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科維奇理論即是從全球尺度上研究日射量與地球氣候之間關係的天文理論。該理論認為,北半球高緯夏季太陽輻射變化(地球軌道偏心率、黃赤交角及歲差等三要素變化引起的夏季日射量變化)是驅動第四紀冰期旋迴的主因。這個理論的核心是單一敏感區的觸發驅動機制,即北半球高緯氣候變化信號被放大、傳輸進而影響全球。
小知識:地球軌道參數簡介(據百科)
地球的軌道是橢圓形,而離心率是測量橢圓與圓形的偏差。地球軌道的形狀是從接近圓形(低離心率的0.005)到輕度的橢圓(高離心率的0.058),平均的離心率是0.028,這些變化的主要周期是413,000年(離心率改變±0.012)。地球的轉軸傾角(傾斜)是地球的轉軸相對於軌道平面的角度。角度變化的範圍是2.4°,在大約41,000年的周期內從傾斜22.1°緩慢的變化至24.5°並且再復原。當傾角增加時,日照(進入的太陽輻射)在季節周期上的振幅也增加;在兩個半球的夏季都會接收到更多的太陽輻射通量,而冬季的輻射通量減少。但是,這種冬夏兩季的反相變化在地表各處幅度不盡相同。當傾角增加時,高緯度的全年日照量會增加,而低緯度接收的全年日照量會減少。地球自轉軸的方向相對於恆星的變化稱為進動,周期大約是26,000年。這種陀螺的運動是由於太陽和月球對固體的地球,加上地球的形狀是扁橢球而不是理想的球,所施加的潮汐力,而太陽和月球有著大約一致的效果。當自轉軸的方向在軌道的近日點朝向太陽時,一個極半球的季節有著較大的變化而另一個極半球的季節變化較為溫和。在近日點時是夏季的半球,接收到的太陽輻射會相對應的增加,而這個半球在冬季也會相對的較為寒冷。另一個半球則會有較溫暖的冬季和較為涼爽的夏季。地球軌道參數示意動畫(本文重點分享)
學生時代的米蘭科維奇
以上內容目的是簡略介紹下米蘭科維奇旋迴理論,緬懷這位偉大的科學家。近些年古氣候的研究取得了很多進展,特別是低緯驅動的觀點對傳統的高緯65°N的驅動機制提出了挑戰,後續會邀請相關專家陸續介紹,敬請期待!對內容有任何評論,歡迎留言!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您的鼓勵,是堅持的動力!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