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平均氣溫零下40攝氏度,冬天會持續9個月。帝企鵝在冰海中生存,只有躲過海豹的襲擊、飢餓的困擾,才能年復一年,娶妻育子。」在某門戶網站汽車頻道博客群裡,有評論員用電影《帝企鵝日記》中帝企鵝的艱難越冬,來形容時下汽車經銷商的處境。
各大銀行緊縮銀根,經銷商資金鍊告急;油價持續上漲,消費者持幣待購;廠家拼命壓庫,4S店「指導價」形同虛設……2008年,正值酷暑,車市卻愈發寒氣逼人。
聯合抵制
「從這個月起,我們已經不再向廠家下訂單。」7月23日,作為陝西省榆林市的唯一一家一汽-大眾經銷商,恆豐汽貿4S店負責人王佳(化名)告訴記者,由於近期市場低迷加上庫存壓力,全國各地的一汽-大眾經銷商都拒絕從廠家「進貨」,經銷商希望以「聯動」的強硬姿態,來抵制主機廠進一步的壓庫行動。
「我們也是迫於無奈,再進貨也是加大庫存,更何況我們根本沒有多餘的流動資金。」記者在諮詢了河南、江蘇、浙江和上海的多家一汽-大眾經銷商後,發現早在一月前就已經有經銷商和主機廠「對著幹」。同樣是迫於庫存壓力,這些經銷商都以「停止下訂單」方式,來力保4S店資金鍊完整。
在車市整體下滑的大背景下,經銷商與主機廠為了自保,二者傳統的合作關係也開始轉變為對抗,某些品牌的廠、商關係甚至是劍拔弩張。
雷克薩斯的經銷商已經將「訴狀」告到了商務部,理由同樣是廠家涉嫌向經銷商過度壓庫,而商務部不得不暫停了豐田中國的部分進口車許可證頒發,以示「警告」。儘管雷克薩斯(中國)高管在第一時間出來澄清「雷克薩斯絕不會向經銷商壓庫」,但是在鬧得沸沸揚揚的「雷克薩斯進口許可證遭主管部門暫停」一事背後,卻難掩經銷商對廠家的不滿。
7月22日,在位於北京南四環的博瑞雷克薩斯經銷店,記者看到有超過150輛蓋著帆布的庫存新車,將店周圍的空曠場地密集覆蓋。「今年豪華車市一月一個行情,按照我們去年的訂單計劃,確實是過於樂觀了。」博瑞雷克薩斯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對比之下,在諸如浙江和廣東等南方市場,經銷商的庫存壓力更大。
在2007年的銷售旺季,一個月博瑞雷克薩斯一家店就能向顧客交付200輛進口雷克薩斯。不過,上個月這一數字已經驟降至60多輛。「按照均價60萬元每輛的進口成本來算,僅庫存車一項就佔用流動資金近億元。」據經銷商透露,北京新加盟雷克薩斯網絡的某家經銷商已經扛不住了,早就以低於同行平均售價開始了「促銷」。
暫時妥協
全國300多家飽受庫存壓力的一汽-大眾經銷商,近日接到了來自長春的最新商務政策。
「為了支持經銷商清理庫存,廠家把邁騰和速騰等主力車型的開票價格都做了調整,其中邁騰和速騰進貨價格分別降低了9000元和5000元。」據北京的一家一汽-大眾經銷商披露,新政策規定,7、8、9三個月取消對經銷商的考核,經銷商可以不從廠家進貨,同時針對各種產品制定全國最低限價。
在車市整體下滑、原材料價格飆升和汽油價格上漲等多重利空因素作用下,汽車生產企業不得不加快成品車向經銷商倉庫轉移的速度。如此一來,經銷商只能動用大筆的流動資金來購買廠家的新車。隨著庫存壓力逐漸增大,經銷商「傾銷」的動機就會越強烈。
同樣為了儘快消化庫存,廣州豐田的經銷商開始向廠家索要市場終端的「定價主導權」。 從7月14日開始,廣州豐田在成都的三家經銷商——廣汽TOYOTA三和新元素店、錦泰東三環店和明嘉武侯店,決定聯合打破正在熱銷的凱美瑞的「廠商指導價」,自行制定終端銷售價格。在傳統意義上新產品的定價權一直屬於廠家,成都經銷商此舉亦被媒體稱為「揭竿起義」。
「經銷商此舉,並沒有得到廠家提前授意,而是他們的自發行為。」廣州豐田銷售副總馮興亞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承認,部分經銷商之所以要求主導終端售價,可能跟他們庫存過多,急於清貨有關。
7月23日,在成都暴發經銷商「聯合抵制廠商指導價」事件一周後,廣州豐田正式對外發布消息稱,為了配合國家《反壟斷法》在8月1日正式「落地」, 廣州豐田將率先放開對經銷商的價格限制,並支持經銷商面向用戶的優惠酬賓行動。至此,頗受輿論關注的經銷商與廠家爭奪定價話語權事件,最終以廠家的高調「妥協」而戲劇化落幕。
「新產品暢銷初期,廠家與經銷商當然是皆大歡喜;但是到了市場低迷的時候,二者的關係就變得微妙起來。」東風雪鐵龍北方金泰4S店董事長李文告訴記者,迫於廠家銷售任務和銀行還貸雙重壓力,所有的汽車經銷商都希望以最快速度回籠資金。
正因為上述原因,同一銷售區域內經銷商之間的相互「殺價」,也就在所難免。
博弈猶存
在車市疲軟的宏觀環境下,廠家對經銷商的「暫時妥協」,尚不能解決所有積壓的矛盾。
「即便我們擁有市場終端的定價權,但是廠家批發給我們的價格仍然按照『廠家指導價』,所以經銷商暗降幅度越大,虧損的也就越多。」北京的一家廣州豐田經銷商說,如果廠家一味地向經銷商壓庫,後者拿到終端的定價權,對於提升自身盈利水平而言毫無意義。
「比如說,一款定價20萬元配置的凱美瑞,從廠家進貨給經銷商5個點折扣(即在廠家指導價基礎上打九五折),如果按照廠家指導價賣出去了,經銷商獲得毛利是1萬元(加價銷售獲利更高);時下行情並不好,經銷商就必須低於『指導價』銷售,有時甚至是虧錢但迫於庫存壓力也要賣。」這位經銷商給記者算了筆帳。
而廣州豐田銷售副總馮興亞也表示:「現在有經銷商便宜兩萬賣凱美瑞,但事實上,便宜一萬多就要虧本了。」記者從北京和廣州市場調查了解到,目前2008款凱美瑞車型,實際售價已經低於「指導價」1.5萬至2萬元。而在半年前,消費者往往還需要加價數千元,才能在廣州豐田4S店提到現車。
在眾多經銷商眼裡,國內車市的「嚴冬」已然逼近。只是,在汽車銷售整體下滑的大背景下,是更多地犧牲經銷商利益而確保廠家實現短期盈利目標,還是廠商共同承擔顯而易見的市場風險?只要有廠家和經銷商,二者之間的博弈就在所難免。
「鑑於目前中國普遍存在廠(主機廠)強商(經銷商)弱現狀,最後受傷的幾乎都是經銷商。」知名車評人鍾師認為,壓庫是廠家向經銷商轉移經營風險的一種表現。迄今車廠遠比經銷商強勢,銷售部門長期處於發號施令狀態,本部員工很少是基層經銷商出身,很難體恤經銷商的苦衷和換位思考。
如是發展下去,廠商關係破裂應該是可以預期的事情。(楊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