為長沙建設兩型社會的核心示範區之一,洋湖生態新城片區總規劃面積1000公頃,片區定位是集酒店、辦公、商業於一體的總部經濟基地和與之配套服務的生態溼地公園、綠色宜居社區。
洋湖溼地吸引眾多民眾前來拍照。
據了解,片區規劃總人口約16萬,同時還將吸引大量旅遊、觀光、購物、休閒的流動人口,最終建成以文化、休閒、旅遊綜合商圈為驅動器,以都市居住為依託的複合型新城區。
在建設過程中,洋湖溼地大量就地保留原生樹木、荷塘、堤渠,最大限度保留原有自然風貌,充分考慮到建築與自然、文化的相協調。園區內廣泛採用「被動式節能建築」、生態停車場、生態邊坡等生態技術,大規模使用可再生材料,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6500噸,節約用電2.1萬千瓦時。
為了將這個片區建設成為長沙最值得期待的片區之一,洋湖溼地的發展不僅充分考慮產業的集聚,還竭力加強城市建設和基礎設施的配套,引入長沙市最好的教育資源,在此基礎上進行更綜合醫院、消防站、垃圾站、廁所等與城市發展密切相關的基礎社會配套。
截至目前,通過引領綠色智慧產業的導入和發展,提供兩型配套服務,洋湖生態新城已引入省建築設計院、宜家家居、卓伯根、龍湖等文化創意總部和商業巨頭,並依託洋湖溼地景區,持續提升片區人氣。
「洋湖打造了山水林田湖草這一生命共同體,不僅形成具有標誌性、文化性的城市水域景觀,還開發了人文、休閒、旅遊等資源,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城市人居的良性互動。」鍾家蓉說,一個宜居、宜業、宜遊的創意文化總部經濟區正在形成。
【編輯: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