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中國文化的基石,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電腦再發達,也無法完全取代手工書寫。書寫漢字必須按照漢字約定俗成的結構規律,聯綴成詞句篇章,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漢字是中華民族的國粹,把漢字寫好,是每個中國人的本分與天職,應該從自身做起。會寫漢字,寫好漢字,才是一個正宗的炎黃子孫。錯別字對於書法家來說,很難完全避免,但要盡全力降至最低。往大處說,見證了一個人文化觀念的嚴謹與否;往小處說,錯別字會影響到最終意思的表達,無疑也是書法作品的硬傷。為了漢字的純潔性,時時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作者 興舒
在當今的網際網路時代,手機、電腦空前普及,動筆寫字的機會越來越少,錯別字的概率不斷上升。錯別字自古皆有,在古代稱作「白字」。所謂「白字先生」,就是經常讀錯字或寫錯字的人。錯字的原因不外兩方面:一是書家的原因,只要是人,都難免走神兒,更主要的是主觀原因,個人不重視,認字不細心,不會寫也不查字典,粗枝大葉,草率從事;一是漢字的原因,漢字文化博大精深,異體字和形近字比比皆是,民間俗字、冷僻字不勝枚舉,加上各種書體歷經數千年,紛繁多元,難認、難寫、難記,造成失誤。
錯別字的不良影響和危害不容忽視。通常所說的錯別字,其實包含錯字和別字兩類,以後者居多。錯字是生造出來的,添加或減少了筆畫,部首移位不合法度等等。不管任何人,名人或者普通人,錯了就是錯了,有錯必糾是必須遵守的宗旨。《全唐書》記載,唐代一位給事中楊珍,在給皇帝的奏狀中把一個人名「崔牛」錯寫成「崔午」,為此被大理寺判刑「笞三十,徵銅四斤」。寫錯一個字,就罰銅四斤,還打三十大板,似乎未免太重。相比而言,今人隨便寫錯別字,亂寫字毫無懲戒,未免過寬?
錯別字就如同書家乃至諸多文字工作者的影子,時時相伴。提筆忘字也是目前一大問題,致使有時人名出現錯誤,地名出現錯誤,讓人啼笑皆非。而像一份經濟合同中如果關鍵處出現錯字,可能會造成直接的損失,不可等閒視之。其實問題往往源於自身,發現沒有百分百把握寫正確的字,不願查字典,隨便處理。相同的錯字,一次又一次重複出現。所以,不時可以見到驚呼書法家沒文化。但要記住一句話,「世界上就怕『認真』二字」。認真到位,相信這種錯誤會降到最低。相反,不管你是誰,只要不認真對待,沒有足夠的細心,錯字就會來光顧。
當然,最可怕的是:字典錯了。
(原標題:誤人子弟是錯書)
來源 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 TF003