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曾有金湘潭,小南京的美稱。
古代,它的地理位置,比長沙更為優越。
廣州來的商品,經湘潭而發往內地,內地的特產,經湘潭而運到廣州。
但可能很多朋友不曉得,歷史上,曾經有兩個湘潭。
而如今湘潭一個鎮,就是兩個湘潭的交界點。
我認為,這裡可以說是湘潭最有歷史感的地方。
(茶恩寺)
它就是茶恩寺鎮。
如今說湘潭歷史,都講它是延續了秦朝所置的湘南縣。
包括湘鄉,最初是從湘南縣劃出來的一個鄉國,分封給長沙王的兒子。
實際上,最早的湘潭縣,在衡山的東面。
唐初《括地誌輯校》記載:
衡山一名岣嶁山,在衡州湘潭縣西四十一裡。
它的地域,只與如今的湘潭縣有一小片地方重合。
湘潭建縣,在南朝齊(479-502)。梁朝代齊,仍然延續原建制。
我在中國歷史地圖集裡,截取梁朝湖南一帶給大家看看就明白了。
可知,此時的湘潭縣治,在衡山的正東邊,如今衡東縣的石灣。
(上為如今的湘潭)
《文化湘潭》一書中,對古湘潭的四至有較詳細的描述:
至梁立湘潭縣,其縣地以陰山地(陰山縣治在今攸縣城關東面)為主體。湘潭的縣域,包括今天湘潭縣的馬家堰、茶恩寺,以及原屬湘潭縣今劃入株洲縣的王十萬、淦田以南,包括朱亭,軍山,鳳凰山一帶,橫跨湘江的一大片。再加上衡東縣東部,攸縣西部,安仁縣北部,南達永樂江的一片土地。
200多年後的唐玄宗天寶八載(749),湘潭的地域又有變更,這次變得挺大,等於是直接北移了。
縣城從石灣,遷到了洛口,也就是如今的易俗河一帶。
從宋朝地圖我們可以看到,湘潭縣治在湘江以南,涓水的河口以東。
(宋朝湘潭)
此地為縣城,雖然有近水之利,亦有近水之害,經常有水患,縣裡甚至出現了一口200米長大塘,且南岸當北風,無陸地阻擋,並非良港,因此,北宋後期,縣治移於北岸宋家橋一帶。
從此,奠定湘潭的基本格局,從明朝地圖,我們可以看到,縣城那個圈圈,已有湘江已北。
(明朝湘潭)
這就是湘潭歷史的大概變遷。
兩個湘潭,名字是繼承的,但地域,則基本沒有承繼關係。
直到唐朝之後,湘潭縣才跟秦漢的湘南縣,更為重合。
真要細究的話,李白開元十三年(725)的《長幹行》,「湘潭幾日到,妾夢越風波」,與杜甫大曆四年(769)「亂離難自救,終是老湘潭」,兩個湘潭,並非同一個地方。
可以說,兩個湘潭最大的共同點,就在,都有茶恩寺那一片。
只不過,如果我不是最近開始研究湘潭歷史,還真沒聽過茶恩寺這個地方。
估計,很多人都跟我一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