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 美齡宮
一古 一今
橫跨500多年
看似毫無瓜葛
又暗藏玄機
……
明孝陵和美齡宮,一個是朱元璋的地下寢宮,世界文化遺產;一個是宋美齡的度假別墅,一年四季美如夢幻。
這一古一今,若說沒奇緣,似乎又有小玄妙。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王子林在研究紫禁城布局時,無意中發現一個有關明孝陵和美齡宮的秘密。他在微信朋友圈中寫道:今晚註定是一個驚喜,發現明孝陵和美齡宮的關係是:北鬥七星與北極星!
王子林的發現,源於衛星地圖。在地圖上,王子林用連連看的形式,把明孝陵的寶頂、享殿、五龍橋、欞星門、望柱、大金門、下馬坊7個主要建築拆出,用筆連接,形成北鬥七星的「勺柄」「勺身」和「勺頭」。而「勺頭」大金門和下馬坊的延長線上,穩穩地立著美齡宮。
這太震撼了!兩處看似風牛馬不相及的建築,卻在天象上聯繫在一起,形成了古今對話。而這麼宏大的建築設計,過去沒人發現。
王子林說,自己是在研究紫禁城的布局、建築思想的時候無意中發現的。「紫禁城的布局是北鬥七星,於是,聯想到了作為藍本的明故宮,在打開南京地圖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這個秘密。」
天為帳幕地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間不敢長伸腿,恐把山河一腳穿。
不知道朱元璋寫下這首詩的時候,明孝陵是否已經開始興建。但詩中的宏大氣魄,倒是和明孝陵「天人合一」的設計思想不謀而合。
明孝陵裡,其實是藏著朱元璋的「小心思」的。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劉基、徐達、湯和等人,選定了這塊「風水寶地」。
寶城
按照帝陵慣常的布局,神道應該是中軸對稱的。但是,明孝陵的下馬坊、大金門、神道、欞星門和陵宮,並不是處於同一南北軸線上,而是蜿蜒曲折的。
為什麼神道會設計成彎曲的?有人認為,梅花山上葬有孫權,朱元璋曾說過要孫權這條好漢為他看大門,所以神道不得不繞山而行。
享殿
也有人認為,朱元璋是農民出生,做事不拘泥於章法,講求人工與自然地勢的相互配合,神道彎曲是必然。
「繞梅花山,正好是個鬥。」600多年後,看破這個「小心思」的,是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雲翱。
一幅20世紀80年代測繪局繪製的明孝陵航拍地圖,讓賀雲翱恍然發現,明孝陵是按北鬥七星圖式規劃布局的。
欞星門
他將明孝陵的7個主要建築拆出,發現下馬坊、大金門、望柱、欞星門、五龍橋、享殿、寶城分別構成了北鬥七星的「勺頭」、「勺身」和「勺柄」。
選宮址,要劉伯溫佔卜決定,建宮殿,端門、左掖門、右掖門對應天上三顆星,在午門和奉天門之間有金水河穿過,象徵天宮銀河。
大金門
那在自己的長眠之地,這個虔誠的風水boy、天象愛好者,怎麼可能不好好地費一番心思呢?
儘管明孝陵建造時間綿延了30多年,但它的規劃設計大體上是一次完成的。況且,在朱元璋生前,從下馬坊到寶城,實際上大體格局已形成。
鐘山
目前所知最早的把北鬥七星與喪葬相結合的文化遺存,要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
在河南濮陽市西水坡,一處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的45號大墓,墓主人東、西兩側和腳下分別塑龍、虎、北鬥天象,墓葬平面還做成了「天圓地方」的形狀。
學者們普遍認為墓主人是位部落酋長,也有專家認為墓主就是古代五帝之一的顓頊(zhuān xū)。
北鬥七星
古代中國人對於北鬥的崇拜,由來已久。西漢史學家司馬遷講「北鬥七星……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鄉」。唐代時,人們認為北鬥星是「日月五行之精也」。
唐代以後,人們相信死後要「魂遊北鬥」。南京、徐州、鎮江、蘇州等地發現的多座元、明墓葬中,都會在棺木下放置刻繪有北鬥七星的笭板。
在建築布局上應用「北鬥」元素,也早有先例。如西漢長安城,城南為南鬥形,城北為北鬥形,人們叫它「鬥城」。浙江寧波的天童寺,入寺路徑如北鬥形,沿途建造七座寶塔以象徵北鬥。
明孝陵的設計奧秘,美齡宮的設計師是不是早已知曉?
北鬥七星和北極星
5年前,美齡宮因為像「藍寶石項鍊」的墜子,而刷爆朋友圈。
而今,美齡宮不僅是項鍊墜子,還是一顆「北極星」?這是設計者宏大的把控能力,還是巧合?
對於這個問題,無人解答。
可以考證的是,1931年,蔣介石看中小紅山這塊地,買了下來。他把地買下來後,聘請留學法國的著名設計師、土木工程專家、時任南京市政府工務局局長的趙志遊設計,由主體建築和警衛室組成,建築面積2800多平米。6年後,當時的國民政府主席官邸建成,即後來的美齡宮,又叫小紅山官邸。
美齡宮
趙志遊在設計美齡宮造型時,考慮到蔣介石對宋美齡的偏愛,在造型上花費了很多心思。比如:美齡宮內有34根漢白玉欄杆,每根欄杆上都雕刻著形態各異的鳳凰;而34暗合宋美齡的生日,宋美齡的生日是3月4日。
暗合北極星?美齡宮原始檔案中可以看到設計圖紙,但設計師趙志遊沒有做多餘說明。王子林說,設計師的設計意圖在過去都是不言說的秘密,也是後來人去探索發現的動力。「明孝陵設計成北鬥七星布局,沒有告訴大家;美齡宮是藍寶石項鍊墜子也是航拍看出來的。」
文 |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胡玉梅 張然
圖 |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趙傑 許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