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讓聽的人和講的人同頻共振
「感謝組織,讓我再次重溫誓詞,時刻牢記自己是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日前,85歲高齡的華中科技大學退休教授樊孝述,收到了學校黨委發來的「政治生日」簡訊,這是他在入黨60周年紀念日收到的最珍貴禮物。
在華中科技大學,無論是院士專家還是普通學生,黨員都有「兩個生日」,在「政治生日」當天都會收到簡訊提醒重溫入黨誓詞。大家紛紛表示:每年的簡訊都捨不得刪,時刻提醒自己既要「上好黨課」又要「上好黨自習」。
「三進三助」讓黨課活起來
「黨建工作最忌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與學生成長不合拍。」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邵新宇說,「對症下藥,實施新時代黨旗領航工程,開展早日站在黨旗下、黨旗在我心中、我為黨旗添光彩等系列活動,讓黨課貫通學生培養的每個環節。」
每年9月開學季,新生們紛紛慕名來上「華中大開學第一課」。這門課的內容是看望胡吉偉學長,地點是華中科技大學青年園,學習方式是瞻仰胡吉偉塑像,學習目標是「點燃一盞燈,照亮一群人」。
2019屆畢業生梁棟很早就立志遠赴西藏紮根基層。她說:「在學校接受紅色教育,讓我切身體會到青年人身上的使命與擔當,畢業後我毫不猶豫選擇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和祖國發展同頻共振。」
又到6月畢業季,畢業生們即將背起行囊奔赴全國各地。華中科技大學舉辦「畢業生黨員最後一課」活動,把思想教育做到學生離校最後一刻,幫助他們更好實現角色轉變。
「感謝最後一課,讓我帶著紅色記憶和理想信念繼續前行。」先鋒黨員人文學院丁安琪匯報了自己應徵入伍,在南海參軍的經歷和退伍返校後勤奮刻苦、力爭上遊考取清華大學的故事。
第一臨床學院把「最後一課」搬到了大悟縣新城鎮金嶺村,課程內容為「扶貧義診助攻堅」,由2019屆畢業生組成志願服務隊,讓鄉親們在家裡享受了一把免費看病。
「通過這場生動的國情課,我們真切感受到了國家鄉村振興建設的成果,也堅定了我們紮根中國大地、為健康中國戰略貢獻力量的決心。」第一臨床學院黨員田禾說。
將黨建育人「最先一公裡」和「最後一公裡」連接起來的是「三進三助」。學校領導、院士、專家學者、研究生導師、教師班主任等走進班級、走近宿舍、走進支部,助學習、助生活、助成長,為的是讓學生隨時感受到關愛,接受到價值引領教育。
用身邊的事感染身邊人
「人要站得穩得有硬骨頭,國要立得住得有好鋼鐵!」6月5日,「講好華中大故事」分享會舉行,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龔超分享了朗誦作品《您是一塊千錘百鍊的「特殊鋼」》的創作思路。
幾年前,「鋼鐵院士」崔崑的故事產生了廣泛社會反響,學生們深深為他勤奮報國的精神所感動。龔超說:「身邊人的故事是最好的活教材,能更好把知識分子黨員身上的那股鋼勁兒傳授給學生。」
2016級本科生肖健是「勤奮勵志助學金」的獲得者,聽完朗誦後他禁不住淚流滿面。他說:「2013年崔院士夫婦設立了助學金,目前已捐資600萬元幫助我們完成學業,我立志學習院士追求卓越的專業精神,也用鋼鐵意志書寫壯美人生。」
「過去學校教育主要靠灌輸,思政教育與學生成長需求之間有道坎。講故事可以讓聽的人和講的人同頻共振,以跌宕起伏的情節傳遞核心價值觀。」華中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馬小潔介紹了開展「講好華中大故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組織活動最怕「形式大於內容」,但「講好華中大故事」一經推出,便在各個黨支部引發了強烈反響。2018年,活動共收到文本作品45件,視頻作品39件,設計作品7件。從黨旗領航到學在華中大,從教書育人到治病救人……華中大人在新時代拼搏奮鬥的故事不斷被挖掘出來。
「所有黨建活動歸根結底都是為了育時代新人。講好華中大故事,通過打造有品德、有品質、有品位的大學文化,讓今天聽故事的人,成為明天故事的主角。」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元元表示。(夏靜 魏海勇 王瀟瀟)
(責編:李依環、嶽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