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第一個工作日,「某廠23歲員工加班後猝死」的消息刷屏社交媒體,這張網傳截圖讓事件持續發酵。
這個已認證的官方帳號,發布了這則令人激憤的言論後隨即秒刪。之後官方的回應非常魔幻,開始是出來闢謠不承認是其官方發布,後來網友們提供不同客戶端的截圖,知乎也站出來回應,真相才不言自明。
拼多多秒刪的回覆中:「底層人民用命換錢」「拼命時代」這些字眼刺痛人心。
年僅23歲的生命隕落,這樣的悲劇「不是資本的問題,而是社會的問題」?是關乎我們個人選擇的問題?
生命價值幾何?
論及生命的價值,有一個著名的倫理困境「電車難題(Trolley Problem)」,其內容大致是: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並且片刻後就要碾壓到他們。幸運的是,你可以拉一個拉杆,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然而問題在於,那個瘋子在另一個電車軌道上也綁了一個人。
這種情況下你會選擇拉杆嗎?五個人的生命和一個人的生命,孰輕孰重?
從功利主義者的觀點來看,生命的價值不可比較,但生命的數量卻可以。
用少數的犧牲換來多數人的生存,似乎是個理性選擇,我們的社會秩序也是基於這樣的理論而建立,以此來獲得多數人的福利最大化。
為什麼「拼多多事件」要扯出這個倫理實驗?
因為拼多多的那條回復裡說到在這個「拼命的時代」,「底層人用命換錢」。
我們不知道拼多多為這條人命付出了多少的金錢,在離世員工父親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截圖裡,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捲入輿論的漩渦。
生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有生存的權利,用個人的犧牲換取多數人的利益,這不是道德的選擇。
據說這名不幸離世的員工就職於社區團購「多多買菜」,這個業務是拼多多新晉的上升業務,工作強度之大自不必說。
很慚愧,我也是線上買菜資深用戶。帝都的全職工作,加上通勤時間,多數人早出晚歸,並沒有很多時間去菜場買菜,尤其是夏天熱、冬天冷,出門一次就很難,買菜軟體一鍵下單確實帶來了很大的便利。
在這個加速時代,我們不斷地要求價錢更低、速度更快,資本的手伸向四面八方,端走了菜市場,剷平了線下店。如果我們是失業的菜販、關門的店主、猝死的員工,我們還能講得出「這不是資本的問題」嗎?
當然不僅僅是資本的問題。不斷加速的城市生活狀態將我們捲入急速飛馳的快車道,面對摺扣、低價、紅包、速度和便利,我們的底線一低再低,「請幫我砍一刀」「刷抖音能賺錢」……
我們享受到的折扣、便利和速度,不是數字和時間而是困在系統裡的騎手、是企業的KPI、是瘋狂的996。
這是關乎我們個人選擇的問題嗎?
社會學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曾提出一個「合理性」(rationality)概念。他將合理性分為兩種,即價值(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
價值理性(value rationality)相信的是一定行為的無條件的價值,強調的是動機的純正和選擇正確的手段去實現自己意欲達到的目的,而不管其結果如何。
而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是指行動只由追求功利的動機所驅使,行動藉助理性達到自己需要的預期目的,行動者純粹從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慮,而漠視人的情感和精神價值。
工具理性強調結果和效益的最大化;而價值理性則強調精神道德領域的東西和對人的終極關懷。
「合理性」是社會學的一種二分法沒有誰好誰壞,也不是絕對對立,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在生活中平衡兩種合理性。
如果我們能將工具理性作為行動力,把價值理性內化為精神上的終極目標,固守正義,不逾越適度的界限,我們的每個清晨將比其前夕更美好,每個明天會比其昨日更富饒。畢竟,人的價值在於服務與德行,而非炫耀財產與富有。
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中指出,新教倫理強調勤儉和刻苦等職業道德,通過世俗工作的成功來榮耀上帝,以獲得上帝的救贖。這一點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也使得工具理性獲得了充足的發展。
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宗教的動力開始喪失,物質和金錢成為了人們追求的直接目的,於是工具理性走向了極端化,手段成為了目的,成了套在人們身上的鐵的牢籠。
在無止境地追求速度、便利和個人利益最大化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成了套著「鐵籠」的工具理性人了呢?變得冷漠而自私?
當資本追求利潤時,我們還能有自己的選擇嗎?
昨天是京城20年來最低溫度,面對嚴寒,你做了什麼選擇?
一個朋友說:「這天太冷了,在屋裡也冷,感覺都不好意思叫外賣了,覺得外賣小哥很辛苦。」
朋友圈的一個姐姐說:「在潑水成冰的天氣打賞了快遞小哥,雖然外賣晚到了十幾分鐘。」
而我遇到的溫暖是:園區便利店的老闆選擇住在店鋪裡把她的羽絨服借給我穿回家。
雖然我們被時代的洪流卷縛,無法以一己之力對抗,但我們依然有很大的自主空間去選擇做一些有益的事,不是麼?
拼多多事件背後的選擇題,是時代的,也是個人的。怎樣做出選擇、怎樣去回應時代的變化,關乎每個身處社會變化中的個體和群體。
「純潔和良好的行為,可嘉與適當的操守,可以促進世界的改善。」
圖片來源於網絡
撰文:觀復臥貓兒
監製:觀復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