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歲差」

2021-01-15 國家授時中心

大書法家王羲之著名的《蘭亭序》開篇:「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意思說太歲運行到了癸丑,即癸丑年,就像我們現在寫作文一樣先交代時間、地點、人物……

後來太歲的叫法在民間慢慢演變成一種不吉利的象徵,婚喪嫁娶等都要避開太歲所衝之地,相傳太歲運行到哪兒,相應的方位地下會出現一塊肉狀物,不能動。唐《酉陽雜俎》中記載:有個叫王豐的人「於太歲頭上掘坑,見一肉塊,大如牛,蠕蠕而動」,這個實際是一種真菌、黏菌複合體,後來也被叫做「太歲」,不能再太歲頭上動土的典故便由此而來。

歲差裡的歲是指回歸年的意思,從春分再回歸到春分所經歷的時間單位,即一歲。我們還要提到另外一個年的時間單位叫做恆星年。

小夥伴不經會問:啥是回歸年,啥是恆星年,還有歲差!傻了傻了,分不清楚!

我們先從字面意思來理解:

回歸年:啥回歸了,誰回歸了,回歸到哪兒了

答:人類站在地球上觀察太陽的運行,當太陽從春分點再次回歸到春分點的時間長度就是一個回歸年。

恆星年:參照物從春分點變成了其他恆星,以第三方作為參照物,即上帝視角,當太陽和某一顆恆星重合算起,再次回到重合位置所經歷的時間長度,就是地球繞太陽公轉最真實的時間。

小夥伴不禁要問:這兩個年不一樣嗎?

回答是:當然不一樣,人和上帝能一樣嗎。其實,如果地球穩定的繞著自己的中心自轉軸安安靜靜的轉,這兩個時間就是一樣的,但是……但是,因為地球並不是一個標準的正球體,而是在赤道部分突出的橢球,太陽、月亮等天體對地球的引力作用,地球在繞自己的自轉軸旋轉的時候自轉軸會有一個非常緩慢的畫圈運動,這就好比地球從躺著的姿勢慢慢的站起來,然後再躺回去,周而復始,導致上帝在看地球公轉的時候發現地球像個調皮的孩子一樣一會兒躺下一會兒起來,實際上這種變化非常微小並且也非常緩慢,大約26000年一個周期,這樣回歸年和恆星年就有了一點點微小的差距,這個微小的差距就是歲差。歲差經過長年累月的累計導致節氣點推遲時間越來越大。

相關焦點

  • 二十四節氣,歲差、歲差紀年法
    在歷史上,地球的歲差被稱為分點歲差,這是因為 分點沿著黃道相對於背景的恆星向西移動,與太陽在黃道上的運動相反。在非技術的討論中仍沿用此一名詞,這點在詳細的數學中是不存在的。圖 黃道歲差和赤道歲差在19世紀的前半世紀,由於對行星之間引力計算能力的改進,人們體認到黃道本身也有輕微的移動,在1863年之際這稱為行星歲差,而佔主導地位的部分稱為日月歲差(lunisolar precession)。它們合起來稱為綜合歲差,並且取代了分點歲差。
  • 什麼是米蘭科維奇旋迴?偏心率、斜率、歲差是什麼?
    米蘭科維奇理論認為,北半球高緯夏季太陽輻射變化(地球軌道偏心率、黃赤交角及歲差等三要素變化引起的夏季日射量變化)是驅動第四紀冰期旋迴的主因。米蘭科維奇旋迴的核心是圍繞地球軌道三要素展開,即偏心率(Eccentricity)、斜率(Obliquity)和歲差(Precession)三個軌道周期。
  • 北極星與歲差
    因此地球的自轉軸也會在宇宙中掃出一個巨大的圓錐面,或者相應地,天極在天球上畫出一個圓,這種現象被稱作歲差,這就是前面所說的北天極正在接近北極星原因。到這裡,我們已經可以想到,「北極星」並不是某一顆特定的星星的名字,而是類似於一種「職位」——運動的北天極離哪一顆亮星最近,它就是北極星。
  • 歲差-乾坤大挪移
    圖片來源:網絡 3.歲差的成因 是什麼導致了歲差現象? 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歲差現象其實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為天文學家所發現,而且這個人就是有名的喜帕恰斯(Hipparchus,190-120 BC)。
  • 好簡單的歲差!
    這次就先給大家介紹一個簡單的小知識點——歲差。歲差歲差很簡單,又很重要。天文上很多現象都是歲差引起的。沒有歲差,天文模型會簡單很多。歲差引起春分點沿黃道西移,致使回歸年短於恆星年。古代有記載,西漢時期的官員鄧平、東漢時期的大儒劉歆、天文學家賈逵等人,都曾觀測出冬至點後移的現象。晉代天文學家虞喜,在曆法分析古星圖「恆星時」與「太陽時」發現恆星的位置略有偏移,定出冬至點每五十年後退一度。
  • 歲差、節氣與月將
    淺析歲差 開始討論之前,再次重審歲差與度差是有著本質區別的兩個概念。
  • 天文知識:歲差
    歲差"這個名詞通常只針對長期運動,其他在地軸準線上的變動 -章動和極移- 規模要小了許多。地球的歲差被稱為分點歲差,這是因為 分點沿著黃道相對於背景的恆星向西移動,與太陽在黃道上的運動相反。日月歲差是太陽和月球對地球赤道隆起的引力作用造成的,引發地軸相對於慣性空間的轉動。
  • 歲差(天文學)
    「歲差」這個名詞通常只針對長期運動,其他在地軸準線上的變動 -章動和極移- 規模要小了許多。 在歷史上,地球的歲差被稱為分點歲差,這是因為 分點沿著黃道相對於背景的恆星向西移動,與太陽在黃道上的運動相反。在非技術的討論中仍沿用此一名詞,這點在詳細的數學中是不存在的。
  • 關於歲差、章動
    本科老師在課堂上給出的定義:在日月和其它天體引力對地球隆起部分的作用下,地球在繞太陽運行時,自轉軸不再保持不變,從而使春分點在黃道上慢慢產生西移,此現象在天文學中稱為歲差在歲差的影響下,地球自轉軸在空間繞北黃極順時針旋轉,因而使北天極以同樣的方式繞北黃極順時針旋轉。古人對於年的定義有兩種:第一種,地球公轉一圈,叫一恆星年,周期是365.25636天;第二種,太陽連續兩次直射北回歸線(或者直射南回歸線)的周期,叫做一回歸年,大概是365.2422天。
  • 中國最早發現歲差的人——虞喜 - ·東南商報
    寧波的古代科技有什麼值得驕傲的成就嗎?寧波人是否曾在古代科技群星中佔有一席之地?  當我們查找了浩瀚的資料,一個個原本應該無比閃耀的名字出現在眼前,一項項在人類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科技成就展現出來。  他就是虞喜,中國最早發現歲差的人。他本可官居高位,他本可高朋滿座,他本可錦衣玉食,然而這一切在他看來,不過糞土,遠不如抬頭的那片星空有吸引力。  歲差的發現,是中國天文學史上的一件大事。虞喜發現歲差,雖然比古希臘的伊巴谷晚,卻比伊巴谷每百年差一度的數值精確。
  • 「佔星學」的歲差現象,非常重要
    每年春分點平均向西退行50.2弧秒(一年相差20.396分鐘),就是所謂的"歲差"。如此約需時兩萬六千年左右繞完一周。 從一開始制訂春分點為白羊座,到二千多年後的今天,現在的春分點已退行將近30度,現在的春分點坐落在雙魚座,正接近雙魚和寶瓶的交界處。這也就是所謂的寶瓶世紀將到的原因。
  • 同濟大學翦知湣教授團隊:論述了過去30萬年來歲差驅動的蘇門答臘岸外上升流對溫躍層溫度的影響
    結果顯示海水錶層溫度具有典型的冰期-間冰期旋迴,而溫躍層溫度則具有明顯的歲差周期。通過與該孔有機碳百分含量對比,發現溫躍層溫度與有機碳百分含量(反映上升流強度)具有明顯的反相位變化關係,這表明在軌道尺度上該區溫躍層溫度的變化主要受到季風驅動的上升流控制。另外,上層水體的溫度梯度和氧同位素梯度也都具有歲差周期。
  • 冬至專題:什麼是歲差​
    冬至專題:什麼是歲差 (舊文重發。)
  • 【冰期】什麼導致了冰期,冰期還會不會再來?
    雪球地球的在我國的證據——南沱組冰磧巖那麼問題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冰期的出現呢,冰期還會不會再來呢? 地球上的太陽輻射受什麼因素影響呢,米蘭科維奇總結出了三個因素,黃赤交角、歲差和地球軌道的偏心率。 黃赤交角的變化歲差我們之前視頻說過了,它就是地軸指向的周期性變化,這個周期是2.6萬年,它影響的是什麼呢?
  • 什麼是黃道帶?Zodiac
    巴比倫天文學家大約在公元前1千年早期的這個時間點上將黃道均分為12個相等的天球經度區域,創造了已知的第一個天球座標系統:自誇比現代的座標系統(像是赤道座標系統或黃道座標系統)更為優越。以下表格列出了13個黃道星座以及12個古典星宮,其中的蛇夫座是直到1930年才由國際天文聯會官方確認的黃道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