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井天主堂
當夜幕降臨,在北京東城王府井大街上,一所聖潔寧靜的建築發出暖色的光亮,它便是耶穌會士在北京城區繼宣武門天主堂之後興建的第二所教堂--王府井天主堂,俗稱東堂,又名聖若瑟堂、八面槽教堂。
今天老豬信步於此,給大家講講這座異域建築的前世今生,談談發生在這裡的歷史故事和已經逝去的歷史煙雲。
作者/拍攝:@老豬的碎碎念
坐標:北京,東城區王府井。
這裡是北京系列之王府井天主堂。
王府井天主堂是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之一。由義大利籍利類思和葡萄牙籍安文思兩位傳教士創建。明末,這兩人在四川傳教。清初被清兵虜至北京後在肅王府當差。
1655年,順治皇帝賜給利類思和安思文一所宅院和一塊空地(即今址),他們藉機請求將八面槽的住宅改建為教堂,並得到了順治的允許,建成了北京第二座天主教堂。最初的東堂系民居改建,建築整體呈現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僅在建築細節上施以有關天主教教義的裝飾。康熙初年,利類思和安文思重建了東堂,將原本的中式建築改建為西式風格的建築。不久,楊光先發起對教會的逼迫,得到權臣鰲拜的支持,在京的宣教士都被捕下獄,教堂也受到較大破壞。康熙親政後,剪除了鰲拜黨羽,教會得以重新活動,王府井教堂也歸還教會。
東堂曾在1720年毀於地震,但次年就得到修復。當時義大利宣教士,著名宮廷畫師郎世寧來華,教堂內很多聖像都出自他的手筆,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1807年,東堂由於傳教士的疏忽,被一場大火吞噬,許多珍貴藝術品也隨之付之一炬。雪上加霜的事,嘉慶皇帝嚴厲施行禁教政策,導致教堂無法進行修復,敬拜活動也因此暫停。從此教堂一直荒廢,直到鹹豐年間(1850年-1861)年代仍是一片廢墟,據史料記載「大堂雖未焚坍,亦令拆毀,飭修士等盡移南堂居住」。1880年,北京教區主教田類思向歐洲募款重建王府井天主堂,1884年新東堂建成。新建的東堂為磚木結構羅馬式建築,作為內部空間支撐結構的木柱均為取自黑龍江的赤松,牆體則以城磚砌成。建築平面取十字形,正面建有三座鐘樓,均做穹頂結構,鐘樓頂端均裝飾有十字架。
然而好景不長,十六後,中國北方爆發義和團運動,東堂再次被焚毀,一些在教堂裡避難的弟兄姐妹也因此殉道。1904年法國和愛爾蘭教會用「庚款」重建了東堂,此為王府井教堂現存的建築。
重建後的東堂完全恢復了拳亂之前的形制與規模,據史料記載東堂:「大堂計長二十二丈二尺,寬六丈餘。高亦如之。堂內明柱計十六楹,每楹俱高五丈有餘,徑一尺六寸,皆系黑龍江運來之赤松,精堅勝任。堂內望板,皆作穹窿之形,彩繪盡致。堂中之正祭臺,俱用義大利亞國拿波裡府之五色珉古鐫成。臺前之短柱,皆以琺瑯燒成,璀燦可觀。……堂前鐘樓三座。正中一座,至地高九丈有餘。其正面圓牖框,與它牖各框,及其層簷,與簷下之方柱,皆大理石雕成。堂之全身,皆以上用之城磚砌成。每磚重可五、六十斤。堂前階除,長闊相等,俱十丈有餘。又起洋式大門一座,達於通衢。」
舊時,北京天主教共有東、西、南、北四堂,東堂一名來源於此。東堂院內,中間為天主堂,坐東朝西,共約30間,堂頂立十字架3座,中間大,兩旁小。堂內有18根圓形磚柱支撐,兩側掛著耶穌受難等多幅油畫。堂南、西有教室,東有一院,內有花池、平房、樓房,為神父住處。
王府井天主堂現存的教堂建築是一座三層羅馬式建築,在建築細部的處理上,融入了許多中國傳統建築的元素,整座建築成功地融合了中西建築的風格。成為了現在王府井大街的一景。
雖然身處鬧市,
卻絲毫沒減少它聖潔的氣質。
節日期間有時不經意從堂前走過,
渾厚的電風琴聲和唱詩班陽光般的歌聲會從裡面傳出來,
蕩漾在冬日的空氣中。
作者/拍攝:@老豬的碎碎念
謝謝觀賞, 喜歡請關注。
下一季將有更好的內容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