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方城隧道出口正面的石壁上,刻著「此山眀太祖之墓」七個楷書大字。
明孝陵是南京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方城隧道出口正面的石壁上,刻著「此山眀太祖之墓」七個楷書大字。據說民國初年,經常有遊人好奇地詢問明太祖的墓到底在哪裡,於是當時的管理人員刻了這七個字在寶城醒目處,以此回答遊人。如今,讓遊客好奇的是,這七個字中的「明」寫作「眀」,是故意這麼寫還是寫錯了呢?
這還得從明朝國號說起。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明教與元朝勢不兩立。而且小說中有幾位人物也與歷史人物重合,比如頗有心計的朱元璋、勇猛忠信的常遇春,還有布袋和尚彭瑩玉等人。那麼朱元璋定國號是否真的與明教有關係?
按照歷史學家吳晗的觀點,「大明」的意義的確出於明教。明教是波斯人摩尼所創,唐延載元年傳入中國,因其崇拜光明,所以又稱明教。明教對於那些社會底層受壓迫和剝削的人民具有極大的號召力,因為他們相信:明王出世,可以改變社會現狀,自己就會過上好日子。
元朝末年,明教正是利用這一點在廣大窮苦農民間進行傳教,準備武裝起義。至正十一年,元朝徵發民夫15萬修黃河,韓山童、劉福通等人在即將治理的河道裡預埋了只刻有「莫道石人一隻眼,此物一出天下反」的獨眼石人,同時散布「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的讖語。本已人心思變的河工們挖到石人後,奔走相告,起義順勢爆發。之後,劉福通擁立韓林兒為小明王。後來朱元璋勢力強大,命廖永忠迎小明王到自己的軍中,途中小明王船沉,韓林兒遇難,朱元璋隨即稱帝。
「大明」的國號是承繼小明王而來。意味著朱元璋是明王降世,其他人都不具有合法性,有助於穩定人心。另外,明字代表著光明,分開是日、月二字,預示著大明王朝的國運如太陽光輝永照,似月亮光華長存。
基於這些因素,產生了一種說法:「明」字如此寓意,讓清朝統治者忌諱,他們在字形上做起文章。康熙帝在御製的《康熙字典》序中有「眀則洪武正韻」、「漢晉唐宋元眀以來」之句,皆以「眀」作「明」。雖然康熙盛讚朱元璋的文治武功超過唐宗宋祖,但用「眀」的意思是清朝取代明朝才是「日月代明」,而且「眀」有月無日,何來光明,所以「眀」字應是無光、黑暗的意思。
不過從漢字的發展演變看,這種說法顯得牽強附會。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明」字曰:「朙,照也。從月,從囧。明,古文朙,從日。」「囧」是窗戶的形狀,象徵月光通過窗戶射入室內,達到照明的效果。也就是說,「朙」、「明」皆為古字,後來演化成「眀」和「明」同時使用,但現在「眀」作為「明」的異體字,只在書法家等小範圍內使用。
孝陵博物館藏有一塊明正德年間太監馬璇的墓志銘,上面清楚地刻有「眀故司設監」、「有眀年」的字樣,也都用「眀」, 甚至建國後立的明孝陵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誌碑也用「眀」。 通訊員王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