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科維奇理論認為,北半球高緯夏季太陽輻射變化(地球軌道偏心率、黃赤交角及歲差等三要素變化引起的夏季日射量變化)是驅動第四紀冰期旋迴的主因。米蘭科維奇旋迴的核心是圍繞地球軌道三要素展開,即偏心率(Eccentricity)、斜率(Obliquity)和歲差(Precession)三個軌道周期。
偏心率指地球軌道偏離正圓的程度,是地球軌道長軸與短軸之差和赤道半徑的比,偏心率值在0.05%-6.07%範圍內變化,平均在3%附近,現今值為1.67%,正處於較低振幅的時期。偏心率周期可以分為405 kyr的長偏心率周期和約100 kyr的短偏心率周期,其中405 kyr的長偏心率周期主要受木星與地球之間的相互作用,由於木星的質量非常大,保證了長偏心率周期在地質歷史時期的穩定性。偏心率對日照量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當地球位於遠日點時,地球表面接受日照量就少;當地球位於近日點時,地球表面接受日照量變大。但偏心率周期對日照量的直接貢獻較小,通常小於1%,偏心率周期主要是通過調節歲差周期振幅來影響日照量的分布,偏心率越大則歲差振幅越大,歲差振幅變大即冬季更寒冷夏季更炎熱,進而季節性差異變大,而冰期普遍發育於偏心率極小值附近。
斜率是指地軸的傾斜程度,表示地球黃道面和赤道面的夾角,斜率值變化於22.1°-24.5°之間,現今值為23°27′。斜率周期可以分為54 kyr、41 kyr和39 kyr等,但不同地質時期其周期也發生變化,主要由於氣候摩擦和潮汐耗散作用使得地球自轉速度變慢。斜率對日照量分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高緯度地區,斜率越大,高緯度地區夏季接受日照量增加,冬季接受日照量減少,顯示為更冷的冬季和更熱的夏季,即季節性差異變大,而冰期通常發生在斜率的極小值附近,主要由於較冷的夏季使得冰川可以更好保存。
歲差是由於地球、太陽以及其他行星之間的引力不均衡造成,使得地球自轉軸產生一個緩慢的進動,空間上類似一個正在旋轉的陀螺,這種現象即為歲差,其結果可以使得近日點是在冬至點還是夏至點。歲差周期主要為20 kyr左右,例如出現24 kyr22 kyr19 kyr和17 kyr等,在地質歷史時期,歲差周期跟斜率周期相同,也是隨著時間向前推移其周期變短。在偏心率為零時,不存在近日點和遠日點,此時歲差大小不能影響地球表面日照量對分布,當偏心率不為零時,偏心率可以與歲差結合共同影響日照量的分布,該新生成的歲差周期也可以稱為氣候歲差。在北半球,當夏至點在近日點時,則冬至點位於遠日點,夏季日照量增大而變更熱,冬季日照量減少而變的更冷,即季節性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