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科維奇學說死而復生地軸移動引起冷暖變化的過時理論受到重視

2020-11-22 中國氣象局

米蘭科維奇學說死而復生地軸移動引起冷暖變化的過時理論受到重視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1994-02-28

  《日本經濟新聞》1994年1月9日報導 早在八十年前,塞爾維亞的著名天體物理學家米蘭科維奇經過大量的計算,提出日射量的周期變化帶來冰河期和間冰期,地球的冷暖變化起因太陽和地球之間的天文學位置的變化、地軸偏轉招致地球冷暖變化。米蘭科維奇認為地球冷暖變化主要不是取決於連續晴天無雲或空中飄浮火山爆發的火山灰遮擋陽光等突發的、短時期的日射量變化,而是地球天體本源的運動。地球在自轉的同時繞太陽公轉,對應地軸偏轉;地表面朝太陽的方向改變。公轉的軌道並非十年如一日不變,存在微小的偏轉;隨軌道要素偏轉,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角度呈數萬年的周期變化,地表的日射量也隨之變化而變化。周期變化曲線因地球的緯度、季節而異,如對應地軸偏轉及日射量變化,北半球冬季變暖,夏季變涼,季節性減小;南半球夏季變熱,冬季變冷,季節性增大。米蘭科維奇計算了北緯65度附近夏季的日射量變化,計算結果與覆蓋北半球的冰床南端消長一致,而冰床的消長決定夏季氣溫。米蘭科維奇提出的數萬年(二萬、四萬、十萬年)的周期稱之為米蘭科維奇周期。米蘭科維奇上述看法是當時說明地球冷暖變化劃時代的新學說,受到大陸移動學說創始人維格納、當時的氣候學權威柯本等人的支持,得到學術界的好評。但米蘭科維奇的學說當時僅限於紙面上的計算,實際的證據不足,再加上不能充分說明南半球的變化,當時測定技術還不成熟等原因,到本世紀30年代米蘭科維奇的學說被完全否定。

  深海堆積物是地球歷史的見證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從60年代後期開始進行深海堆積物取樣分析,分析結果證明了米蘭科維奇學說的正確性。1976年美、英一些學者發表論文再次論證了米蘭科維奇學說,貝斯等專家的論文通過分析印度洋底堆積物,查明地球冷暖變化的周期與米蘭科維奇周期完全一致。最近許多專家分析了包在格陵蘭陸地冰床冰內的太古時期的大氣,多次得到可以證實米蘭科維奇周期的資料。上述專家們的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米蘭科維奇學說死而復生,重新受到重視。專家們認為米蘭科維奇學說是現在和將來分析地球冷暖變化最重要的線索。地球科學和海底資源探測等有關深海調查技術的進步是米蘭科維奇學說死而復生的原動力。

  米蘭科維奇學說儘管死而復生,重新受到重視,但還存在許多疑問。對於米蘭科維奇提出的日射量變化為二萬年、四萬年、十萬年三個周期,利用海底堆積物分析只能證明十萬年周期。此外米蘭科維奇周期也不能說明百萬年、二百萬年冷暖變化的長周期。 (來源於1994年2月28日《中國氣象報》 作者:張慶陽)

相關焦點

  • NG:米蘭科維奇旋迴理論百年
    近期NG發表了一篇紀念米蘭科維奇旋迴理論發表一百年,題目為「One hundred years of Milanković cycles」,講述了該理論的歷史背景
  • 米蘭科維奇循環從「假說」到「理論」​的百年浮沉
    這項工作首次以數學形式完整地闡明了地球圍繞太陽運轉軌道的微小變化如何對地球所接收的太陽輻射施加影響,其為理解地球氣候變化歷史及冰期的成因提供了理論基礎。儘管目前「米蘭科維奇理論」貫穿在全球變化科學研究的方方面面,但是該理論誕生背後充滿戰爭和監禁的艱辛故事,時至今日尚未廣為人知。隨著全球的科學家應對COVID-19帶來的一系列挑戰,米蘭科維奇的成就提醒我們,偉大的地球科學理論往往在逆境中誕生。
  • 什麼是米蘭科維奇旋迴?偏心率、斜率、歲差是什麼?
    米蘭科維奇理論認為,北半球高緯夏季太陽輻射變化(地球軌道偏心率、黃赤交角及歲差等三要素變化引起的夏季日射量變化)是驅動第四紀冰期旋迴的主因。米蘭科維奇旋迴的核心是圍繞地球軌道三要素展開,即偏心率(Eccentricity)、斜率(Obliquity)和歲差(Precession)三個軌道周期。
  • 為什麼月球能夠穩定地軸呢?
    地球自轉軸(地軸)的傾斜導致我們氣候的年度季節性變化,其方向的微小變化有助於冰河時代的進退。地球旋轉軸與其軌道平面的垂線所形成的角度現在是23.5度,但這足以帶來夏季和冬季,因為根據米蘭科維奇理論氣候和日照的變化有關。
  • 地軸為什麼是傾斜的?
    地軸是地球自轉的假想軸,現實中它並不存在,但是人類卻必須依靠它來區分地球的地理位置等信息,如地軸的北端與地表的交點是北極,南端與地表的交點是南極,我們的地球也始終不停地繞著這個假想的軸運轉。相對於太陽的黃道而言,地球的地軸是傾斜的,在北半球它指向北極星的方向,和太陽的黃道面有66.5度的夾角,但它並不是固定的,而是有微小的移動,造成&34;。
  • 地貌的形成、氣流、板塊移動,源自於地球的地軸轉移
    有科學家還聲稱,地球的地球的地軸是會轉移,但需要上千萬年時間。,這塊大陸經歷過一次地軸的轉移!共工怒觸不周山,事實上,其實就是一次對地軸轉移的證據。· 希臘的著名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他的第二本歷史書提及,當他與埃及的祭司,講述埃及的建國歷史時,他們談論到原來在整個埃及歷史裡,全埃及曾經歷過四次太陽改變移動方向的現象。太陽原來是從東方升起轉為從西方升起,不久,太陽又再次從東方升起。
  • 地軸旋轉一圈的周期是25786年
    ,看起來就像是太陽在恆星天上移動,當地球公轉一圈的時候,這個周期叫做「一恆星年」,大概是365.25636天。唯一的原因就是這個春分點提前了,意思是太陽還沒有圍繞到一圈,就已經到了春分點了,因為春分點它向前移動了,這就是形成「歲差」的直接原因。春分點為什麼會向前移動呢?
  • 地軸並不是固定不變的!
    上個世紀極具的氣候變化引起了冰川數量的迅速削減,而格陵蘭的現象尤其嚴重,上個世紀,格陵蘭總共丟失了7500千兆噸冰量。這重新分配了冰川進入各大洋的水量,對地球自轉造成影響。據論文,第三大因素是地幔對流,指的是地球內部熔巖的運動。這些運動不僅對板塊構造產生影響,地幔對流造成的物質升降也會重新分配地球球體的質量分布,影響地球自轉。
  • 原來地軸在不停的運動,北極星不是固定的一顆星星
    地球的運動可不止這三種,還有第四種運動的存在,這個運動也是月亮對於地球的引力引起的。我們一直認為地球的自轉軸的傾斜角度是固定的,地軸永遠指向天空中的北極星。其實地軸的角度並不是一直沒有變動的,它也在緩慢的移動在漫長的時間中地軸的移動軌跡能形成一個頂角為47度的一個圓錐。這個運動就像是一個陀螺在自轉的同時它的軸在空中也轉出了一個無形的圓錐體。
  • 日本地震致地球地軸發生偏移 自轉加快1.6微秒
    新燃嶽火山(海拔1421米)自1月26日首次噴發後已噴發6次,導致當地農作物受損,交通及民眾日常生活受到影響。報導還說,災情較重的6個縣2萬多建築受到不同程度破壞,超過45萬人緊急避難。除傷亡數字攀升外,災區通信大面積中斷。日本電信電話公司東部地區分公司說,12日20時至13日6時,災區中斷光纜條數從7.65萬升至47.54萬,巖手縣和宮城縣等地87.95萬條電話線中斷。新華社快訊 截至當地時間13日21時,日本政府尚未掌握有關在日外國人在地震中傷亡的確切情況。
  • 地軸為什麼是傾斜的?和月亮的形成有關,你知道這樣有什麼好處嗎
    地軸是地球自轉的假想軸,現實中它並不存在,但是人類卻必須依靠它來區分地球的地理位置等信息,如地軸的北端與地表的交點是北極,南端與地表的交點是南極,我們的地球也始終不停地繞著這個假想的軸運轉。相對於太陽的黃道而言,地球的地軸是傾斜的,在北半球它指向北極星的方向,和太陽的黃道面有66.5度的夾角,但它並不是固定的,而是有微小的移動,造成"極移"。地軸的這個傾斜度實際上在地球上的生態圈造就了很多的好處。
  • 太陽活動怎樣影響氣候變化?
    太陽擾動可以引起地球上的一些地球物理異常現象。其中最顯著的是電磁現象,如地球磁場的變化、極光的頻率與亮度增大等。電離層的擾動甚至嚴重幹擾無線電通訊與電視廣播。自從宇航事業發展以後,太陽風又成為威脅宇航安全的重要宇宙災害。因此,太陽活動的預報在今天太空的天氣預報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太陽活動同氣候變化的關係一直是人們關心的重點問題。
  • 自然選擇理論過時了嗎?
    中性理論與當時佔主導地位的極端選擇論者(或泛選擇論者)的觀點恰好衝突。泛選擇論源於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極力推崇自然選擇,認為其無所不在。在他們看來,每個遺傳變異,甚至基因組上單個核苷酸的變化都只能通過自然選擇來決定。與之相反,木村認為自然選擇在解釋遺傳變異上只起到了較小的作用。中性理論一經提出,選擇論者立即開始反對。
  • 《地理提高》地軸是什麼意思
    地軸是什麼意思地軸就是地球斜軸,也被稱為地球自轉軸。
  • 不能被忘卻的魏格納和大陸漂移學說
    魏格納一生最為後人熟知的就是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這個曾經被地質學界鄙夷、詬病,被冠以荒謬之名的學說,後來成為板塊構造學說的理論基礎。海陸的位置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泛大陸的裂解分離而持續移動,這就是大陸漂移學說要說明的內容。如今在板塊構造學說的基礎之上,這個問題可以解釋的很清楚,但在魏格納那個時代,傳統的地質學理論認為海陸的位置從未發生過變化,冷縮說、陸橋說、大洋永存說等固定論觀點盛行,對於從事氣象學研究的外行人,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無疑是向傳統理論發起了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