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裡的「眀」字是寫錯了嗎?只是演變而來的異體字

2020-11-23 鳳凰網江蘇站

明孝陵方城隧道出口正面的石壁上,刻著「此山眀太祖之墓」七個楷書大字。

明孝陵是南京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方城隧道出口正面的石壁上,刻著「此山眀太祖之墓」七個楷書大字。據說民國初年,經常有遊人好奇地詢問明太祖的墓到底在哪裡,於是當時的管理人員刻了這七個字在寶城醒目處,以此回答遊人。如今,讓遊客好奇的是,這七個字中的「明」寫作「眀」,是故意這麼寫還是寫錯了呢?

這還得從明朝國號說起。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明教與元朝勢不兩立。而且小說中有幾位人物也與歷史人物重合,比如頗有心計的朱元璋、勇猛忠信的常遇春,還有布袋和尚彭瑩玉等人。那麼朱元璋定國號是否真的與明教有關係?

按照歷史學家吳晗的觀點,「大明」的意義的確出於明教。明教是波斯人摩尼所創,唐延載元年傳入中國,因其崇拜光明,所以又稱明教。明教對於那些社會底層受壓迫和剝削的人民具有極大的號召力,因為他們相信:明王出世,可以改變社會現狀,自己就會過上好日子。

元朝末年,明教正是利用這一點在廣大窮苦農民間進行傳教,準備武裝起義。至正十一年,元朝徵發民夫15萬修黃河,韓山童、劉福通等人在即將治理的河道裡預埋了只刻有「莫道石人一隻眼,此物一出天下反」的獨眼石人,同時散布「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的讖語。本已人心思變的河工們挖到石人後,奔走相告,起義順勢爆發。之後,劉福通擁立韓林兒為小明王。後來朱元璋勢力強大,命廖永忠迎小明王到自己的軍中,途中小明王船沉,韓林兒遇難,朱元璋隨即稱帝。

「大明」的國號是承繼小明王而來。意味著朱元璋是明王降世,其他人都不具有合法性,有助於穩定人心。另外,明字代表著光明,分開是日、月二字,預示著大明王朝的國運如太陽光輝永照,似月亮光華長存。

基於這些因素,產生了一種說法:「明」字如此寓意,讓清朝統治者忌諱,他們在字形上做起文章。康熙帝在御製的《康熙字典》序中有「眀則洪武正韻」、「漢晉唐宋元眀以來」之句,皆以「眀」作「明」。雖然康熙盛讚朱元璋的文治武功超過唐宗宋祖,但用「眀」的意思是清朝取代明朝才是「日月代明」,而且「眀」有月無日,何來光明,所以「眀」字應是無光、黑暗的意思。

不過從漢字的發展演變看,這種說法顯得牽強附會。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明」字曰:「朙,照也。從月,從囧。明,古文朙,從日。」「囧」是窗戶的形狀,象徵月光通過窗戶射入室內,達到照明的效果。也就是說,「朙」、「明」皆為古字,後來演化成「眀」和「明」同時使用,但現在「眀」作為「明」的異體字,只在書法家等小範圍內使用。

孝陵博物館藏有一塊明正德年間太監馬璇的墓志銘,上面清楚地刻有「眀故司設監」、「有眀年」的字樣,也都用「眀」, 甚至建國後立的明孝陵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誌碑也用「眀」。 通訊員王韋

相關焦點

  • 年羹堯寫錯了一個四字成語,被雍正帝賜自盡,寫錯了什麼?何意?
    雖然年羹堯權勢滔天,但到底也只是一介臣子,自然也要上表拍雍正帝馬屁了。而他的馬屁,最後卻給自己惹來了禍事。年羹堯上表說陛下愛民如子,勤於政事,是勵精圖治的明君。而在誇讚的語句中,年羹堯用了一詞「朝乾夕惕」,壞就壞在他寫錯了,將詞語顛倒寫成了「夕惕朝乾」。
  • 如何使用膠帶紙修改寫錯了的字
    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寫字寫錯的情況。很多人遇到這種情況就直接用筆塗改,那樣會很不美觀,也會對自己的形象有所影響。我們如果不去塗改,那麼這些錯字該怎麼辦呢?下面我介紹一下如何使用膠帶紙修改寫錯了的字。
  • 孩子經常寫錯別字怎麼辦
    經常寫錯別字怎麼辦小佐上六年級了,學習成績一直較好。只是發現他在寫話、寫作文的時候經常出現錯別字。例如「再來」寫成了「在來」,冤枉的「冤」字,少了一點,同音字隨便替換著用……每篇作文都能揀出一堆錯別字。家長很納悶,平時給孩子聽寫生字都挺好的,為什麼寫話的時候就會出現這麼多的問題?
  • 唐代官員在給皇帝的奏狀中寫錯人名,大理寺這樣判刑
    所謂「白字先生」,就是經常讀錯字或寫錯字的人。錯字的原因不外兩方面:一是書家的原因,只要是人,都難免走神兒,更主要的是主觀原因,個人不重視,認字不細心,不會寫也不查字典,粗枝大葉,草率從事;一是漢字的原因,漢字文化博大精深,異體字和形近字比比皆是,民間俗字、冷僻字不勝枚舉,加上各種書體歷經數千年,紛繁多元,難認、難寫、難記,造成失誤。
  • 去過100次南京明孝陵,你也未必知道隱藏在這裡的秘密!
    去過100次南京明孝陵,你也未必知道隱藏在這裡的秘密!  然而此次的明孝陵之行  小遊卻有了一些新的發現與感受  這些隱藏在盛世美景下的秘密  你知道嗎?  從大金門向北走約70米  便到了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樓  聖德碑是明成祖朱棣為紀念明太祖所立  碑文由朱棣親撰,計2746字  詳述太祖一生功德  馱碑的龜趺高2.08米,碑高8.78米  是南京地區最大的碑刻
  • 漢字的故事|漢字結構與演變草述(下)
    這一期的故事,我們將繼續漢字之旅,了解漢字形體演變的三千多年歷史,了解它們成體系後,從一個個像畫一樣的甲骨文,演變到現在各類書寫的七個階段。現在一起來聽它們的故事吧。(備註:文中時間為漢字出現所處朝代時間)漢字形體演變一、 甲骨文甲骨文,就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 美齡宮是明孝陵的「北極星」?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王子林在研究紫禁城布局時,無意中發現一個有關明孝陵和美齡宮的秘密。他在微信朋友圈中寫道:今晚註定是一個驚喜,發現明孝陵和美齡宮的關係是:北鬥七星與北極星! 不知道朱元璋寫下這首詩的時候,明孝陵是否已經開始興建。但詩中的宏大氣魄,倒是和明孝陵「天人合一」的設計思想不謀而合。 明孝陵裡,其實是藏著朱元璋的「小心思」的。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劉基、徐達、湯和等人,選定了這塊「風水寶地」。
  • 書法寫錯字,旁人糾正不搭理,曾被曝1字值4萬元
    練書法寫錯字,旁人糾正無動於衷只見大衣哥正全神貫注地盯著手中的毛筆,乍一看倒是像模像樣。不過隨即就有網友指出,大衣哥的執筆就是個錯的。順著再看看大衣哥的字,也是不太懂為什麼要在「春暖花開」前還寫了一個「石」字?而且「春暖花開」的「暖」哈寫錯了,右半邊少了一橫。
  • 一圈人研究一個字:老家譜中的「奇奇怪怪」,沒古文功底對付不了
    一圈人圍著研究半天,總算明白是什麼字了。(不明白左邊框裡是什麼字的話,請把手機右轉90度。)在研究老家譜(包括老碑刻)時,總能遇到些奇奇怪怪的字與文,而你又不能迴避。為什麼呢?因為繁體字在簡化過程中,變化較大,很多本屬同音異形字的,簡化後合併成了一個字,容易寫錯。網友@雅懷秋水的留言很精彩,放在這裡大家一看就明白了。
  • 我懷疑你不是在寫錯別字,你是在開車
    我懷疑你不是在寫錯別字,你是在開車 2019-09-25 09: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魔道祖師》容易讀錯寫錯的字,阿箐還是阿菁,道友分清楚了嗎?
    魔道祖師裡面也有一些容易讀錯寫錯的字,估計不少人都曾經躺槍過哦。   阿菁還是阿箐?溫晁的「晁」字,也是經常被人讀錯,正確的讀法是「cháo」。有一些萌新可能讀成了「zhào」,各位是否都讀對了呢?
  • 寫錯字就算了,還不知道省份的簡稱,有些明星的文化程度低的誇張
    這幾天,王一博寫錯別字的消息又火遍了全網,起因是宣傳新劇《陳情令》做客某節目進行直播時,在直播過程中在白板上寫「藍忘機到此一遊」時,不小心將「遊」字寫錯了,寫成了三點水加一個「放」字,由此引發網友熱議,因為按理來說,王一博應該不會犯這樣的小錯誤啊!
  • 明孝陵把「梅花山 梅花谷 梅花鹿」集齊了!
    此後皇家歷代有養鹿之風,明太祖朱元璋建造明孝陵時,也在孝陵陵區內養鹿千頭,鹿的脖子上掛有銀牌,上有「長生」字樣,故後人稱孝陵鹿為「長生鹿」或「銀牌鹿」。「長生鹿」在明孝陵蕃息300多年,跨越明清兩代,清代康熙年間康熙帝謁陵時尚有鹿穿梭於林間。上世紀70年代,明孝陵曾恢復了養殖梅花鹿,努力恢復鐘山「梅花鹿」文化,可惜並未延續下來。
  • 人民日報總結28個容易寫錯筆順的字,很多人第1個就中招了……
    回想一下,平時寫作業時,遇到「力」和「匕」,它們的第一筆都是撇嗎? 我想很多人都是按照自己習慣怎麼順手怎麼寫的吧!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一撇一捺都要從小開始養成正確的書寫習慣。 你還記得「凹凸」這兩個字到底該從哪兒開始寫起嗎?來看看《人民日報》總結的 28 個最易寫錯筆順的字,老師、家長快讓孩子看一看吧!
  • 數碼寶貝初代新作:奧米加獸作畫失誤公開 暴龍劍銘文官方寫錯字
    數碼寶貝初代新作動畫近日被細心的鐵桿數碼寶貝的粉絲爆料,出現了明顯作畫失誤的情況,這齣錯的地方有點搞笑又好玩,屬於人氣數碼獸奧米加獸方面的作畫失誤,官方把暴龍劍的銘文寫錯字了。具體書寫錯誤的地方,就是箭頭的方向出錯了,這個作畫失誤其實早在奧叔第一次在我們的戰爭與遊戲中就出現了,也就是說一開始就寫錯了,這次的新作TV動畫,因為致敬和移植的過於完美,沒想到把這個當初就寫錯字的問題也直接復刻過來了,有點啼笑皆非的感覺。
  • 漢字形體裡的殘酷戰爭,取、馘、聝三字原始意義讓人毛骨悚然!
    「馘」字其中一個字形表示砍下首級,繫於武器之上 除了「取」字之外,甲骨文亦有「馘」「聝」二字,二字為異體字,後來二字與「取」一樣都有砍去「耳朵」之意。後來,有人把四版《金文編》所摹寫的虢季子白盤裡的「馘」字與原拓對比,結果發現摹本漏摹了一個小圈(注1)。認為虢季子白盤「馘」是從或而非從戈,此說比較可信,我們對比「馘」字金文及後來的篆書基本為從「或」。
  • 好多人認為能把字寫出來就行,筆順真的重要嗎?
    說到寫字,生活中我們可能比較常見的是錯別字,就是將一個字寫錯。因為現在網絡手機電腦的應用普及,尤其是成人,拿筆寫字的這個機會越來越少,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有這種情況,就是提筆忘字,經常把一個字寫錯,多一個筆畫少一個筆畫這種情況經常發生。
  • 泥土是屍體演變而來的嗎?
    難道泥土真的是由屍體演變而來的嗎?我們要想知道地球上究竟生死過多少人。那麼我們就要先了解一下我們人類究竟是怎樣出現的?眾所周知,我們人類都是從原始時期的猿類進化而來,可以說古猿是我們人類的祖先,那麼地球迄今為止究竟有多少人類生活過呢?在原始時期和「猿類」幾乎一樣的人類,根本沒有辦法和能力去統計人類的數量。
  • 一個字背後的文化與歷史
    「藁城」這個名字很多人都讀不出來,這並不奇怪,因為「藁」是一個很特殊的字,「藁城」也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地名。今天,就來說一說「藁」字背後的故事。工人正在製作藁城戰鼓。藁城戰鼓表演及其製作工藝於2016年被評為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TAKEFOTO 供圖先說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