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書法家王羲之著名的《蘭亭序》開篇:「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意思說太歲運行到了癸丑,即癸丑年,就像我們現在寫作文一樣先交代時間、地點、人物……
後來太歲的叫法在民間慢慢演變成一種不吉利的象徵,婚喪嫁娶等都要避開太歲所衝之地,相傳太歲運行到哪兒,相應的方位地下會出現一塊肉狀物,不能動。唐《酉陽雜俎》中記載:有個叫王豐的人「於太歲頭上掘坑,見一肉塊,大如牛,蠕蠕而動」,這個實際是一種真菌、黏菌複合體,後來也被叫做「太歲」,不能再太歲頭上動土的典故便由此而來。
歲差裡的歲是指回歸年的意思,從春分再回歸到春分所經歷的時間單位,即一歲。我們還要提到另外一個年的時間單位叫做恆星年。
小夥伴不經會問:啥是回歸年,啥是恆星年,還有歲差!傻了傻了,分不清楚!
我們先從字面意思來理解:
回歸年:啥回歸了,誰回歸了,回歸到哪兒了
答:人類站在地球上觀察太陽的運行,當太陽從春分點再次回歸到春分點的時間長度就是一個回歸年。
恆星年:參照物從春分點變成了其他恆星,以第三方作為參照物,即上帝視角,當太陽和某一顆恆星重合算起,再次回到重合位置所經歷的時間長度,就是地球繞太陽公轉最真實的時間。
小夥伴不禁要問:這兩個年不一樣嗎?
回答是:當然不一樣,人和上帝能一樣嗎。其實,如果地球穩定的繞著自己的中心自轉軸安安靜靜的轉,這兩個時間就是一樣的,但是……但是,因為地球並不是一個標準的正球體,而是在赤道部分突出的橢球,太陽、月亮等天體對地球的引力作用,地球在繞自己的自轉軸旋轉的時候自轉軸會有一個非常緩慢的畫圈運動,這就好比地球從躺著的姿勢慢慢的站起來,然後再躺回去,周而復始,導致上帝在看地球公轉的時候發現地球像個調皮的孩子一樣一會兒躺下一會兒起來,實際上這種變化非常微小並且也非常緩慢,大約26000年一個周期,這樣回歸年和恆星年就有了一點點微小的差距,這個微小的差距就是歲差。歲差經過長年累月的累計導致節氣點推遲時間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