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相貌醜陋的人,公開宣揚他們的缺點;
對生理有缺陷的盲人、聾人,當面稱之為「瞎子」、「聾子」;
根據別人的身體特點起綽號,叫什麼「跛子」、「矮子」、「胖子」、「塌鼻子」、「大耳朵」、「瘦子」......
表面上看,這些似乎無傷大雅,但實際上,這種惡語的過失相當大。
《賢愚經》中有一則蜜勝比丘的公案,就說明了它的可怕果報:在佛陀時代,有個蜜勝比丘很快證得了阿羅漢果位。眾比丘問佛陀他前世的因緣。
原來,佛陀有次去化緣時,路上遇到一隻猴子。它供養佛陀蜂蜜,佛陀接受後它特別歡喜,然後就蹦蹦跳跳,不小心跳到一個大坑裡摔死了。猴子死後轉生為人,就是現在的蜜勝比丘。
比丘們又向:「他前世為什麼是猴子呢?
佛陀告訴大家:過去迦葉佛住世時,他曾是一個年輕比丘,有次看見一位阿羅漢跳躍著過河,就譏諷他的姿勢像猴子。以此惡語的罪業,他在五百世中轉生為猴子。」
可見,我們不僅不能嘲笑別人的生理缺陷,就算是取笑他人像猴子、犛牛、狗、豬等,也有相當大的過失。
十七世大寶法王講《佛子行》時也說過:
第一世噶瑪巴杜松虔巴,因過去在迦葉佛時,取笑一名長得像猴子的比丘,以此惡業,五百世投生為猴子。之後轉生為杜松虔巴時,長得也像猴子,並不好看。他還未出家前有一女友,因他長得太醜,就拋棄了他。他因此而生起出離心,並發願未來要長得好看一點,不然很難度化眾生。
惡語雖然只是語言上的業,但卻能直接影響我們的身體,並損害我們的方方面面。因此,大家在生活中,無論對於什麼人,最好用正知正念來攝持,千萬不要說惡語。
薩迦班智達講過:「凡能傷人的惡劣言語,縱然對怨敵也不要說。否則,就算你讓他一時啞口無言、無地自容,但你所罵他的那些話,就如同空谷的回聲一樣,終會成熟在自己身上。」
此外,凡是指責對方過失,或口出不遜的語言,也都屬於惡語。還有,儘管表面不是惡口罵人,但若通過溫和的方式,使對方心不愉快,這種語言也包括在惡語中。
藏地有一句俗話是:「歡喜之食無大小,粗惡之語無多少。」意思是,供養他人的食品不管是大是小,只要表達了你的心意,就是好的;粗惡的語言不管說多說少,只要傷了別人的心,就不合理。
所以,只要讓別人不高興的話,我們應該全部斷除。《大寶積經》雲:「不求他過失,亦不舉人罪,離粗語慳吝,是人當解脫。」若能不指責他人的過失,也不舉發別人的罪過,遠離惡語和慳吝,這種人就會得到解脫。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說話呢?說話掌握一定的技巧,也是利益他人的一種方便。
眾生的根基千差萬別,故而,往昔釋迦牟尼佛應機說法,廣開了八萬四千法門,每一法門均是「應病予藥」,治療相應眾生的心理疾病。
佛陀在世時,座下有十大弟子。其中,富樓那尊者是「說法第一」,對不同人說不同的話,是他的長項。
他見到醫生的時候,就會說:「醫生可以醫治身體的病痛,但心裡的貪嗔痴大病,你們有辦法醫治嗎?
醫生回答:「我沒有辦法,您有嗎?
他說:「有!佛陀的教誨如同甘露法水,可洗清眾生心垢。戒定慧三學如靈丹妙藥,可以醫好貪嗔痴的心病。」
見到官吏的時候,他會問:「你們可以懲治犯罪的人,但有辦法讓人不犯罪嗎?
官吏回答:「雖然有國法,但國法也不能使人不犯罪。」
他進一步引導:「除國法以外,你們和一切人民都應該奉行佛法,這樣,這個世界的人就不會犯罪。」
遇到田裡工作的農夫,他會說:「你們耕水田、種糧食,只能滋養色身,我教你們耕福田、養慧命的方法好嗎?」
農夫問:「耕福田、養慧命是用什麼方法?
他道:「信仰佛教,奉事三寶,對沙門要恭敬,對病人要看護,對慈善要熱心,對雙親要孝順,對鄉鄰要隱惡揚善,不要亂殺生靈,這都是耕種福田最好的方法。」
諸如此類,他總是在不同眾生面前,根據他們的情況,宣講讓人能接受的道理,眾人也樂於接受。
所以,發心若不是為了自己,見什麼人說什麼話,並不是一種取巧,而是一種遊刃有餘的智慧。掌握這種智慧,做起事定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