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來這部名著很久了,一直沒有時間看完。總是剛剛開了個頭,又被俗事纏身放下了書。直到前不久 ,才終於利用倆個晚上的時間,通讀了一遍全書。
顧名思義,你會不會和我一樣以為這本書用知更鳥命名,可能是和一隻知更鳥有關係?抑或可以展開想像,在叢林中碰到一隻知更鳥?總而言之,我第一印象就篤定這名字暗示了故事和知更鳥有關係。
但事實上真的有關係嗎?往下讀。
事實上,全書情節與知更鳥並沒有直接關係。知更鳥在這本書裡,是一種比喻。
用一種比喻的手法來命名一本書的名字,首先就說明這個作家不同於普通人。
這本書的名字如圖,其的作者是美國女作家哈珀·李,小說發表於1960年。全書講述的內容很嚴肅,文風很溫和,寫法很特別,以第一人稱的視角來進行闡述。
小說的內容在那個年代的美國,並不罕見。全書講述的是美國大蕭條時期一件被當地陪審團錯判的案件,涉及一個被冤枉的年輕人。
年輕人名叫湯姆·魯濱遜,是一個黑人。這個是重點。因為事實上,小說已經很明確的講到了這個案件是一個冤案, 這個律師完全有證據證明湯姆魯濱遜是被冤枉的。但是,陪審團不採納律師的建議,因為,這個年輕人是一個黑人。
而那個為湯姆魯濱遜全力辯護,手中有證據的律師就是阿提克斯芬奇, 也就是小說講述人的父親。後面的故事也是基於這一層關係,圍繞孩子的成長及周圍環境漸次展開。
全書給人印象深刻,也催人去思考的正是阿提克斯·芬奇的一言一行。他雖然為黑人青年辯護失敗,但是,並沒有消沉或改變,而是一如既往堅持道德端正,教育孩子與人為善,學會辨別真相。
所以,雖然書中講述了不少那個時代美國關於種族衝突以及由此引發的種種偏見歧視,但是,我們從中更多看到了身為律師的阿提克斯芬奇所奉行的善良原則與公平教育。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 ,小說剛剛出版就受到廣泛好評,獲當年度普立茲獎,被翻譯成幾十種語言流傳。可以看出,在普通民眾心裡,這本書所弘揚的關於公平正義,關於道德教育的許多道理是相通的,所以才能引起共鳴。
到現在為止,終於可以面對一隻知更鳥的問題了。
那麼,到底知更鳥代表什麼?
或者,誰可能是那一隻知更鳥呢?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知更鳥。知更鳥叫聲好聽,有人把知更鳥的啼鳴形容為囀鳴似笛。也有人研究認為知更鳥和一則關於聖誕節的傳說有關。
不管怎樣,知更鳥是一隻善良的鳥,但常常有人無故就要殺死它們。這就是小孩子眼裡發出的最原始的疑問:為什麼要傷害一隻無辜的知更鳥?僅僅因為偏見?
所以,書名定義為知更鳥,我認為代表了一種真相,一種善良和公平的真相。傷害一隻知更鳥,就是用偏見代替了這種事實真相。再聯繫書中講述的青年被冤枉的案件,越發讓人陷入沉思。
書中的被陪審團誣陷的黑人青年,是不是就像一隻知更鳥,並沒有迫害別人,卻還是被傷害。原因只是陪審團對黑人的偏見當成了黑人青年犯罪的真相。
生活中,我們也免不了碰到這樣的時候。甚至可能一葉障目,是非黑白分不清。
就像陪審團一樣,看到的證據可以證明湯姆魯濱遜無辜,因為對黑人的偏見,非要誣陷這個年輕人有罪。
就像律師阿提克斯芬奇一樣,看到黑人青年是無辜,因為別人都認可對黑人的偏見,所以無力證明其為無辜。
就像黑人青年湯姆魯濱遜一樣,明明自己是無辜的,因為黑人被偏見,所以被強加為有罪。
這樣寫下來,忽然覺得有些拗口?但事實就是這樣。
是非黑白並不是你表面上看到的那樣簡單。如果你並不了解真相,只是站在某一個角色的角度去觀察, 那麼 ,你的認知可能就不一樣,甚至大相逕庭。
你可能被偏見的認知,也可能偏見的評判別人。最後,每個人都可能成為那隻被帶了偏見而傷害的知更鳥。
所以,作為個體,我們必須承認自己不可能認識事物或事件的全貌。因為所處位置角度不同,看到的所謂真相就可能不是事實的真相。
這就可以回答標題提出的問題,你看到的就是真相嗎?不一定!
雖然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是肯定的,但全書貫穿的準則是肯定的,公平正義,這是永恆的主題,充滿了正能量,充滿了希望。
正因為如此,即便有些東西會讓人無法克服偏見,有些事情無論怎樣努力都做不到公平。但是,不能失望。
因為,人正是在不斷矯正個體偏見,強化正確認知的過程裡進步的。
塞繆爾·詹森曾說:「我們也許有偏見,但命運並沒有偏見,心存偏見的人總是弱者。」
讓我們以此共勉,從偏見的奴役下徹底解脫出來,善待每一隻可能被傷害的知更鳥。
~~~~~~
我是且思罷,願意聆聽您的教導,一起思索,一起成長。(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