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7 22: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10月15日至16日,2020開明文化論壇在山西大同舉辦。論壇主題是「回望:北魏文化與民族融合;展望:文化與城市轉型發展」。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進中央常務副主席劉新成出席會議並講話。
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主持開幕式並在閉幕式上講話。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支樹平、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孫慶聚出席開幕式。
論壇開幕
在15日舉行的開幕式上,劉新成圍繞民進與文化界的淵源,以及本次論壇的主題作了講話,張吉福、王鶴雲分別在開幕會致辭。
△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進中央常務副主席劉新成
劉新成:
開明文化論壇,是民進中央為國家文化事業建言獻策、凝聚共識搭建的一個開放性平臺,也是民進發揮界別特色,加強與文化單位和專家聯繫,服務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具體舉措。
本屆論壇為何在大同舉辦?
2020開明文化論壇在大同舉辦,是因為這裡曾是北魏國都,是新中國成立後國務院首批確定的歷史文化名城。以雲岡石窟為代表的世界文化遺產,見證了中國古代各民族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進程。同時,也因為大同正處於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5月在山西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城市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
如何理解本屆論壇的主題?
劉新成強調,通過交流研討,系統梳理地域和城市文化資源、文化脈絡,重新認識北魏歷史文化在中華文化發展中的歷史地位和現實意義,重新規劃地域和城市文化發展的目標,深入剖析文化建設與經濟社會轉型發展中的問題和矛盾,努力把握文化建設的規律性、時代性和創造性,為增強歷史文化遺產的凝聚力、提升城市文化的生產力、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提供思路和對策。
主旨演講
開幕會後,四位嘉賓進行了主旨演講。
嘉賓們把開闊的歷史文化講演得深入淺出、引人入勝、妙語頻出,讓我們一起聆聽——
單霽翔: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
文物只有被人們看到,才會被修得最有尊嚴。而有尊嚴的文化遺產才能成為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讓文物活起來,是今天文化和城市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
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韓子勇:大同隨想
大同是一本厚重的書,一頁書寫農耕文明,翻過來寫遊牧文明。看懂了大同,就看懂了中國歷史。
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榮譽理事、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金龍:北魏文化與中華文明
北魏王朝的民族融合促進了以漢民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以拓跋鮮卑為主體的大量非漢民族在血緣上融入漢族,成為漢族的有機構成。北魏後,漢民族(政權)在體制上形成了一次大的新陳代謝,為其後來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基礎。
山西大同大學雲岡文化生態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杭侃:雲岡模式與民族融合
雲岡石窟是新疆以東最早出現的大型石窟群,又是當時統治北中國的北魏皇室集中全國技藝和人力、物力所興造……它所創造和不斷發展的新模式(指雲岡模式),很自然成為魏國領域內興造石窟所參考的典型。
分論壇
本次論壇為期一天半,舉辦了三場分論壇——
第一場分論壇:
北魏文化與民族融合
地點:大同大學
專家學者分別從雲岡學創建、文明融合、圖像證史、文化遺產、君主繼承、絲路文化交流、河隴地域文化、都城建設等角度發表了觀點。大家一致認為,深入考察北魏歷史遺蹟,挖掘北魏歷史文化內涵,對於保護中華民族文化遺產,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定文化自信,向世界講好中國歷史故事,具有積極的作用。
第二場分論壇:
文化與城市轉型發展:理論、規劃與案例
地點:大同雕塑博物館
在這場分論壇上,經濟領域的專家認為,大同應在推動經濟轉型基礎上,加大文化驅動力,通過建設智慧城市、營造文旅符號實現「蝶變」或者質的提升;文化界學者點評了當下城市公共文化空間構建中的正反面典型,強調文化是城市未來的動力,呼籲推動大眾創作講好大同故事;來自政府部門的管理者則分享了其他城市文化建設的具體案例和工作經驗,並就打造優秀文化產品、加強大同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提出了政策建議。
第三場分論壇:
盛唐先聲:北魏歷史題材影視創作研討會
地點:大同博物館
參加這場分論壇的既有資深影視從業人員、著名文化學者和文藝評論家,又有大同本地文化部門的管理者和基層的文化工作者。大家圍繞北魏歷史文化和北魏影視題材創作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討和交流。
本次論壇通過人民政協網等平臺進行了同步網絡直播。
期待下次再見
來源:民進網
記者:呂巍
原標題:《這個地方曾見證中國歷史,如今又開了一場論壇》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