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時,如果你較長時間地仰望星空的話就會發現,天上的星星在緩緩地繞著一個點為中心轉動,而這個中心就是北極星。
現在我們都知道,地球並不是宇宙的中心,星星因為我們腳下的地球在轉動導致它看起來在轉動。而地球自轉的轉軸是一條通過南極和北極的直線,稱為地軸,如果我們從地球的北極出發,沿著地軸所在的直線在宇宙中一路前進,我們碰到的第一顆明亮到在地球上可以容易地看到的星星,就是北極星。
當然,地軸的延伸想要在廣袤的宇宙中碰到一顆亮星並不容易,所以實際上我們所說的北極星並不正好在這條假想的直線上,它與星星實際旋轉中心有一個42'的夾角——也就是0.7度[1]。
42『已經很小了,然而這個數字在未來幾十年內仍然會不斷減小,直至2100年減小到27』38』』的最小值。不過,與其說北極星在靠近真正的「旋轉中心」,不如說「旋轉中心」在靠近北極星[2]。
至此,為了保證表述的清晰,我們需要引入一些術語。類似於張衡在《渾天儀注》裡所說的:「渾天如雞子,……,地如雞中黃」,在天文觀測中,我們想像一個以地球為中心的巨大的球體,所有星星都分布在這個球體上,這個假想的球體稱為天球。如前所述,夜空中星體旋轉的中心是地軸延長線——天軸,與天球的交點。對應地,將位於南北地極一側的交點分為稱為南北天極。
天球與天極
那為什麼這個「旋轉中心」會逐漸靠近北極星呢?我們先來看一個簡單的例子,陀螺。如果你玩過陀螺,應該會發現陀螺旋轉時往往不是僅僅豎直地站著旋轉,而是傾斜地繞著自身的對稱軸旋轉,同時對稱軸又繞著豎直方向的一條看不見的軸旋轉,掃出一個圓錐面,這個現象叫做進動。
進動的陀螺
自轉的地球也可以看作一個巨大的陀螺,同樣存在著進動。因此地球的自轉軸也會在宇宙中掃出一個巨大的圓錐面,或者相應地,天極在天球上畫出一個圓,這種現象被稱作歲差,這就是前面所說的北天極正在接近北極星原因。
到這裡,我們已經可以想到,「北極星」並不是某一顆特定的星星的名字,而是類似於一種「職位」——運動的北天極離哪一顆亮星最近,它就是北極星。現在擔任北極星的是小熊座的勾陳一,它的前任是小熊座的北極一,後任是仙王座的少衛增八。
歲差圈
北天極變化的軌跡,標註+2000年旁的亮星即是現任北極星勾陳一
除此之外,歲差帶來的另一影響就是節氣的變化。與天極是地極在天球上的投影類似,我們將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稱為天赤道。天文學意義上,太陽從南向北穿過天赤道的這一天叫做春分。
由於歲差的存在,春分點每年都在向西移動,在一個歲差周期內正好沿著黃道,也就是太陽在天球上的軌跡轉動一周。因此如果使用不夠精確的曆法,每一年曆法上的春分日與天文上實際上的春分日就會累積一點誤差。
春分點變化
當天軸和天赤道由位置1進動到位置2時,春分點也會相應地變化
實際上,正是由於類似的原因,1582年時,兩者之間的差別已經有了10日之多,因此羅馬大公教會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頒行了新的曆法,直接刪去了這差距的10日,並且採用了更精確的閏年設置方式來保證更小的誤差,這也是我們現在使用的公曆。
最後,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
已知公元前11500年左右擔任北極星的是織女星,那麼下一次織女星重新成為北極星,大概是什麼時候呢?
提示:
在高中地理中我們知道,1回歸年=365天5小時48分46秒,1恆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課本中僅僅告訴我們,恆星年是以遙遠恆星為參照物的地球實際公轉周期,回歸年是以太陽周年運動為參照的地球公轉周期。實際上,回歸年的真正定義是太陽兩次通過春分點的時間間隔,利用這兩個數值和上文中提到的關於歲差的知識,就能計算出所需的結果了。
答案:
恆星年是地球實際公轉周期,因此回歸年與恆星年的差異表現在春分點進動上就是(恆星年-回歸年)/恆星年圈,從而進動的周期就是回歸年/(恆星年-回歸年)=25782年。
[1]:這是2006年的數據,現在應該會更小一些;
[2]:嚴格地說,勾陳一自身在宇宙中的運動也會引起每年幾十微角秒的視覺變化,但是這個歲差的效應比起來太小了,可以忽略。
-END-
感謝閱讀
美編/小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