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與歲差

2021-01-15 初光天文科普工作室

夜晚時,如果你較長時間地仰望星空的話就會發現,天上的星星在緩緩地繞著一個點為中心轉動,而這個中心就是北極星。


現在我們都知道,地球並不是宇宙的中心,星星因為我們腳下的地球在轉動導致它看起來在轉動。而地球自轉的轉軸是一條通過南極和北極的直線,稱為地軸,如果我們從地球的北極出發,沿著地軸所在的直線在宇宙中一路前進,我們碰到的第一顆明亮到在地球上可以容易地看到的星星,就是北極星。


當然,地軸的延伸想要在廣袤的宇宙中碰到一顆亮星並不容易,所以實際上我們所說的北極星並不正好在這條假想的直線上,它與星星實際旋轉中心有一個42'的夾角——也就是0.7度[1]。


42『已經很小了,然而這個數字在未來幾十年內仍然會不斷減小,直至2100年減小到27』38』』的最小值。不過,與其說北極星在靠近真正的「旋轉中心」,不如說「旋轉中心」在靠近北極星[2]。


至此,為了保證表述的清晰,我們需要引入一些術語。類似於張衡在《渾天儀注》裡所說的:「渾天如雞子,……,地如雞中黃」,在天文觀測中,我們想像一個以地球為中心的巨大的球體,所有星星都分布在這個球體上,這個假想的球體稱為天球。如前所述,夜空中星體旋轉的中心是地軸延長線——天軸,與天球的交點。對應地,將位於南北地極一側的交點分為稱為南北天極。


天球與天極


那為什麼這個「旋轉中心」會逐漸靠近北極星呢?我們先來看一個簡單的例子,陀螺。如果你玩過陀螺,應該會發現陀螺旋轉時往往不是僅僅豎直地站著旋轉,而是傾斜地繞著自身的對稱軸旋轉,同時對稱軸又繞著豎直方向的一條看不見的軸旋轉,掃出一個圓錐面,這個現象叫做進動。


進動的陀螺


自轉的地球也可以看作一個巨大的陀螺,同樣存在著進動。因此地球的自轉軸也會在宇宙中掃出一個巨大的圓錐面,或者相應地,天極在天球上畫出一個圓,這種現象被稱作歲差,這就是前面所說的北天極正在接近北極星原因。


到這裡,我們已經可以想到,「北極星」並不是某一顆特定的星星的名字,而是類似於一種「職位」——運動的北天極離哪一顆亮星最近,它就是北極星。現在擔任北極星的是小熊座的勾陳一,它的前任是小熊座的北極一,後任是仙王座的少衛增八。


歲差圈

北天極變化的軌跡,標註+2000年旁的亮星即是現任北極星勾陳一


除此之外,歲差帶來的另一影響就是節氣的變化。與天極是地極在天球上的投影類似,我們將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稱為天赤道。天文學意義上,太陽從南向北穿過天赤道的這一天叫做春分。


由於歲差的存在,春分點每年都在向西移動,在一個歲差周期內正好沿著黃道,也就是太陽在天球上的軌跡轉動一周。因此如果使用不夠精確的曆法,每一年曆法上的春分日與天文上實際上的春分日就會累積一點誤差。


春分點變化

當天軸和天赤道由位置1進動到位置2時,春分點也會相應地變化


實際上,正是由於類似的原因,1582年時,兩者之間的差別已經有了10日之多,因此羅馬大公教會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頒行了新的曆法,直接刪去了這差距的10日,並且採用了更精確的閏年設置方式來保證更小的誤差,這也是我們現在使用的公曆。


最後,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

已知公元前11500年左右擔任北極星的是織女星,那麼下一次織女星重新成為北極星,大概是什麼時候呢?


提示:

在高中地理中我們知道,1回歸年=365天5小時48分46秒,1恆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課本中僅僅告訴我們,恆星年是以遙遠恆星為參照物的地球實際公轉周期,回歸年是以太陽周年運動為參照的地球公轉周期。實際上,回歸年的真正定義是太陽兩次通過春分點的時間間隔,利用這兩個數值和上文中提到的關於歲差的知識,就能計算出所需的結果了。


答案:

恆星年是地球實際公轉周期,因此回歸年與恆星年的差異表現在春分點進動上就是(恆星年-回歸年)/恆星年圈,從而進動的周期就是回歸年/(恆星年-回歸年)=25782年。


[1]:這是2006年的數據,現在應該會更小一些;

[2]:嚴格地說,勾陳一自身在宇宙中的運動也會引起每年幾十微角秒的視覺變化,但是這個歲差的效應比起來太小了,可以忽略。






-END-

感謝閱讀

美編/小燈




 

 


相關焦點

  • 二十四節氣,歲差、歲差紀年法
    除了月球和太陽,其他行星也會造成地軸的運動在慣性空間中產生微笑的變化,在對比時會造成對日月歲差和行星歲差的誤解,所以,國際天文聯合會在2006年將主要的部分重新命名為赤道歲差,而較微弱的成份命名為黃道歲差,但是兩者的合稱仍是綜合歲差。什麼是歲差?
  • 天文知識:歲差
    歲差"這個名詞通常只針對長期運動,其他在地軸準線上的變動 -章動和極移- 規模要小了許多。地球的歲差被稱為分點歲差,這是因為 分點沿著黃道相對於背景的恆星向西移動,與太陽在黃道上的運動相反。日月歲差是太陽和月球對地球赤道隆起的引力作用造成的,引發地軸相對於慣性空間的轉動。
  • 歲差-乾坤大挪移
    北極星的變遷 要說天上知名度最高的恆星,恐怕非北極星莫屬了。不過實際上,北極星並非是一成不變的,也就是說沒有哪顆恆星可以一直霸佔著北極星的名號。北極點隨著時間會發生一直變化,相對應的北極星(有時候也沒有明亮的恆星在北極點附近)也在發生著變化,只是時間跨度比較長罷了。
  • 好簡單的歲差!
    這次就先給大家介紹一個簡單的小知識點——歲差。歲差歲差很簡單,又很重要。天文上很多現象都是歲差引起的。沒有歲差,天文模型會簡單很多。歲差引起春分點沿黃道西移,致使回歸年短於恆星年。古代有記載,西漢時期的官員鄧平、東漢時期的大儒劉歆、天文學家賈逵等人,都曾觀測出冬至點後移的現象。晉代天文學家虞喜,在曆法分析古星圖「恆星時」與「太陽時」發現恆星的位置略有偏移,定出冬至點每五十年後退一度。
  • 歲差、節氣與月將
    淺析歲差 開始討論之前,再次重審歲差與度差是有著本質區別的兩個概念。
  • 織女星:下一任的「北極星」
    從地球上的北半球看,北極星的位置幾乎是不變的,所以我們可以利用它來判別方向。北極星指的是最靠近北天極的一顆星,現在的北極星是小熊座 α星,也叫勾陳一,距離地球433光年。但是,由於歲差的原因,北極星也在發生變化。
  • 明清皇城被稱為紫禁城的緣故是因北極星,人們如何找到的北極星?
    ——摘自《論語·為政》北極星,在我國古代的時候稱為北辰,指的是最靠近北天極的恆星,現在的北極星指的是小熊座α星。由於歲差的存在,地球北天極並不是恆定不變的。在大約14000年以後,天琴座的織女星將成為最靠近北天極的恆星,也就變成了那個時候地球的「北極星」。下文中的「北極星」如無特別說明均指小熊座α星。
  • 中國最早發現歲差的人——虞喜 - ·東南商報
    他就是虞喜,中國最早發現歲差的人。他本可官居高位,他本可高朋滿座,他本可錦衣玉食,然而這一切在他看來,不過糞土,遠不如抬頭的那片星空有吸引力。  歲差的發現,是中國天文學史上的一件大事。虞喜發現歲差,雖然比古希臘的伊巴谷晚,卻比伊巴谷每百年差一度的數值精確。
  • 原來地軸在不停的運動,北極星不是固定的一顆星星
    天極就是地軸延伸到天空和天穹相交的一點,現在看來天極也是在變動的,天極指向的星星也不是固定的,也沒有一顆星星能成為永遠固定的北極星。現在的北極星是小熊星座尾端的一顆星星,因為這顆星星距離天極非常的近兩者之間相差的角度還不到1度,可以說這顆星星能算得上是在地軸的延長線上了。而其這顆星星還在不斷的向天極接近到了2100年,它們之間的距離只有28分了。
  • 天文| 北極星的前世今生
    ,所以在夜裡可以通過觀察北極星來辨別方向。 由於地球是圍繞著地軸進行自轉的,而北極星又那麼剛好地位於地球地軸北部的上方,所以我們大家所看到的北極星是不會動的一顆星。雖然地球在繞著太陽公轉時位置也會發生變化,只不過由於北極星距離地球太過於遠,所以地球公轉所帶來的地軸變化基本上都可以被忽略掉。
  • 中國古代天文學關於北極星變遷的歷史記錄
    為了能夠綜合東西方天文學成就,科學地說明歲差與北極星變遷之間的聯繫,作者將從古代中國天文學和現代天文學觀測成果的角度去重新考察歲差現象。中國古代天文學一直沿用赤道坐標系,因此對北天區的觀測記錄應該可靠的。比較而言,中國古代天文學對北極星的變遷情況的觀測記錄,遠比西方使用黃道坐標系更準確和完整。所以科學的態度應該是用中國古代關於北極星變遷的歷史記錄,作為檢驗牛頓假說的依據,而不是相反。
  • 歲差(天文學)
    「歲差」這個名詞通常只針對長期運動,其他在地軸準線上的變動 -章動和極移- 規模要小了許多。 在歷史上,地球的歲差被稱為分點歲差,這是因為 分點沿著黃道相對於背景的恆星向西移動,與太陽在黃道上的運動相反。在非技術的討論中仍沿用此一名詞,這點在詳細的數學中是不存在的。
  • 什麼是「歲差」
    歲差裡的歲是指回歸年的意思,從春分再回歸到春分所經歷的時間單位,即一歲。我們還要提到另外一個年的時間單位叫做恆星年。小夥伴不經會問:啥是回歸年,啥是恆星年,還有歲差!傻了傻了,分不清楚!因為地球並不是一個標準的正球體,而是在赤道部分突出的橢球,太陽、月亮等天體對地球的引力作用,地球在繞自己的自轉軸旋轉的時候自轉軸會有一個非常緩慢的畫圈運動,這就好比地球從躺著的姿勢慢慢的站起來,然後再躺回去,周而復始,導致上帝在看地球公轉的時候發現地球像個調皮的孩子一樣一會兒躺下一會兒起來,實際上這種變化非常微小並且也非常緩慢,大約26000年一個周期,這樣回歸年和恆星年就有了一點點微小的差距,這個微小的差距就是歲差
  • 地球在「搖晃」,北極星位置將被取代,替代者我們都很熟悉
    在詫異之餘,我們先了解以下一些問題,北極星的替代者是何方神聖、為什麼北極星會被取代?不過,從目前來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地球的北方還是由北極星指引,織女星取代北極星,那是很久以後的事情了。這個過程所需要的時間也被稱為「歲差」。
  • 會「輪班」的北極星,原來「織女星」也將成為新的北極星!
    「北極星」可以說是我們最熟知的星星之一,不過「北極」可並不是這顆星的名字,只是因為它目前作為最靠近北天極的恆星,所以才叫它「北極星」。因此「北極星」這個名字,它更像是一個稱號或者角色,它會由不同的恆星去扮演,這顆星實際上的名字做「小熊座二號」,也叫做「勾陳一」。
  • 請定好您的鬧鐘,今晚,我們一起利用北鬥七星去尋找北極星
    人們總是問如何找到北極星。很簡單!在北鬥七星碗狀部分最外面的兩顆星星之間劃一條線,它準確地指向北極星。曾經,水手們的生計和生存取決於他們的幸運星,尤其是北鬥七星的指極星。偵察兵也學會了用北鬥七星和北極星來尋找北方。北極星並不像人們通常認為的那樣是天空中最亮的恆星。
  • 關於歲差、章動
    本科老師在課堂上給出的定義:在日月和其它天體引力對地球隆起部分的作用下,地球在繞太陽運行時,自轉軸不再保持不變,從而使春分點在黃道上慢慢產生西移,此現象在天文學中稱為歲差在歲差的影響下,地球自轉軸在空間繞北黃極順時針旋轉,因而使北天極以同樣的方式繞北黃極順時針旋轉。古人對於年的定義有兩種:第一種,地球公轉一圈,叫一恆星年,周期是365.25636天;第二種,太陽連續兩次直射北回歸線(或者直射南回歸線)的周期,叫做一回歸年,大概是365.2422天。
  • 既然有北極星,那有南極星麼?答案是肯定的,你知道是哪顆星嗎?
    人們將地球自轉軸的北端指向的恆星稱為北極星,按照同樣的道理,地球自轉軸的南端指向的恆星就是南極星。 南極座σ的視星等僅為5.4等,其亮度比北極星暗了差不多20倍,這幾乎是肉眼可見的極限了,這讓人們很難在天空中找到它,從而使它失去了導航的價值,因此可以說,人們之所以很少提到南極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 天上竟有三顆北極星?和北鬥七星一樣,北極星也是勺子的一部分?
    北極星可以說是最家喻戶曉的星星了。人們都知道,古代的航船和現代的野外求生都要依靠北極星來指引方向,雖然現在人們「找不著北」的時候用的最多的工具還是手機裡的指南針,但北極星在天上的位置還是讓它如此出名。甚至還有傳言是這樣說的:北極星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也是入夜後人們能看到的第一顆星星(雖然這些傳言是不對的)。可見人們給了北極星多麼高的地位。然而在如今的城市中,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北極星屬於哪個星座,甚至從來都沒有見過它。而真正見到過北極星的人也不一定知道的是:那只是其中一顆,其實北極星有三顆。
  • 12000年後織女星變身北極星,北極星縮小3000倍,卻更加明亮
    太陽和織女星比較有趣的是,織女星會在大約12000年後取代現在的北極星勾陳一成為新的北極星。織女星會成為新的北極星?難道北極星不是固定的嗎?我們知道北極星位於天空中的正北方。它可以在夜晚給我們指引方向。如果我們整晚上的仰望星空的話,就會發現天上的星星在圍繞著北極星轉動,而北極星是不動的。這又是為什麼呢?我們看到星空在轉動是因為地球在自轉的緣故。地球在圍繞著地軸轉動。地軸所在的位置是地球的正北方和正南方。而現在地球的地軸正好指著一顆叫做勾陳一的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