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一/文
LetPub最新發布《2017年中國高校發表SCI論文數量排名》、《2017年中國高校發表SCI論文增長率排名》、《2017年中國高校發表ESI高被引論文數量排名》三項統計報告。LetPub 什麼意思?說是ACCDON 公司(美國)旗下為非英語國家科研學者提供最優質SCI論文編輯和各類相關服務的專業品牌。說白了就是圍繞SCI論文對英語之外的語言編輯和服務的中間機構。
這個結果有什麼意義呢?從網上的信息看,很多名牌的高校是喜形於色的,因為很多人認為這個指標的高低代表著自己學校的研究水平,而那些知名的985高校、雙一流高校個個都是王者。從結果來看,2017年中國高校發表SCI論文數量排名,中國科學院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位居前列;2017年中國高校發表ESI高被引情況,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大學等遙遙領先。在前一百名中,基本上都是綜合大學的身影,也有幾所註明的醫科大學,但沒有發現中醫藥藥大學或者研究機構入圍。
沒有發現中醫藥大學或者研究機構入圍,並不意味著中醫大學和研究機構對SCI指標青睞程度的降低,目前對於全國所有的高校來講,科研水平已經成為硬性的評價指標,而為何選擇這麼一個指標呢?因為比較教學工作等來講,這是可以看的見、摸得著的成果,學校有聲譽、老師有成果,便於晉升便於升值加薪。因此,全國高校的指揮棒在很大程度上是科研的指揮棒,這根指揮棒直接指揮了所有的有心晉升職稱的老師以及參與課題研究的需要畢業要學位的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要想畢業先拿論文,這是最直接的評判。
由此,中國高校為了論文是卯足了極大的勁頭,在世界上的所有國家中,也只有中國的科學家最勤奮,辛苦科研,然後為老外送去不菲的版面費,這對全國科研工作者來講,是多大的一筆開支。前段時間網上曝光了國外一些牛氣雜誌撤稿的消息,中國的醫學工作者竟然佔了大多數,而實際上這不過是冰山一角而已,在已經發表或者即將發表,或者繼續奔走在論文發表道路上的學生、老師、教授、學者成千上萬,絡繹不絕。
這在中國是常態,見過幾個考上其他大學的研究生,進入研究生一年級的時候導師已經布置了課題研究和論文寫作,我當時是驚詫不已,這些學生在大學甚至連一次挑戰杯都沒有參加過,但是跟從導致幾天幾個月就能快速入門,寫起論文來,深感中國研究生教育水平就是實在的高。一些學生一年竟然有好幾篇核心的論文,這是不可思議的,只能感嘆過去發現的人才過晚。而網絡上也競相出現很多青年才俊,一年發表十餘篇SCI,而且影響因子都很高,這樣的新聞出來之後,就有人開始懷疑,按照發表的周期,寫稿、交稿、審稿、往返修改、最後確定發表也需要不短的時間,這些人確實神童麼?一些導師帶了一大群學生,眼睛只盯著SCI,一個團隊一年幾十篇可能嗎?可能不可能,考核指標就在那裡,研究生學位證、畢業證、博士帽碩士帽就在那裡,不寫不行,既然做了學問,這就是目前中國科學家唯一的方向。
這樣強大的需求市場,帶動了論文產業的飛速發展,每一個科研工作者、教師的手機都會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論文寫作推薦期刊的信息和電話,這裡邊我不知道他們需要什麼樣的成本,如此大海撈針能夠給自己帶來有效的客戶呢?答案是自然的,在各類考核指標提下中核心期刊、SCI、EI字眼不斷閃爍當中,很多人不能不、不得不、不敢不踏上寫作論文的道路,這樣的後果也是可怕的:
一是高產論文現象。我們知道做學問是要時間的,有時候從發現一個問題到解決一個問題,中間需要思考需要論證需要實驗研究,這個過程還需要認真的分析綜合,如此形成一篇文章也需要一到二年時間,但現在明顯的高產化了。不僅僅是專家學者高產,還有很多青年學生高產,曾見到一些本科生開始發論文,一些研究生到了評獎學金時候動輒拿出來一大堆論文,核心的都有,這明擺著是不正常的。論文高產就如同浮誇風一般,你吹我也吹,時間久了,大家見怪不怪,習以為常,誰寫的多不看質量,有用就行,這樣的風氣嚴重影響了研究生的論文水平,也形成了導師之間、學生之間的攀比之風。
二是造假現象明顯。這個問題是全球科研工作者的痼疾,近些時間國內外學者頻繁出事的有,核心的問題就是學術造假的問題。據科技部政策法規與監督司相關負責人表示,2017年調查處理了一批相關涉事作者,分別給予了撤銷職稱(31人)、取消學位學籍(11人)、取消晉升職務職稱資格(104人)、取消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項目申報和承擔資格(136人)、追回或撤銷獎勵獎金和榮譽稱號(65人)等處理。為什麼造假呢?因為榮譽、地位、金錢、身份等等,因為以論文為核心的評價體系和職稱晉升制度引起了很多人的欲望,為了滿足欲望很多人不擇手段,造假是最容易操作的辦法。
三是論文產業現象。如果沒有職稱的要求,恐怕沒有幾個人有這個興趣。那麼中國科學家一生需要發表多少篇論文?從碩士算起到,經歷初級職稱到中級高級再到指導學生發論文、課題結項,需要多少論文?現在很多人都知道,再牛氣的知識分子面對期刊雜誌社也不能不不低頭,不僅低頭還要繳納不菲的出版費。中國的知識分子出血流汗,然後向出版社繳納高額的版面費出版自己的作品,這絕對是很奇怪的不正常的現象。但是誰都知道,你不出版,有人出版;你不交錢,有人交錢。這個論文產業成了中國的特色,也形成了畸形的論文代寫、論文買賣市場。
實際上,在這個論文大軍中離不開中醫藥的影子,在當今科學評判標準下,中醫也毫無例外的為論文產業做著貢獻,不僅國內的期刊、一般的期刊、核心的期刊,還有國外的期刊也都成為中醫進軍的對象。
中醫對於SCI、EI的追求,在業內一直有不同的聲音。一是一些關於中醫藥的文獻收到SCI、EI關注自然是好,代表著中藥開始走向世界,讓更多人的人關注和研究。另一方面的意見是,目前除了藥物領域研究有可能突破之外,中醫藥的核心成分、複方研究想突破可能性是很小的。由此也就引起中醫藥界的思考,我們現在拼了命的追求SCI、EI到底值得嗎?
對於論文的寫作,我們必須進行一些思考。
一是中醫需要科研,但是科研的方式與臨床的開展如何相提並論、並駕齊驅。實際上,這裡邊並不對應,科研專家與中醫臨床專家在目前的科研和職稱評價體系中並不對應。中醫科研對臨床的意義和作用,如何更好發揮,凝結科研成果的論文如何的指導臨床,這方面還需要建立有效的轉化機制。
二是中醫有沒有必要以SCI、EI馬首是瞻?目前很多中醫專家突破了,但是從實際效果來講,也就是發表了一篇論文,對於臨床的意義並不大。有人講中醫追求SCI、EI,如果不是職稱的要求,實際上沒有任何的意義,說白了也不過是皇帝新裝一般,只是沒有人願意承認罷了。
中醫的科學研究至今,已經有了很大的成績,但是成績主要集中於藥物學研究的領域多一些,對於傳統中醫的研究成果目前並不很多,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認為中醫要做好首先必須做好自己,畢竟中醫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我們擁有宗主國的智慧財產權,儘管面臨著日本以及東南亞的競爭,但總體上不能改變。這就提示,我們做作的一切必須是國內最好的,這樣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才能在世界上做到最好。不然我們只是盲目的跟風,追求科研的成果和虛榮,崇拜SCI而不去提升中醫自身在國內的核心競爭力,實際上對中醫的發展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